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给返乡农民
以冬日的阳光
· 返乡创业:“都市打拼者”回归之后
· 迎壮劳力“回村”
· 听土专家“上课”
· 看新农民“闯市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看新农民“闯市场”
实践中琢磨出的种植技术,结合返乡者从城里带来的现代营销理念,仰山的杨梅种植有了新叫法——“产业”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可仰山乡杨梅合作社理事长,42岁的程启岁却不这样看。

  作为仰山乡“农民专家讲师团”的一员,七八次课讲下来,程启岁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乡亲们也戏称他为“程一套”。

  “就这么一套方法,只要你们掌握了,就能种得好,卖得好”,中气十足的“程一套”,讲课和种杨梅、做生意一样,的确有一套。

  比如说,如果杨梅“起毛”,外表的颗粒感明显,口感很“刺”,那就是钾肥超量,“来年少施点就行了”;如果果实很“弱”,果肉厚但一运就烂,那就是多氮,“得看看氮肥是不是用多了”;如果杨梅很硬,又小,但长得多,那就是多磷。

  总之,按照“程一套”的方法,即使是产2000元果实的杨梅树,一年也不能使用超过1公斤的化肥,“超了就不行”。

  “有的学生年纪比我大,但他们对我这一套方法也服气,为什么?”“程一套”告诉我们,他的种植经验,来源于市场营销。

  原来,程启岁本人也曾是个“返乡青年”。

  1998年,在上海开了3年商场、亏了20多万元后,程启岁回到仰山种杨梅。自己种的杨梅不够卖,他就去各地收购,收购过程中发现好杨梅时,他就要追问几个“为什么”,久而久之,他把这些好品种的好方法整合起来,就形成了目前的“程一套”。

  十来年闯市场、蹲果园琢磨出来的技术方法,为什么舍得拱手相让,让大家分享?程启岁的回答是“市场的需要”。

  这几年,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只要挂一个“仰山杨梅专供”的牌子,产品就会供不应求。从“无公害”、“绿色”到“有机”,仰山对自家杨梅的种植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程启岁感受最深的是,无论种植还是营销,分散的农户必须“抱团作战”才更有力量。

  “比方说,杭州一个电话过来,说每天发个5吨杨梅过来,先发个10天,可是只有几家在种杨梅,收购不了那么多,生意就只能泡汤。”程启岁说,目前仰山的杨梅应付省里的市场需求还勉勉强强,文成作为侨乡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还丝毫没有得到挖掘。

  “只要种出好杨梅,就不用愁销路”。在讲技术同时,“程一套”重点致力于“打通大家的营销思路”。“现在中央开会,省里开会,讨论的都是农产品,说明政府重视,大家只管往生态、高效方面努力,就一定不会错。”

  2008年,运用冷库保鲜等技术,仰山的杨梅最长能够延迟23天上市。也就是说,通过合作社的运作,各地杨梅纷纷落市时,仰山的杨梅还在陆续上市。这就意味着,“原先卖15元的杨梅,30元、50元都能卖出去”。

  但是,“质量一定要搞好,农药一定不能放下去。现在城里都一个孩子,谁想让孩子中毒?”“好跟差的在采摘时就要分开来,好的卖20元,差的卖10元,不用有什么犹豫。”程启岁的讲课,在经历过城市生活的返乡者心中,尤其能激发共鸣。

  每棵杨梅树的树苗培育成本大约在1.5元至2元,售价在5元左右。去年正月,仰山全乡出售杨梅种苗的产值,都突破了100万元大关。杨梅丰收季节,去山上割草都能衍生出一个季节性的工种,盖在杨梅篮里的苦蕨菜,有人割一天挣了好几百元钱。

  农民在实践中琢磨出的种植技术,结合返乡者从城里带来的现代营销理念,仰山的杨梅种植,从此有了新叫法——“产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看新农民“闯市场” 2009-1-20 浙江日报000102009-01-20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