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国际要闻
3  4  
PDF 版
· 英外相称“反恐战争”遭误导
· “9·11”嫌疑人在关塔那摩遭受酷刑
· 中方将为推动
巴以停火复谈作出努力
· 美救市尾款
只救楼市
· 以军占领加沙城南部向市中心推进
· 17日在莫斯科举行
天然气问题峰会
· 奥巴马打造
“全民”就职典礼
· 俄公司详细解释
选择过境输气线路的原因
· 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申请破产
· 以色列高官前往埃及讨论加沙停火
· 愿与美新政府
共同推动中美关系发展
· 促进中欧关系发展政策不变
· 玻利维亚委内瑞拉
与以色列断交
· 俄慈善拍卖会
将拍卖普京画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布什卸任5天前发表文章质疑其发明的“反恐战争”概念
英外相称“反恐战争”遭误导
  英国外交大臣戴维·米利班德15日在英国《卫报》发表评论文章,质疑“反恐战争”概念,称此概念遭“误导和误解”。

  言论发表于印度孟买遭遇恐怖袭击7周后、以色列持续打击加沙时、美国总统布什卸任5天前,时机选择颇耐人寻味,也因此引起世界多家主流媒体关注。

  挑战概念

  米利班德文章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提出“反恐战争”概念。这一概念起初收到团结民众的积极效果,最终却被“误导和误解”。

  他分析,“反恐战争”理念予人存在一体化跨国敌对集团的印象。这个集团由乌萨马·本·拉丹及其领导的恐怖组织“基地”为代表。

  实际情况是,各恐怖组织在动机和特性方面不尽相同,并不存在想象中的联合体。尽管不同恐怖组织均采用恐怖手段以求达成目的,但它们目的并非一致,合作也体现“机会主义”特性。

  米利班德认为,越是把恐怖组织划为统一阵营,越是在温和宗教团体与极端主义组织之间、正义与邪恶之间划定简单界线,就越是陷入企图整合恐怖势力人物的圈套。

  米利班德还说,提出“反恐战争”概念,旨在团结民众反对共同敌人,但团结不应建立在共同敌人基础上,而应以共同价值观和理念为基础。

  他说,恐怖分子成功挑起恐惧、分裂和仇恨,迫使各国使用暴力和压迫手段回应恐怖。倘如此继续,胜利将归于恐怖分子,对恐怖分子的最佳回应乃“拒绝被威胁”。

  联系实际

  米利班德在文章中说,以“战争”为修辞,意味回应恐怖须以军事手段为主;宣扬“反恐战争”即为宣扬使用武力。

  米利班德以孟买恐怖袭击为例说明,摧毁恐怖组织、审判恐怖分子固然重要,但印度、巴基斯坦两国谈判解决克什米尔领土争端,才是消除地区恐怖阴影的根本。

  一些分析师指出,涉嫌策划、实施孟买袭击的巴基斯坦“虔诚军”武装组织以克什米尔独立为宗旨,袭击孟买源自对印度阻碍克什米尔独立的认知。一旦印巴就克什米尔问题消除分歧,“虔诚军”即失去存在的价值基础。

  针对伊拉克问题,米利班德援引前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戴维·彼得雷乌斯将军和其他美伊军队官员的话说:“军队无法依靠杀戮制止暴动和纷争。”

  他还说,以色列进攻加沙所引发争议也与“反恐战争”概念有关。一些政治分析师认为,“战争”可为杀戮乃至种族灭绝提供借口。

  “我们必须捍卫法律原则以回应恐怖主义。”米利班德说。

  他认为,古巴关塔那摩美军基地提供教训说明,无论在国内或海外,人权和公民自由权都必须得到尊重。他支持美国当选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停止在关塔那摩关押恐怖嫌疑人的承诺。

  媒体热议

  米利班德质疑“反恐战争”概念的言论引起多家世界主流媒体关注。《卫报》为米利班德文章刊登配合稿件,美联社和法新社也摘要报道文章。

  《卫报》配发稿件特别指出,米利班德发表质疑言论距布什离任仅差5天。布什正是“反恐战争”概念发明者。

  《卫报》援引正在印度访问的米利班德的话报道,英国政府2006年起就开始悄然停止使用“反恐战争”一词。

  按这家报纸说法,前首相托尼·布莱尔2007年去职后,越来越多英国官员公开表达对布什政府的厌倦,现阶段更迫不及待盼望奥巴马接过权柄。

  《卫报》分析,奥氏政府将避免使用“反恐战争”说法,使用较多体现“多边主义”精神、较少体现军事至上风格的策略应对全球范围恐怖威胁。

  美联社说,为数众多的英国官员已认定“反恐战争”概念模糊且过于简单化。

  法新社评论,米利班德文章首次“全面舍弃”布什政府的标志性任务。 

  张宁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国际要闻 00004 英外相称“反恐战争”遭误导 2009-1-16 48256F32002924A64825753F0048C7E0[A0-新华社记者≈B1-顾周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