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新杭州人今年很温暖
· 科技为春节添彩
· 央视春晚节目单亮相
· 专业剧团送戏下乡
· 让学生走得安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张:最近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08年全球50项最重要发明,个人DNA检测名列榜首。想必薛教授已经注意到这个评选了吧?

  薛:我看到国内媒体上有报道。实际上最近这些年,生命科学成果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科技方面的很多评选都会把生物技术方面的一些创新成果列在首位。例如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杂志评选2008年度全球10大科技进展,列在首位的是人体细胞重新编程领域的相关进展。10大科技进展中,有6个属于生物技术领域的进展。过去就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个预言正在得到应验。

  张:那您能不能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个人DNA检测是什么?

  薛:人们常说,DNA是人类生命密码。确实如此。人类DNA当中,有些序列在编码蛋白质,有些序列在控制其他序列的工作。所有的DNA序列协调配合,才使我们生机勃勃。但是,我们的DNA由30多亿个碱基分子组成,这些DNA序列要不断进行自我复制,也要进行遗传。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会导致它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发生错误,甚至完全丧失功能,有很多疾病是这样形成的。所以我们通过DNA检测,发现这些错误,一方面可以用来寻找疾病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隐患,在这些错误还没有酿成疾病的时候就采取措施预防。

  张:能不能请您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基因检测的意义?

  薛:比如结肠癌,这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实际上结肠癌是怎么形成的呢?在我们结肠部位有些上皮细胞,这些细胞需要新陈代谢,这种代谢是在APC基因的控制下进行的。如果一个人APC基因发生了问题,不能控制上皮细胞的新陈代谢了,失控的上皮细胞可能出现过度增生,这就是结肠癌演变的开始。当然,我们体内还有DCC基因和P53基因,这两个基因是抑制这些细胞癌变的。但如果这个人DCC和P53基因也存在问题,不能有效阻止这些细胞的癌变,那么,他将真正面临结肠癌的威胁了。所以,我们认为,APC基因、DCC基因和P53基因的缺陷与肠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这几个基因存在缺陷的人有很大的可能会患上结肠癌。我们通过基因检测,在上皮细胞的增生还没有真正演化成结肠癌的时候,就能够发现结肠癌的苗头,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就有可能防止结肠癌的产生。

  张:人类基因组计划刚刚完成不久,可能我们对基因的了解还很不够,基因检测技术是否成熟了?我们真的能够通过基因检测来发现疾病隐患吗?

  薛:实际上,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之前,人类已经开始应用基因技术为人类健康服务了。比如说,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是1984年问世的,世界上第一例基因治疗是1989年成功的,这时候人类基因组计划还没有开始。人类的基因研究已经有150年了,有一些重要基因很早以前就被发现和研究,一部分基因的基本功能我们已经掌握,就可以投入应用了。当然,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基因我们并不了解,所以基因检测工作也只是针对一些我们已经了解的基因来开展,能够预测的疾病种类也还有限。在美国,基因检测大约能对1600多种疾病开展预测工作。

  张:人们往往会关注,基因检测是否准确可靠。预测某人患某种疾病的风险很高,最后他是否真的会患这种病?

  薛: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应当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是检测本身的准确性。这个人的基因存在某种缺陷,你能不能准确地找出这种缺陷。这个准确性应当是很高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人类基因组计划把人类DNA上30亿零8千万个碱基分子准确地测出来,可见基因检测技术手段已经非常成熟。另一个问题,实际上是风险预测的临床符合率。相当多的疾病是非常复杂的,基因检测只反映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尽管这个方面很重要,但毕竟只是反映了一个方面,所以,作为一种预测,相对于个体,它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与临床结果相符,甚至不可能是90%相符。例如乳腺癌,如果BRCA1和BRCA2两个基因都存在缺陷,这个人患乳腺癌的可能性大约是80%。或者可以这么说,如果有100个女性这两个基因都存在问题,其中80多个人将来会患乳腺癌。它的临床符合率大概就是这样的。但这已经非常有价值。对这种恶性肿瘤,不要说在100个当中预报出80个,哪怕预报出50个,也非常了不起。这个预测有可能帮助我们挽救很多条生命,难道这样的意义还不够吗?

  张:听您这样介绍,倒真的觉得基因检测很有意义。能够预报自己患病的风险,让我们及早预防,这也符合我们现在提倡的“预防为主”的方针。那么国内国外基因检测进展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薛:基因检测最早是美国人在做,根据美国基因检测网的统计,美国现在有大约1700家机构在开展基因检测服务,每年有上百万人做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已经成为美国疾病预防方面的常规手段之一。在中国,也有一些机构做基因检测,比如上海的联合基因集团,他们在基因检测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他们提出了一套基因检测技术标准,他们的实验室也率先通过了国家认证,他们有一个20万人份的中国人疾病易感基因数据库,这么大的数据量,在国内还是很罕见的。还有湖南的湘雅医院,在药物基因组检测方面做得很不错,而且已经开始指导个性化用药。

  张:您能用最简单的话提示一下基因检测未来的发展吗?

  薛:我们现在都强调“预防为主”,这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但预防需要有目标有方向,不能盲目地预防。基因检测实际上是给疾病预防指了一个方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基因检测在引导卫生事业的转变,在为“预防为主”铺平道路。因此可以预见,基因检测未来在中国会有较大的发展,可能成为我们疾病预防的基本手段之一。

  张:谢谢您的介绍。希望基因检测能够很快普及,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作者系生物医药行业咨询顾问,曾为多家知名媒体撰稿。)

  基因检测:引领健康事业新变革

  前不久,美国《时代》杂志评出了2008年“50项最重要的发明”,“个人DNA检测服务”位居榜首,当选年度最佳发明。而备受关注的欧洲强子对撞机也只屈居第五。评选结果公布后,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媒体也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笔者(以下简称“张”)就这个话题对薛京伦教授进行了访谈,试图向读者揭示个人DNA检测位居榜首的秘密。

  薛京伦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首席教授(以下简称“薛”),是中国著名遗传学家,中国基因治疗的开拓者。他领导的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于1991年宣告成功。这是中国第一例、世界第二例基因治疗。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并获得了卫生部颁发的编号为001号的基因治疗临床许可证。

  ·资 讯·

  张 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6 2009-1-16 浙江日报000062009-01-1600020;浙江日报000062009-01-1600021;浙江日报000062009-01-1600022;浙江日报000062009-01-1600023;浙江日报000062009-01-1600024;浙江日报000062009-01-1600025;浙江日报000062009-01-1600026;浙江日报000062009-01-1600027;浙江日报000062009-01-16000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