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在应界坑,就是整个温州,66岁的麻福地,都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去年10月,他自费“飞”到首都,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第八届全国中老年艺术大赛,在北京工人文化宫“亮了一把相”。
全国各地区3000多人连演5天,只评出16个“菊花金奖”,麻福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其中之一。颁奖时,他正靠在椅背上休息,听到“永嘉乱弹”被点名,一时百感交集。
9岁开始跟叔父学戏,50多年来,麻福地已经记不清登过多少次台,唱过多少出戏。从小生唱到老生,徒弟带了许许多多,老麻依然“宝刀未老”,至今仍有各地的忠实观众点名要看他的戏,“老麻不来,戏班子就不用来了”。
然而,老麻却做出了一个费人思量的举动:放下手头的活,专事乱弹的剧本整理和文化传习。
2007年11月,由麻福地担任所长的永嘉温州乱弹传习所,在温州乱弹发源地——应界坑村正式挂牌。县委宣传部长郑秋文特意赶去揭牌。
令郑秋文感动的是,偏僻山村里的十几个农民,放弃一年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收入,你三万、我五万地募集资金,专事文化传承。
在位于永嘉瓯北镇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这群“民间文化传承人”。传习所的副所长麻云陆和办公室主任麻金钟,是麻福地的师弟,两人都曾是应界坑剧团的顶梁柱。44岁的麻征样,把春瓯剧团交给了爱人打理,45岁的陈忠实,放弃在宁波的超市生意,赶来传习所帮忙……
这帮乱弹“名角”为何如此不计个人得失?桌上厚厚一叠整理好的“手抄本”,说明了其中奥秘。
之前,应界坑剧团经常演出的50多出剧目,都是一代一代言传身教下来,没有剧本可依。传习所建立的一大目的,就是把84本传统乱弹戏和新创的36本戏整理出来,让后人“有据可凭”,让原汁原味的温州乱弹得以流传。
例如,“八仙”是乱弹演出第一天的必演剧目,所有演员都得上台,向观众表达祝福。流传200多年的“八仙”,集中了高、昆、京、乱弹、和调等剧种的精髓,却濒临失传。
凭着一股韧劲,麻福地拜访温州各地各剧种的老先生,一句一句搜集、记录、修正,才形成完整的《“八仙”曲本》。
麻金钟说,他们的努力已经在村里各剧团戏金的增加额上,看到了明显的市场回报。新的一年,传习所还将在不影响各剧团演出的基础上,抽调人马,排演精品剧目,推动乱弹进一步发展。
最小13岁,最大24岁,40多名年轻人,去年春节成为传习所的学生,开始学习乱弹。他们的未来,也许才是麻福地们最为看重的“溢价”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