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3000万海外资金回归青田农业
· 中国农村“利好”频出
海外资本回归故土投资农业
· 中西方农业观念的碰撞
让脚下的土地充满想象空间
· 用打拼世界的智慧
把现代农业观念种在土地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农村“利好”频出
海外资本回归故土投资农业

  对于华侨商人罗小石来说,2008年是不平常的一年。

  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令全家人都惊讶的决定:放下在塞尔维亚的服装生意,把前些年赚来的800万元资金投到了青田农村,回老家当起了农民。

  从教书的父亲一辈起,家里的五个兄弟姐妹就没有一个种过地,而罗小石的打算却是盖一个规模在三万头以上的养猪场,当一名“猪倌”。

  他的预算是,每头猪赚200元钱,保守估计一年的净利润在400万元以上。和国外一年赚多则五六百万元的服装贸易相比,农业的数字并不算太诱人,但却是一档稳当的生意。

  “在塞尔维亚,我体会到做生意最需要的是稳,汇率、制裁、战争,哪一项都会让国际贸易充满了风险,而目前看来,在国内搞农业是最稳当。”

  在国外,罗小石每天必须要看的就是中央四套的新闻,时刻了解国内的最新政策。他注意到,从去年中旬开始,国家对三农的扶持政策接二连三地出台,这让当时正在经历欧洲金融危机的罗小石动了心思。

  “对土地流转问题的政策是我比较关注的,因为这是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前提。”罗小石说,他知道老家村里其实有很多土地已经没有人耕种了,但是因为没有对土地流转方式的正式认定,一直没有人敢整片开发这些土地,“万一我投了两年,农民突然提出要收回,我怎么办?”

  但是,这次,罗小石看到了国家对土地流转的肯定态度。他回老家一打听,村里甚至开办了集体的“土地银行”,集中收储土地规模承包。同时,罗小石也注意到政府扶持猪肉生产的政策。他还了解到青田现在每天消耗的猪肉在500头左右,80%以上的猪肉都由省外运入。

  养猪场就这样由酝酿成为了现实。在青田县船寮镇大路村,记者看到了罗小石投资的85亩土地,这片田地正处在一片小山坡的山坳里,形状就像一个聚宝盆。

  罗小石自己家并没有多少地,这些地全部是他向农民们以一年160元一亩的价格租用的,租用期为20年。罗小石的养猪场就建在山坡的位置,有6个猪棚和1个饲料加工厂已经完工。而罗小石说,这只是全部工程的1/4。

  猪棚里的另一边养了一大群鸭子,罗小石不好意思地说:“本来我想多元化经营,养鸭子、孔雀、娃娃鱼,后来意识到这种分散式经营又回到了小规模的老路,今年决定专心养猪了。”

  和普通的小规模养猪户相比,罗小石养猪场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他的种猪是从美国进口的品种,虽然要1800元一头,但是种猪买的并不多,经过几轮的繁殖就可以达到大规模喂养,生猪个头会比普通品种更大,长得更快。“今年全县至少10%的猪将产自我这个猪场。”罗小石充满信心地说。

  据县农办统计,目前青田已有100多名华侨筹资3500万元投入生态农业项目,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1.2万亩,农业开发的项目也是五花八门,有蔬果,也有花卉,还有旅游观光。县农办主任吴胜军告诉记者,如今青田民间还有150亿元的银行存款正在寻找新的商机,吸引这些资本“反哺”农业,成为了青田县政府今年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

  记者从采访中还了解到,为了规范流转行为,从今年开始,青田正逐步分类规范化建立起农村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流转服务中心,县林权服务管理中心已投入正常运营。当记者把这个消息告诉罗小石时,罗小石舒坦地露出了笑脸,“感觉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中国农村“利好”频出
海外资本回归故土投资农业
2009-1-12 浙江日报000102009-01-12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