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 百年“莲花”的今日传人
· 阅读链接
· 海岛
“秀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绍兴莲花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曲艺表演艺术,最早形成于清代,至今已有百年。二○○六年,绍兴莲花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百年“莲花”的今日传人
■本报记者  章瑞华  金敖生  通讯员  陈明娣  实习生  王 琨
  “尺板的笃琴弦起,我一人上场唱台戏……”一身长衫,手执纸扇和尺板,地道的绍兴话,一人多角有说有唱,诙谐风趣。这,就是已历百年的绍兴莲花落。如今,绍兴莲花落与宁波走书、金华道情、温州鼓词被并称为浙江“四大曲种”。岁末年初,在莲花落迎来百年历程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见证绍兴莲花落艺术辉煌的几位传人。

  胡兆海: 一出戏救活了莲花落

  “三根扁担软悠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绍兴城乡家家户户有广播,而广播里播放得最多的就是莲花落《三根扁担》。现在上40岁的绍兴人,至今印象深刻,那时广播里一天到晚播《三根扁担》,因此男女老少多少都会唱几句。许多年轻人此前不知莲花落为何物,自从听了《三根扁担》后,就一下子迷上了莲花落。

  唱《三根扁担》者就是现在绍兴家喻户晓的莲花落表演艺术家胡兆海。谈起往事,他感慨万千。他说,1972年,绍兴莲花落几近绝迹,只有三四个艺人在唱,而这几个艺人已经很老,坐在一起,牙齿加起来总共也只有十多颗。当时绍兴文化部门想排莲花落《三根扁担》,以期挽救莲花落这个曲种。想不到胡兆海演唱《三根扁担》,运腔圆润甜糯,说表不温不火,竟然一炮打响,激发了绍兴人对莲花落前所未有的热情,县里也因此恢复了曲艺团。当时《人民日报》报道说,胡兆海一个人救活了一个曲种。

  胡兆海对莲花落特有天赋,他出生于城里的一户普通人家,街头小贩的吆喝成了他艺术的启蒙。16岁那年,他考入绍兴第三届戏曲训练班,在这里他学到了舞台上的手法身段。但学的是绍剧,并非莲花落。一年后,戏曲班解散,他下乡插队。凭着极强的悟性,他揣摩各个莲花落演唱者的长处,再结合自己的演唱条件,竟将莲花落唱得有板有眼,晚上闲暇之时,村民们一定要请他“来一段”。

  改革开放后,莲花落迎来了艺术的春天。在表演手法上,莲花落比过去丰富了许多,一改音调平、节奏慢、拖沓等缺点,吸收了评弹、越剧、绍剧的表演长处。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兆海作为绍兴莲花落的领军人物,乘势而上。他的《常青指路》唱进了京城,一部《三笑》让绍兴男女老少听得如痴如醉。《回娘家》是他的代表作,1982年,他带着这部得意之作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南方片)汇演,结果荣获表演一等奖。在随后一段时间,他参加由文化部组织的优秀曲艺巡回演出团,唱遍了西南、西北13个省市,每到一处,《回娘家》都受到热烈追捧。1987年,他演唱的《姑娘上门》入选首届中国艺术节北京主会场演出。此后,他演唱的《血泪荡》、《一夜夫妻》等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莲花落热潮。他演出时,常有许多热心观众用录音机录唱,演出结束后,再拎着录音机放听着他唱的莲花落喜滋滋回家。

  正当演唱事业达到巅峰时,他忽然在舞台上消失了,许多观众疑惑不解。其实,他并非与莲花落说再见,而是在幕后培养莲花落新人。他说:“几个人莲花落唱得再好,也毕竟只有几个人,要让莲花落发扬光大必须培养新人。”1998年,他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了曲艺学校。数度春秋过去,学校已培训了二届近50名莲花落学员,这些学员目前已成了绍兴城乡演唱莲花落的主力军。

  进入新世纪,绍兴正在进行莲花落“二次创业”,成立了绍兴莲花落艺术团。胡兆海又披挂上阵,从幕后走向前台,当了剧团团长。2008年他带领团员去农村演出100多场,走遍了全县各个乡镇。2009新年伊始,每周六和周日,胡兆海带领他的“莲花落团队”分别去绍兴和柯桥进行莲花落专场演出,让莲花落的“粉丝”们过过戏瘾。胡兆海是个名人,却没有手机,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他说:“这样可以少受干扰,多干点繁荣莲花落的事。”

  倪齐全: 从田野走来的表演艺术家

  倪齐全出生在绍兴县富盛镇倪家溇村。在村民心目中,他是个有大出息的人,因此与外村人说起倪齐全,村民们倍感荣光,总要说句:“倪齐全是伢村里人。”在全省农村“种文化”活动中,该村还成立了农民莲花落协会,成了“莲花落村”。

  16岁那年,公社、大队先后成立了文宣队,从小喜欢表演的他,成了文宣队主要演员,演出的节目既有样板戏,又有快板、三句半、群口词等。演出成了他的兴奋剂,只要一听到有演出消息,他连感冒都会好三分。当时,田头广播遍布每个村落,广播里经常播放莲花落。爱好文艺表演的倪齐全在田头一边听,一边悄悄跟着广播学唱。在村民开会时,他就为大家演唱莲花落选段,虽然没有四胡配音,但还是受到村民们的好评。随后倪齐全又自学莲花落《团结渠》。1974年元旦,倪齐全表演了莲花落《茶乡春雷》,由于表演出色,被绍兴县曲艺团看中。从此,倪齐全告别了业余表演生涯。

  进入县曲艺团的第一周,倪齐全马上进入角色,突击赶排绍兴莲花落曲目《两个稻穗头》。为了上台不忘台词,他每天行路时背,睡觉前背。睡觉前有时“反刍”台词发现忘了台词,便会起床打开电灯翻看剧本,一直到记住了,才会安然入睡。在曲艺团工作的那段时间里,倪齐全挑着铺盖或板箱走着田塍下乡为老百姓演出,乐此不疲。刚进团时,他总是照本宣科上台表演曲目,上台次数多了,他发现编剧创作或多或少也会存在不足,便根据观众需求大胆改革,使自己的莲花落表演更加贴近生活。他还亲自编写莲花落剧本,《卖座》、《做美梦》等曲目就是根据现实生活编写而成。一晃30多年过去,他表演的曲目已达160余个,并形成了沉稳、流畅的表演风格。由此,他获得了全国第七届文华剧作奖、文华表演奖和“牡丹奖”等大奖。

  三十多年的表演创作,使这位从田野走来的艺术家与农民有许多真情互动的故事。有个炎夏晚上演出,飞蛾、蚊子纷至沓来,他演唱时不慎将两只蚊子吸进了喉咙,卡在那里,咳嗽难忍,面对两千多名观众他坚持表演,可细心的观众发现了“问题”,便主动请他停下来,咳出蚊子,再继续演唱。观众的体贴,使他现在说起来仍感到温暖。还有一次是下雪天,在一个叫排口的村庄演出,晚上气温降至摄氏零下七八度,观众们捂着火熜看,眉毛上都是雪花。他被观众看戏的热情打动,在台上唱得成了个雪人,但全身上下仍感到热乎乎的。

  “2009年我正好60周岁,我将继续为绍兴莲花落繁荣多创作,为培育莲花落新苗多出力。让绍兴莲花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后继有人。”倪齐全满怀信心地说。

  翁仁康: 在莲花落中品味人生

  熟悉绍兴莲花落的观众,几乎没有不认识翁仁康的。就像越剧迷都认识茅威涛一样,只要翁仁康在舞台上一亮相,就连四五岁的小孩子也会叫上一声“翁仁康,莲花落!”

  见到记者,翁仁康这样形容自己:“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农家子弟。”但翁仁康通过自己的拼搏,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如今的他已经成为当今绍兴莲花落表演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担任了省曲艺家协会主席。

  农村肥沃而广阔的天地,不仅是养育翁仁康成长的地方,更是造就他艺术生命的土壤。他的故事要从田头讲起:带着泥土的芬芳,他走进了曲艺的殿堂。

  当年城里城外都时兴讲故事,翁仁康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有灵气,胆子又特别大。他12岁就学着大人的样,在台上讲起了故事。讲故事对年幼的翁仁康来说,只是好玩。17岁那年,翁仁康大着胆子上茶馆去说书,一口地道的萧山东片口音,一脸滑稽的表情,再配上几个夸张的动作,常常惹得听众捧腹大笑。在讲故事和说大书中,他开始渐渐接近了绍兴莲花落,并着魔似地爱上了它。为了更好地学习莲花落,翁仁康四处求学:他跟着录音机学,对着镜子唱,天天跑广播站翻录磁带,四处拜师。有一次听说绍兴曲艺团的莲花落演员来萧山献艺,他骑车赶了20多公里去观看。又有一次,翁仁康为了赶时间去看戏,半路上连人带车一起掉进了排水沟里,春寒料峭,他的鞋祙湿透了,可他坚持看完了这场戏,结果脚上的冻疮烂了好几个月。每看完一场演出,他就自己摸索,照着演员的样子学。有一年正月初三,公社组织巡回演出队为村民们搞春节联欢,可就在那天上午,翁仁康的父亲突然病逝了,家里办起了丧事。失去父亲的翁仁康哭得死去活来,可晚上还要上场演出。这时候翁仁康犯难了:到底去还是不去呢?晚上要表演的节目是喜剧,需要又笑又唱,可这种时候怎么露得出笑容?他决定不去了。母亲了解儿子的心思,过来劝翁仁康说:“去吧,那么多人等着听你的戏,不要让大家失望。”现在翁仁康回忆的时候说,这是让他感受最深的一件事。

  就这样,翁仁康终于把自己“唱”响了。为此,他获得了浙江省“德艺双馨”曲艺家称号。他表演的一系列作品,在各类比赛中获了大奖。但成名后的翁仁康没有一点架子,每年还上百场地送戏到田间,居委会要组织文艺活动去邀请他,他从来都不拒绝,所以他的观众特别多。如今利用业余时间,翁仁康在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我和你说》做主持人。每一天,他用自己特有的语音语调述说着身边的新闻故事,继续把欢乐传播给群众。但是,翁仁康依然不忘自己的本行。在莲花落的艺术世界里,翁仁康仍在不断摸索创新。他尝试着用大型交响乐队为莲花落伴奏,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这种艺术。在去年的“舞林门”节目中,他戴起了乌毡帽,在莲花落的背景音乐中,跳起了探戈。

  “我是唱莲花落的,莲花落让观众认识了我。我也想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莲花落,使这朵曲艺奇葩更加灿烂绚丽。”在莲花落百年之际,翁仁康有了更加长远的打算:让莲花落进入校园,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热爱莲花落的观众并发现一批莲花落表演人才。在记者面前,翁仁康感慨地说:“我想,莲花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13 百年“莲花”的今日传人 ■本报记者  章瑞华  金敖生  通讯员  陈明娣  实习生  王 琨 2009-1-9 48256F32002924A6482575350027B220[A1-章瑞华≈B1-章瑞华];浙江日报000132009-01-0900021;浙江日报000132009-01-0900019;浙江日报000132009-01-09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