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 《走西口》接棒《闯关东》
开年大戏似同根生
· 《十万人家》:
新颖的题材,厚重的思想
· 《超强台风》与金鱼男孩
· “后贺岁档”波澜不惊阵营分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走西口》接棒《闯关东》
开年大戏似同根生

  《走西口》作为央视2009年开门大戏,多少有些令人意外。然而几集过后,这部几乎没有太多宣传,也没有太多大牌明星捧场的“乡土剧”,却以其特有的山西韵味,渐渐开始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苗圃,杜淳,这些众人眼中的实力派也渐渐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闯关东》姐妹篇?

  同为表现内地老百姓为谋生不得不进行大迁徙的历史背景,《走西口》不可避免要和《闯关东》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仅从开播的几集来看,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知有意无意,《闯关东》与《走西口》都是52集,似乎下意识让观众能够相信,这两者是有着同样重量的年代大戏。不仅集数相同,内容上也有颇多相似之处,从养家糊口到生意奋斗,两者都有家族奋斗史的漫长故事。同时,又有大年代上的相同。所以,称《走西口》是《闯关东》的姊妹篇,还是很有道理的。

  《走西口》和《闯关东》一样,都是作为央视重头戏,在年初郑重其事地推出。有网友为此开玩笑:国内百姓谋生三大迁徙,去年“闯关东”,今年“走西口”,明年就该“下南洋”了吧?

  《闯关东》的热播,掀起国内一股“关东热潮”,央视无疑希望《走西口》的播出,能够再掀对平民版晋商的关注热潮,从电视剧引出文化热议。这也是年初大戏最终能够花落《走西口》的原因之一。

  民俗风情打动人

  《走西口》与《闯关东》一样,都是要靠风土民俗、坎坷情节来打动观众。而演员名气如何,却变得次要。虽然《闯关东》有李幼斌、小宋佳、牛莉等若干一线演员加盟,他们也不负众望表演到位,但《闯关东》的成功,绝大部分功劳仍然要归到其独特的文化视觉与故事情节上。正因为电视剧中缺少这类内容,才会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走西口》看准的,也正是相似的闯荡故事的卖点。因此,整部剧中没有什么大牌演员,全凭实力说话。剧本身,也就全凭故事来说话了。

  两者都是在清末民初的背景下展开故事,也都是从小生活的动荡变迁,转变到大历史的巨大变革。不论是《闯关东》的山东百姓,还是《走西口》的山西百姓,都是在生活无望中背井离乡谋求生存发展,最终取得成功的。而他们的生活背景,也极为相似,从清末,到民初,到抗日。

  口音与民俗众说纷纭

  开播几天,争议最大的,要数那个“额”的发音吧。很多观众对此并不适应,虽然这是山西味的一种表现,但觉得其余都是普通话的配音里,独独加上这样一个“额”字的字音变化,有些别扭。

  普通话电视剧中加入一点方言,并不是《走西口》独创。不过,大多是在尾音或不常用的一些词语上。比如早期《篱笆女人和狗》中刘莉莉一口一个的“哈”,《走戈壁的女人》里丁嘉丽极为熟练地运用“怂”,甚至包括了《士兵突击》里,张国强那句经典的“内个兵”,都很有地方特点。尽管如此,在常用字眼上突出地方音,《走西口》倒算是首创了,不管效果如何,倒也颇有创新。52集的剧长,不容得你不适应。

  山西题材电视剧的转变

  关于晋商电视剧,并不是简单地表现出一个家族兴衰史,而是代表了晋商的浓厚文化内容。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晋商文化的电视剧便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其实比这更早,晋商的“大院故事”已经出现在电影中,张艺谋著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便是取景自著名的山西祁县乔家大院,而后来胡玫的《乔家大院》,讲述了著名晋商乔致庸的生平,自然更要在豪门晋商的“大院文化”上做足文章。

  自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借景开始,到这部最新的《走西口》,与晋商相关的影视剧并不冷落,《昌晋源票号》,《驼道》,《龙票》,《白银谷》,《乔家大院》,不仅内地剧对晋商津津乐道,连港剧也打上了晋商的主意,TVB借此东风,推出了电视剧《汇通天下》,也猛赚了一次晋商题材的银子。

  大体上,晋商剧虽然多,体现的却大多是富贾商战,大院深宅,有些甚至只是打了晋商的虚拟背景,讲自己的故事。今年的《走西口》则略有不同,侧重点是山西的贫民百姓如何背井离乡艰难生存,虽然有沿袭了老晋商一贯的“诚信”之主题,却并不是一本唯竞争论的单纯“生意经”,可以说是晋商题材的一种新突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化休闲 00014 《走西口》接棒《闯关东》
开年大戏似同根生
2009-1-9 48256F32002924A648257536002C295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