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政治与社会新闻·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草率“退保”很不合算
· 浙北浙东部分路段将撒盐除冰
· 专家介绍
火场“逃生要诀”
· 加沙:冲突下的平民生活
· 中国网民节初定“9·14”
· 旅客购票不必固守大站排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远在中东的巴以战火,不仅牵动着我们的心,也闯进了我们的现实——
加沙:冲突下的平民生活
  在加沙的中国女性:

  枪声一直没有断过

  “我们这里还是安全的。”5日,中国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办事处的官员汪先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汪先生是上海人,接到故乡打来的电话,自然非常高兴。汪先生告诉记者,办事处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离战事的发生地加沙有100多公里,暂时不必直面战火的侵扰。战乱虽然带来了很多困难,但办事处一切照旧。汪先生还说,目前加沙地区只有一个中国人,叫杨阳(化名),办事处每天都会和她联系,确认安全。“今天她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我们很担心……”

  这个消息让记者心头一震!记者在2007年时曾采访过杨阳。这位远嫁巴勒斯坦的北京姑娘,还生活在加沙?记者急忙通过电话联系她,幸运的是,下午3时左右,杨阳的电话通了!

  “枪声一直没有断过,连我的孩子们都听习惯了,甚至不害怕了。”杨阳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她如今住在加沙城内东部,而冲突集中在北边边界,距离只有几公里远,为了安全起见,她和三个孩子都闭门不出。

  杨阳开贸易公司的丈夫现在就在上海工作。去年7月,杨阳回国与丈夫相聚,12月2日又回到了加沙。“在中国的日子平安愉快,但毕竟现在的家在加沙,在上学的孩子们也耽误不得,所以我必须留在加沙,和孩子们在一起。”杨阳说,目前她没有想过离开,“希望居民聚集区不会有伤亡……”

  现在的加沙没有手机信号,固定电话通信也时断时续。杨阳说,这两天和外界的联系都很难,一有电就赶紧上网,给在北京、上海的家人报平安。

  至于生活,大多数人的境况越来越窘迫。目前,加沙地带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食品、电力、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储粮不够,有时为了一块面包,人们也不得不冒险排长队购买食物。“而且由于加沙地带口岸的封锁,粮食、水、燃料和医药等救援物资进来得太少,幸好家里还准备了一些储粮,水窖里的水也还能支撑一段日子……之后怎么办,我们只能等待。”

  在上海的以色列人: 人人都想生活在和平中

  以色列人艾雅克在上海工作了半年多,这两天,他无时无刻不在为家人担心。

  艾雅克13岁的大儿子就在加沙边境地区,学校已经关闭两周了,所有的孩子都不得不待在避难所里。在巴以冲突不断的这几年,学校经常受到袭击,艾雅克的儿子非常幸运,被别人救过好几次,躲过了几次灾难。但艾雅克非常担心战争给儿子带来的心理上的阴影:“虽然他是个非常勇敢的男孩,但是我还是可以从电话中听出他声音中的恐惧。那里的儿童都生活在恐惧中,婴儿甚至会被炸弹声吓得尿床。”艾雅克告诉记者,他的母亲和兄弟们目前也都生活在以色列,他每天通过电话和网络视频了解他们的状况。虽然哈马斯的袭击破坏了通信设施,但是以色列方面马上进行修复,通信还是得以保证。

  艾雅克告诉记者,现在有400多个以色列家庭生活在上海,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安慰,对未来保持乐观态度。“我们很想马上回家,但在这里,我们有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把儿子接到中国的时候,艾雅克告诉记者:“我只能把他一个人接过来,而其他100万住在避难所的人们怎么办呢?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艾雅克说,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同样不愿意以色列军队伤及巴勒斯坦普通民众,“没有人希望发生战争,人人都想生活在和平中。以色列人也愿意为永久的和平付出努力。”

  一位在北京的巴勒斯坦人尤瑟夫认为,这次袭击一半的受害者是平民,“我谴责这次战争,我们孩子的希望和梦想都被毁灭了。”尤瑟夫说,到现在为止,他看不到袭击将很快结束的任何希望,“可能有其他的武装力量参与战争,这场战争将要在巨大的灾难中结束。”尤瑟夫说,加沙地区的人道主义灾难是毁灭性的,最急需的帮助就是提供药品、食物和水。

  中国女婿: 半夜接到以军征召令

  在以色列的中国媳妇王静文不禁为愈演愈烈的战事感到担忧。王静文的以色列丈夫已在1月4日被召回军队,朋友的哥哥则已在加沙战场。这个刚到以色列一年的中国姑娘,还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战事。1月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王静文说,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让她感到意外,也无法理解。她希望战事可以早早结束,丈夫可以早日回家。

  1月3日深夜近12点,王静文的以色列丈夫高力(中文名)接到了来自部队的紧急电话。王静文意识到,这次与往常的部队通知完全不同。在以色列,年满18周岁的男性公民要服3年兵役,年满18周岁的女性公民则为2年。高力现在每个月都要被军队召回,参加两天的训练活动,不过每次训练都会提前两周通知,由特殊的黄色军用信封寄到家中,而不像这次是一个深夜电话。电话中,高力接到命令,第二天一早必须赶到北部边境的部队报到。

  王静文什么都不能做,只能起床给丈夫打包,袜子、牙膏、剃须刀、毛衣、外套、那双棕色军用大靴子……第二天清晨5点半,王静文送高力去火车站。

  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王静文禁不住为丈夫担心。“还好他去的是北部黎巴嫩边境,那里现在很安静,没有去加沙。”王静文告诉记者,因为高力的家是北方的,所以服役的部队在北方。2006年黎以战争的时候,高力曾接到电话,要他上前线。“当时他在中国,最后没参加战争。他有一个高中同学上了前线,在黎巴嫩战场阵亡了,我们回到以色列后,还参加了这个同学在黎巴嫩战场阵亡两周年的纪念活动。”

  虽然丈夫没有前往加沙,不过王静文一个朋友的哥哥已跟着部队上了加沙战场。“我有个以色列朋友,她的哥哥现在就在加沙。她非常担心他,但也没有办法,只能希望战事快点结束。”

  王静文和丈夫生活在以色列中北部城市荷霍沃特,王静文告诉记者,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火箭弹的射程大概是40公里,荷霍沃特在这个射程边上,至今还未遭受过火箭弹袭击。

  不过,随着以军对加沙地带展开军事行动,安全问题也在荷霍沃特引起了重视。王静文的上司很认真地对她说,如果听到警报声,马上就去厕所,因为厕所是这栋楼最坚固的地方。

  据王静文介绍,以色列近几年新建的房子,都有一个小的房间,窗户必须是两扇铁门一样的。“这是法律,是在为了应对有可能某天呼啸在你头上的炸弹。”

  王静文问上司,对这个战争怎么看,上司这样回答她:“没有人喜欢死人,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巴勒斯坦人。”

  王静文不是个喜欢许愿的人,但她还是在2009年第一天许下了愿望:巴以可以实现和平。

  王静文相信奇迹会发生。至少,战争打响以来,她已听说过一件奇迹般的事情了。

  “南部的一个学校,昨天才决定放假,结果放假当天就有一个火箭弹落到学校的教室里,如果孩子们没有回家,肯定有死伤。这不是像奇迹一样的事吗?”王静文说。

  (本报综合《解放日报》《新闻晨报》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媒体点击 00007 加沙:冲突下的平民生活 2009-1-8 浙江日报000072009-01-0800018;浙江日报000072009-01-0800019;浙江日报000072009-01-08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