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三代媒人评说婚姻“渐变”
· 大四女生宿舍开迷你发廊
· 七个兄妹4种姓
六十年后重团圆
· 真正的“草根研究员”
· 打年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三代媒人评说婚姻“渐变”
■本报记者 陈惠 实习生 王婧
  有人说,这是一个自由与平等空前发扬的时代,也是一个空前艰难的时代——社会转型仍处于进行时,价值观之多元化将长期持续。最能体现这种艰难的,莫过于婚恋问题。

  在杭州许海根婚姻介绍所里,三代媒人共聚一堂,八十岁高龄的许海根、五十五岁的潘洁和三十六岁的叶梅,向记者讲述了他们为单身男女牵线搭桥中的见闻。

  闪婚怎么看

  毕业于暨南大学的张志刚,考上了国家直属系统的公务员,然而,让朋友们大跌眼镜的是,张志刚和一个仅仅见过一面的女孩“闪婚”了。

  “闪婚族从双方互相认识到结婚的时间都在半年以内,不少人甚至仅仅认识一个月左右就开始考虑结婚。”在婚介所里,三代媒人的意见各异。

  “那个时候谈恋爱,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拥抱、接吻等亲密动作想都不敢想,也不好意思说什么甜言蜜语。”许海根认为,男女结婚,一辈子的事,当然要慎重。

  “现在的年轻人看重一见钟情,更多的人认为男女双方的第一次见面对双方最终能否结婚有决定性意义。”潘洁生于五十年代,她更认可二十年前传统的恋爱方式,在她看来,知根知底的感情更加牢靠。

  “网络让双方了解各自信息的时间缩短了,加上如今的年轻人生活和工作压力大,恋爱的时间越长,付出的成本就越多,这包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金钱成本。”年轻的叶梅丝毫不觉得惊讶,她认为,闪婚有可能会导致离婚率高企,但无法否定,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宽松、越来越方便的恋爱环境下的产物。

  结婚为个啥

  1980年9月促使张梅和杨德志两人结婚的理由,如今看来却有些无厘头。

  “那时,厂里正在发煤气灶,只有结婚的才可以领取。”为了能领到一台煤气灶,两人开始匆忙地准备婚事。

  时至今日,结婚的理由各不相同了。

  今年28岁的张丽是杭州一家外企的部门经理,她对配偶的要求不仅仅是名校毕业、身高1.75米以上、相貌端正这些外在条件,还要求必须有1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和不少于20万元的存款。带着这些条件,她在一次相亲大会中等了一天,可是合适的人选始终没有出现,但张丽还是充满着希望,不愿意作出任何条件的让步。

  身为老一代媒人,许海根怀念二十年前的择偶条件,“那时候的征婚广告往往是‘兄弟四人、房八间、每月工资80元、热爱工作’,而现在则成了‘英俊潇洒、年入千万、商界风云人物’。更多的富翁富婆也加入了征婚行列,利用手中不菲的资产和资源,打造着精美的征婚广告。”

  “有人感性到没有任何年龄、婚否的羁绊,也有人理性到只在金钱与真情之间衡量。有人现实到房子、车子、票子锱铢必较,也有人虚无到不知对方是何许人”。 许海根感慨,八十年代那样意气风发的青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保护过重的现代人,每个人相处时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受伤害。

  “以前大龄青年找不到对象,街坊四邻、居委会、单位都会替他张罗。现在的年轻人观念都很前卫,不但自己不着急,谁替他张罗,说不定还碰一鼻子灰。”许海根说,“在选择伴侣上,他们更看重的是感觉。”

  在一项调查中,人品、才能、性格、外貌、身体状况分别列在当前年轻人择偶标准的前五位。如今,和祖辈“讲成分”,父辈“大学文凭”等选择条件不同的是,年轻人似乎更期望自己的另一半具有“正派宽厚”、“德才兼备”、“善良温柔”等特质。

  “这一代年轻人更愿意将婚姻看成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感情需要等选择自己的婚期与伴侣。”叶梅是资历最浅的红娘,可她却最能接受各种另类的行为。“并不是年轻一代不再看重婚姻的形式,而是他们更强调新鲜、刺激,有纪念意义。”

  “有人喜欢浪漫,便执意要找英俊潇洒型;有人看重才华,事业有成是首要条件;也有人注重细节,便看重男性的温柔体贴。”潘洁发现,选择空间越大,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也不同。

  自由度该有多大

  二十世纪末,当独生子女步入婚姻殿堂时,年轻夫妻普遍暴露出婚姻脆弱的问题,“闪离”现象蔓延。杭州市下城区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小张判断:“结婚不到一年就离婚的,已占到全部离婚人数的近1/3。”

  “以自我为中心、生活料理能力差、缺乏忍耐和包容、对感情的幻想多于现实。因此,在婚姻生活中难以担当好一个丈夫或妻子的角色”。许海根毫不客气地评价。“在一些年轻人看来,他们的婚姻没有安全感,这些人大多属于注重自我享受的自由行一族。结婚或独身,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也开始消除对离婚的恐惧。

  “二十年前,离婚被视为道德败坏,终老一生是无数家庭追求的目标。”在许海根看来,草率的婚姻态度缘于思想层面的过度解放。“现代人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婚外恋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一夜情缘、闪婚伴侣、试婚夫妻等这种奇异且轻率的婚恋观,也为日后的爱情埋下了隐忧。”

  “离婚手续简化、社会快速转型和两性观念变化是离婚率高涨的重要因素。”叶梅觉得,离婚不一定是坏事,“这同时也表示人们更加追求婚姻本身的质量,更加注重情感的沟通和身心的融合。”

  “婚姻中男权时代的结束,其实也是人们更看重婚姻质量。”叶梅发现,“多数家庭不再凑合,特别是再婚人群,对婚姻的物质条件看得不是很重,而在意和对方是否兴趣相投。他们更关注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谐。在这类婚姻中,男女更加平等,家庭暴力几乎不存在。”

  她觉得,到婚姻介绍所来的很多单身男女,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多了一些理性和冷静。“他们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也能持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比如收入多少、对家务的投入、是否生育等不再受到格外重视,双方更注重的是如何保持亲热,遵守婚姻协议,互相谅解,创造一个舒坦、静逸的安乐窝。”

  婚恋还是传统些好

  今年,当了十年媒人的潘洁,结婚已经有三十个年头。儿子的结婚照醒目地挂在客厅的正中央,儿子的婚纱照触动了夫妇的情怀,两人把当年结婚时拍摄的手工上色的结婚照找了出来,和儿子的照片一起挂在客厅。

  如今,客厅的北墙上是三十年前的结婚照,客厅的西墙上是三十年后儿子的结婚照。秋日的阳光洒满房间,两张结婚照遥遥相望,诉说着逝去的时光。

  潘洁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和媳妇携手并肩,幸福地走过一生。而这个心愿,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对婚姻家庭的心愿。

  一项针对杭州某高校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显示,美满的婚姻和家庭是人生的首要追求。45.9%的人呼吁人们坚守夫妻之间忠贞不渝的传统观念;28.9%的人认为出轨是对家庭伦理的背叛,理应受到社会谴责;35.4%的人认为应该加强社会伦理建设和道德约束。

  有人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婚恋的开放观念,走了一条西方社会曾走过的道路,最终回归传统是大势所趋。

  也许,婚姻会在流逝的岁月中嬗变,但渴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与稳定,依然会是永恒不变的旋律。这一点,我们无需怀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三代媒人评说婚姻“渐变” ■本报记者 陈惠 实习生 王婧 2009-1-8 48256F32002924A648257534002B2190[A1-陈惠≈B1-庞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