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三代媒人评说婚姻“渐变”
· 大四女生宿舍开迷你发廊
· 七个兄妹4种姓
六十年后重团圆
· 真正的“草根研究员”
· 打年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七个兄妹4种姓
六十年后重团圆

■通讯员 翁盈昌 陈海维 记者 谢国平
  “今年春节将是我这一生中最快乐的过年,因为阿拉7兄妹一个甲子后终于又大团圆了!”家住普陀区沈家门街道的奚杏素今年66岁,她怎么都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和离家70余年的姐姐相认。

  二姐失散已70余年

  奚大妈祖籍在天台县三合镇灵溪下湾村,父母共育有八个子女。因生活所迫,70余年前,父母忍痛把出生才四个多月的二女儿送进了临海养育堂。

  奚大妈说,1937年,父亲为谋生,离开老家到普陀朱家尖岛织布。后来全家都去投奔父亲。1943年,奚杏素大妈和她的3个弟弟都出生在朱家尖岛。

  女儿的离失永远是母亲心中的痛!更不幸的是,奚杏素的大姐13岁时生病,因无钱医治,夭折了。

  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知道彼此的存在而不得相见。奚杏素说,母亲在世时常惦念二姐身在何处?过得好不好? 1982年,母亲离开人世时,依旧放心不下这个女儿。因此,多年来寻找二姐的念头,一直萦绕在奚杏素的心头。

  退休后的奚大妈大多数时间和老伴一起住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处颐养天年。她常常对老伴和子女说,她已年过花甲,二姐也是古稀之人,如果能在有生之年相认,7个兄弟姐妹团圆,她这辈子就无憾了。

  然而,不知道二姐的相貌特征,也不知道她的姓名,只推算出她今年74岁,要想找到她,岂不是大海捞针啊。

  二姐女婿偶读寻亲报道

  2008年9月底,在北京生活的奚杏素大妈想到了老家的媒体,打了个电话到《天天天台》报。巧的是接电话的记者也姓奚,还是和奚大妈老家一个村的。

  奚记者所写的《在京花甲老人求助寻亲人》的报道见报后半个月,当地有一中年男子打电话给报社,称奚杏素要找的人可能是他的丈母娘。

  奚大妈说,打电话的正是二姐的女婿。那天二姐的女婿在医院陪床,闲着无事,随手拿起病房内的一张旧报纸,翻了几下,那篇寻亲报道让他眼前一亮。“都在养育堂,年纪一样,那个人会不会是丈母娘啊?”他马上打电话给奚记者。

  奚杏素大妈的女儿与二姐的孙子在网上联系,把六兄妹的一张合影传给对方。那边马上有信息反馈过来,都说那边的老人很像照片中间的一位老人。

  “起先,二姐不肯见我们,说这么大年纪,还认什么……”但奚杏素大妈按捺不住了,一定要前去碰一碰面。

  爆竹报喜,声声响彻寂静的小山村。2008年11月5日,二姐郑连枝终于幸福地迎来了娘家人。乡间弯曲颠簸的村路上,两位鬓发斑白的老人手拉着手蹒跚前行,千言万语都化作喜极而泣的泪水。

  二姐郑连枝高兴极了,紧拉着她的手,不停地向围在家门口的村民介绍,“这是我阿妹,她来找我了。”老人的孙子陈阳说,从他懂事起,就时常听奶奶辛酸地念叨:“我没有娘家”。3岁时,奶奶和姨婆(郑连枝养母妹妹的女儿)同时从养育堂被抱来的,姨婆前几年找到了在诸暨的亲人,奶奶就愈发想念自己的亲人。

  “母亲活着,今年正好100岁,二姐找到了,这是送给母亲最好的生日礼物。”奚杏素欣慰地说道。

  七个兄妹四种姓

  奚家兄妹七人,奚杏素大妈与其大哥、二哥、二弟姓奚,刚找到的二姐姓郑,而大弟姓忻,三弟姓张。七兄妹有四种姓,这其中的故事十分感人。

  奚大妈的父母一共育有8个子女,因生活贫穷,在天台老家时,大姐13岁时因病去世,二姐被送到了养育堂。在朱家尖,父母又生下奚杏素和她的三个弟弟,父母又忍痛把大弟和三弟分别送人了,希望他们好好地生存下来。其中,三弟刚出生18天时,因母亲患病,无奈抱给了当地姓张的一户村民抚养,三弟懂事后,认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而大弟出生27天,就被一户姓忻的人家抱走了,大弟后来随养父母到了上海。38年前,正怀孕的奚杏素挺着大肚子,在上海四处打听,终于找到这个弟弟。

  “不管姓什么,我们永远是一家人。”奚杏素大妈说:“解放前,我们家流离失所;是新社会,让我们生活富裕了,使我们有条件、也有精力去寻找亲人,这要感谢这个时代好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七个兄妹4种姓
六十年后重团圆
■通讯员 翁盈昌 陈海维 记者 谢国平 2009-1-8 48256F32002924A64825753400138F25[A2-谢国平≈B1-臧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