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一堂课有泪也有笑
· 外来工提早返乡
引发孩子转学潮
· 我省农村行动迅速
不让返乡孩子滞留在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08年下半年,一股金融寒流让许多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他们的子女也纷纷从当地的民工子弟学校中断学习被带回老家——
一堂课有泪也有笑
——农民工子女返乡“转学潮”中的暖流
■本报记者 陈洪标 通讯员 慕容梦漪 钱关键
  一节洒满眼泪的课

  2008年12月29日,早上有雨,下午有风,却并不冷。在义乌市柳青民工子弟学校,小学二(2)班的教室里正在以一场仪式,送别又一个要提前随父母回家去的同学。

  下午2时20分,孩子们在抄黑板上的语文习题。班主任张臻老师进了教室。

  “我们班的徐倩要走了,你们还有什么话对徐倩说吗?”老师话音刚落。很多同学大喊:“老师,我不舍得她走”。

  此时,徐倩却一声不响地坐在座位上,小手依旧握着抄写题目的笔。张老师走下讲台抚着徐倩的肩膀让她上讲台。

  徐倩轻轻地说:“我会想你们的,你们好好考试,考好点,过年了好让爸妈开心。”

  好朋友武艳率先哭出了声音,她说:“以后下课了我们还怎么一起玩啊?说好了,这个学期读完再分开……昨天她妈妈还说现在不买票,让徐倩读完再回去。”说着,武艳的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徐倩让她不要哭:“早点做好作业,我们还可以玩,我是晚上9点的火车票。昨晚我听爸妈说,在这里找不到活干,再不回家,就没钱回去了。”

  坐在徐倩后面的杨颖也哭得很伤心,红扑扑的脸蛋挂满了泪痕。徐倩主动走到杨颖身边,轻轻地抱着她。

  在班级里,徐倩、武艳、杨颖、梁薇四个“小姐妹”平时最要好,四个孩子分别来自重庆、湖南、江西、河南四个省市,感情却特别好。

  班主任让四姐妹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个拿手好戏,她们跳起了舞蹈《蜗牛和黄鹂鸟》,这是她们以前常跳的,现在可能是最后一次合跳了。

  刚刚起舞,同学的掌声就响起来了,以前那几个要喝她们倒彩的男同学,也举起小手使劲鼓掌。四个小孩子则在讲台前抱在一起哭,徐倩还轻轻地说了几句话。

  武艳说:“徐倩说长大了再来找我们,要一起打工,还要当老师。”

  一本写满祝福的本子

  张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徐倩,我们会想你的” ,落款是二(2)班全体师生。

  同学们开始在传递的本子上留言:

  “我们都会想你的,你要多保重。”范扬扬写。

  “你的笑脸是颗心。”李兴龙在留言后画了一颗“心”。

  梁薇画了张卡通,武艳写了封信 ,虽然夹杂着错别字,但真挚让人感动。

  班主任张老师留言是:“徐倩,你走了后要好好读书,欢迎你随时回到我们身边来。”

  下午3时30分,学校的广播播放:“请第一批坐班车的孩子准备回家。”

  这时的二(2)班却依旧沉浸在离别中。徐倩的桌子上已放满了同学自发送的小礼物:6支铅笔、一把塑料玩具小刀、两个恐龙陀螺玩具、一块草莓夹心饼干……8岁的古志全拿出了两盒巴掌大的指甲油,因为他家是做代加工的。

  徐倩留了几封信,其中一封这样写:“武艳,我走了之后你要把杨颖、梁薇照故(顾)好。我会保用(佑)你们考出好陈际(成绩)。祝你们天天开心。”

  下午3时40分,徐倩背上书包走了。

  几个坐下一班车走的孩子站在二楼的走廊上,透过栅栏看着楼下徐倩走出了校门,又流出了泪水。

  一张特殊的返乡成绩单

  在教研主任贺军帅的登记本子上,这天,提前返乡的孩子一共有四个,还有一(5)班的陈战辉,一(3)班的郭丁园,六(2)班的徐娇。其中,徐娇是徐倩的姐姐。

  学校发了他们每人一张返乡成绩单,上面写的不是成绩,而是这些学生这个学期的学习进度,为他们回乡后转学用。

  一个多月前,校长金灵丽便得到提前返乡的孩子越来越多的信息,她让班主任老师每天询问有没有学生要走,然后政教处和班主任老师负责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请求家长让孩子读完这个学期再回家。但不少家长因工厂长期停工,仍不得不提前返乡。有的家长表示孩子明年也不一定来。为了让孩子顺利转学,学校特意为每个提前回家的学生量身定制成绩单交到孩子或家长手中。

  在教研主任贺军帅的办公桌上,还有一沓这样的特殊成绩单留底以备对方学校咨询。记者看到11月份走的一位六年级学生的成绩单上,在“各科所学程度”一栏里,填着“语文已学到第六单元,第1课《诗经·采薇》已学”,“数学已学到第五单元统计,第一节复式条形统计图已学”,一目了然。有的班主任在同学“性格”、“擅长科目”栏里写得具体细致,对新学校的希望都用请求的口气,就像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别人一样万般嘱咐。填不下,就另外附上白纸。

  成绩单上面留有班主任的手机和学校的地址邮编,等着他们联系沟通。

  一封写给回乡学生的信

  六(1)班的姜维是学校里第一个随父母回家的学生。当时,班主任陈峰心里很难受,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因为父母在厂里没活干,而不得不中断这里的学习回老家。

  他真的很难接受,转学对孩子来说可是件天大的事,他们会产生各种心理压力,不但影响他们的学习,甚至会改变他们的性格。

  姜维回家已经整整两个月了,陈峰却没有一点她的消息。有没有转学?她老家的书本和义乌这里的实验教材是不是一样?是不是在家里帮爸妈带弟弟,做家务?……陈峰曾经给她爸留下的手机发过短信,也打了几次,都是停机。

  12月17日这天晚上,陈峰给姜维写了一封书信,这是他从大学毕业5年后第一次写信。

  他在信中写道:“小姜维,两个学期来,你一直是老师的好助手。我们一直想着你,至今,班级黑板报还保留着你写的报头呢。”

  “天色已晚,我走进办公室,打开备课本,映入眼帘的是全班同学的成绩表。看到你每次都是优等的成绩,我佩服你那股钻劲和不服输的倔强脾气。我说你的聪明和倔强不逊色于三国时的蜀将姜维,虽然你是个女孩。”

  “你走后的两个多月里,班上的几个调皮鬼可能受了心灵感应,忽然变得懂事了,很少拖欠作业,也从不搞恶作剧了。我想,也许是同学情谊促使他们转变的吧。愿你把这份情谊珍藏在心里,当作学习的动力……”

  从姜维开始,他班里已经走了5个。每走一个,陈峰心里就会难受一阵子。再也不能让孩子走了,这是这段时间陈峰最想做到的事。

  一次挽留成功的喜悦

  12月18日上午10时,是学校按照义乌市教育局规定给学生发放学杂费补助款的时候,很多家长会来学校,几个学生告诉陈峰,他们爸妈等着领这两百块钱后,就带他们回老家。

  陈峰想利用课间去找家长,劝他们能不能再坚持几天,等孩子学完了再走。他知道成功的希望很小,但今天是个机会。

  不到10点,教学楼过道上排起了两三百米长的队伍,陈峰在队伍中间找到了班里的一位家长罗文才。听他小孩说,领了钱就回老家了。

  罗文才很难为情,说停工已经三四个月了,上半年积攒的钱所剩无几,本来早回去了,由于儿子还没放假,只好继续留在这里,原来还抱着一丝希望,年前找份临工干干,现在看来不可能了。

  当他向陈峰诉说他一家三口在义乌一天的开支的时候,陈峰已经觉得没有希望了,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在他去劝说的时候,给他一一罗列。

  来自安徽定远的谢平元在边上插话说,他有两个孩子,生活负担比罗文才更重,但坚持到孩子放假再回去,荒废半个月的课他担心孩子跟不上。谢平元说,“离放假的日子已数得过来,再咬咬牙就挺过去。”

  谢平元的这些话让陈峰鼓起勇气,他凑过去对罗文才说:如果实在没钱了,我把这个月刚发的工资先借给你们。

  此后,两人都沉默下来半天没说话,突然罗文才和他开玩笑:“老爸的账怎么可以让儿子来还。班主任既然都这么说了,那好,我那小子不回了,让他妈留在这儿,我自己先回去。”

  终于劝说成功了。这天,陈峰心里特别高兴,好像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

  第二天,陈峰的班里没有学生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一堂课有泪也有笑 ■本报记者 陈洪标 通讯员 慕容梦漪 钱关键 2009-1-8 48256F32002924A64825752F00100A66[A1-陈洪标≈B1-庞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