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资讯
3  
PDF 版
· 科学发展铸辉煌
创新管理谱华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1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科学发展铸辉煌
创新管理谱华章

——浙江省国税系统“管理创新”实践纪实
  召开管理创新总结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做足调研文章
  智能排队叫号系统已在全省国税系统办税服务厅推广
  □文/许光烈 张红阳 刘 创

  科学发展铸辉煌

  创新管理谱华章

  引 言        

  没有科学的组织,就没有有效的创新。

  在谱写“管理创新”这篇宏章时,浙江国税人的起笔就精彩纷呈,处处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要求。

  万事开头难。2006年是浙江国税开展税收管理创新的第一年,浙江国税人统筹全局,立足长远,从建立和完善管理创新的工作机制入手,让管理创新的春风吹进每一位浙江国税人的心里。

  ——加强组织领导。省、市、县局先后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活动规划和实施方案,将管理创新列为全年工作重点和绩效考核内容。

  ——明确创新重点。以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抓住组织收入、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税务稽查、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热点难点问题,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建立创新机制。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和项目跟踪反馈制度,定期交流工作进展,探讨解决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管理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

  ——评定创新项目。经层层申报、推荐、评选,评定管理创新项目列入省局创新项目库,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推广创新成果。每年从省局创新项目库中选取10个左右的精品项目在全省国税系统推广,形成创新—实践—总结—推广—评估—完善的完整链条,促进管理创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每一个人都成为创新主体,创新之花才会璀璨夺目。建立完善管理创新的机制后,浙江国税还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鼓励基层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开展管理创新,呈现出“以创新促工作、抓管理提效能”的全员创新的良好局面。三年来,全省国税系统共入库管理创新项目268个,其中优秀项目98个,全省推广创新项目28个。

  科学组织,

  营造全员创新氛围

  第一章

  2008,是浙江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

  国际金融危机不期而至,浙江面临的发展形势空前严峻,发展挑战前所未有。

  2008,是浙江国税人倍感自豪的一年:

  浙江国税系统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税收政策,深入优化纳税服务,为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积极而突出的贡献。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严峻形势中,是什么让浙江国税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越演越出彩,是什么让浙江国税人赢得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掌声?答案是:管理创新。

  从2006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管理创新活动在浙江省国税系统全面展开。自此,创新的壮志犹如随风潜入的春雨,浸润着浙江国税人的心田。三年来,浙江国税人在管理创新的实践中收获累累硕果;三年来,浙江国税事业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频传喜报佳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浙江国税,品鉴浙江国税人三年税收管理创新的精彩乐章。

  ——浙江省国税系统“管理创新”实践纪实

  改革开辟新天地,创新闯出艳阳天。

  浙江国税人值得自豪。三年来,省国税系统管理创新工作由小变大、由点及面,创新内容已涵盖税收执法、税源管理、纳税服务、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和内部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管理创新的持续深入推进,推动了浙江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贡献更多、更好。

  税收征收效率进一步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省国税系统通过开展管理创新活动直接增收超过100亿元。国税收入实现征管因素的内生增长,呈现出GDP税收负担率、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稳中有升、零负申报率持续下降的“两升一降”的良好态势。2006年、2007年,全省国税部门直接组织税收收入1120.57亿元、1383.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09%、23.43%。

  税收执法进一步规范。通过税收管理创新,全省国税系统进一步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税收执法机制。2008年全省国税系统累计发生执法行为10543467户(次),实际过错817户(次),税收执法正确率达99.9923%,居全国领先水平。2006年至2008年,全省国税系统应诉税务行政案件和受理税务行政复议案件分别为24件和37件,经审理判决,撤销2件,经复议审结,撤销及变更4件,体现了浙江国税系统执法规范的良好情况。

  纳税遵从度进一步提升。2008年,全省国税系统登记率为100%,申报率为99.67%,入库率为99.86%。随着举报案件下查一级制度创新举措的实施,全省国税系统受理举报案件从2005年的3286件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2090件,举报案件绝对数持续下降,与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加、税收收入持续增长、社会纳税意识持续增强形成鲜明对比。据统计,2007年全省国税系统实施税收保全、强制执行和阻止出境分别为88户次、25户次和20户次,分别比2005年下降8户次、2户次和14户次;2007年纳税人主动申报纳税1362.73亿元,占全省国税收入的98.53%,比2005年增加473.98亿元。

  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服务意识,微笑服务、主动服务在全省国税系统蔚然成风,“同城通办”、“一窗统办”、“智能排队叫号系统”、自助办税等一大批创新服务措施在全省国税系统推广实施。通过全省推广产品(行业)监控模型,各行业税收负担的相对公平进一步实现。纳税成本显著降低。以全省推广的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为例,从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已累计节约纳税人税务登记成本9000余万元。问卷调查显示,自税收管理创新活动开展以来,纳税人认为浙江国税系统纳税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达97.8%。

  干部能力素质进一步增强。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省国税系统共有国家级先进集体31个,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和先进集体15个;2008年全系统共有255人次受到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记功嘉奖。征税成本持续降低,据统计,2007年,我省国税部门涉税审批环节由原来的400多个减少到了270多个;人均征税1066万元,比2005年的702万元增加364万元;税收征收成本率约1.12%,比2005年降低0.64个百分点,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国税干部指导纳税人自助办税

  重在实践,

  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第三章

  科学的理论来自科学的实践。

  三年弹指一挥间。三年以来的税收管理创新实践,让浙江国税人牢牢记住了一条真理:管理创新的过程,就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而管理创新的每一个进展,也都加深了浙江国税人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浙江国税人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实施有组织的管理创新,体现管理创新的规律性。3年的管理创新实践充分证明,管理创新活动有效解决了税收管理中的难题和制度障碍,营造了创新氛围,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国税系统的鲜活实践,是实现浙江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级国税机关务必将税收管理创新置于政府管理创新体系之中,将税收管理创新融于“两创”总战略之中,继续推动浙江国税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浙江国税人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必须以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国税干部的聪明才智,体现管理创新的群众性。既要明确管理创新活动的价值取向,遵循“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的原则,把纳税人合理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又要充分发挥国税干部的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创新型人才库,完善创新人才评价、配置和使用机制,在全省国税系统培养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浙江国税人认识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要求,统筹兼顾管理创新各项工作,体现管理创新的协调性。要坚持将税收管理创新工作放在全局工作中来谋划,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到解决制约国税事业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上来。要坚持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建立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念、方式、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要正确处理创新与再创新的关系,加强创新项目的后续管理,提高创新成果的共享程度。要努力构建合作开放的税收管理创新模式,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努力实现国地税税收管理创新的协同、一致;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信息、人才和技术;要积极鼓励、广泛吸收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创新,推动创新措施的顺利实施,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理论升华,

  提升管理创新层次

  第四章

  一切创新都要从实际出发,一切创新都要应用于实际。

  浙江国税人深深知道,建立机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在管理创新的实践中,更重要的是要实事求是,追求特色化,走出一条符合浙江省情、具有生动浙江特色的税收管理创新道路。

  根据浙江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特点,从2007年3月起,省国税局科学搭建了一大批产品(行业)监控模型,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应用行业税源动态分析监控系统,并在全省推广运用。截至2008年底,全省系统已建成103个产品(行业)模型,构建起具有浙江国税特色的税源监控体系。

  如今,一幅幅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管理创新图景,已经在浙江各地国税系统巍然成形。

  ——围绕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纳税服务体系,杭州、嘉兴市局分别推出“国地税联合办证”、“同城通办”、“智能排队叫号系统”、“一窗统办”、“自助抄报税系统”等服务举措,既和谐了征纳关系,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围绕强化税源管理,温州、湖州、义乌、富阳、永康市局、岱山县局、青田县局分别推出普通发票长效管理机制、征退税衔接机制、纳税评估“六制”管理、个体工商户定额调整制度、库存商品及下脚料管理办法、小规模纳税人管理制度、外商投资企业获利年度管理机制、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办法,税收征管质量进一步提高。

  ——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解决面临的困难,台州市局推出了“支持优势产业创业创新、帮助困难企业解困脱困”服务机制,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围绕方便农民办税,德清县局、衢州市局、余杭区局分别推出“农民办税方便卡”,开发运用“农村税收征管服务系统”、“社会化办税服务平台”,既加强了管理,规范了操作,又简化了手续,方便了农民办税。

  ——围绕推进“国税党建工程”、“国税人才工程”、“国税文化工程”、“平安国税工程”的“四项工程”建设,海盐县局、绍兴市局、萧山区局、开化县局分别推出党员目标管理机制、干部教育培训“四化”活动、“十廉”文化建设机制、廉政建设“135”工程,国税形象不断提升。

  源于基层,

  闯出浙江特色之路

  第二章

  改革未有穷期,创新永无止境。三年多的管理创新实践,让浙江国税人越走越自信,越走越稳健。

  今天,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浙江国税人更加豪情满怀。

  人们坚信,未来,浙江国税人必将进入管理创新的快车道,浙江国税事业必将又好又快发展,浙江国税必将为浙江人民更美好的明天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 语

  2008年已经过去,2009年捷足到来。展望未来,浙江国税人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这信心依然来自管理创新。在浙江国税系统,新一轮推动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创新思路已经在谋划中。

  ——在新的一年中,组织税收收入将成为税收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一是深入推进税源一体化管理,实施各税种联合评估;二是进一步加大行业建模力度,补充完善产品(行业)模型;三是积极应用要素分析法,加强行业调查,在已建房地产行业模型的基础上,力争将所得税建模范围延伸到金融、保险等其他行业;四是扩大产品(行业)模型监控范围,充分运用已建成的纺织、印染、服装、皮鞋等103个产品(行业)模型,将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全部纳入日常监控,力争到2009年底全省国税系统运用产品(行业)模型监控的税源覆盖面达到50%以上。

  ——在新的一年中,浙江国税将创新纳税服务举措,建立和谐税收征纳关系。各级国税机关将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简化办税程序,简便操作流程。创新服务标准,完善各项纳税服务制度,明确纳税服务具体内容。拓展创新服务范围,把提升农村纳税服务水平作为纳税服务的重要范畴,进一步提高国税部门涉农服务水平,切实减轻农民办税负担,真正把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关心落实到税收实际工作之中。

  ——在新的一年中,浙江国税将创新政策落实举措,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各级国税机关将大力创新落实税收政策的举措,全面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措施,创新部门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科学而有效地服务于“两创”总战略、服务于“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于现代服务业发展。

  ——在新的一年中,浙江国税将创新“四项工程”建设举措,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各级国税机关将着眼于党员先进性,大力创新国税党建工程建设;着眼于能力素质,大力创新国税人才工程建设;着眼于文化价值力量,大力创新国税文化工程建设;着眼于惩防并举,大力创新平安国税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廉政建设不违纪、税收执法不渎职、工作生活无事故”。

  谋划未来,

  描绘管理创新愿景

  第五章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2 科学发展铸辉煌
创新管理谱华章
2009-1-7 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47;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15;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41;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43;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45;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46;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40;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17;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14;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16;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08;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13;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28;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29;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19;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18;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31;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33;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34;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23;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25;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26;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10;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11;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36;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38;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39;浙江日报000122009-01-07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