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扬渲 通讯员 何姗姗) 岁末,各大商场都在竞相打折,吃穿用玩,货架上的商品应有尽有。不过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在几十年前,市面上的物资可不像现在这么充裕,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相应的票证,如粮票、食油票、布票、肉票、糖票、烟票、肥皂票等等。连日来,许多市民走进杭州市档案馆,这里正在举办杭州票证展,展出了30多类4000余枚商品购买票、券,这些票证是我国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见证。
1953年,由于粮食匮乏,我国确立了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即政府统一向农村余粮户收购粮食,然后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施计划供应,粮食票证由此发行。后来,食油、棉花、棉布及一些日用工业品也被纳入统购统销。
我国发行的各类票证是计划经济下的一种购买凭证,发行量、使用范围和延续时间在世界上都是空前的。在此次票证展上,人们可以看到有“指甲粮票”之称的全国最小粮票。这套粮票发行于20世纪60年代,单张面额为1市斤,需与购粮证同时使用。此外,还可以看到新中国第一套全国粮票和浙江省第一套粮票。前者由原国家粮食部于1955年发行,可在全国通用。我省也在1955年发行了4种粮票,分别为普通的居民购粮票,剧团、地质队等有关单位专用的流动购粮票,出差使用的临时流动购粮票,以及饲料票。这些粮票只能在浙江省内使用,如果跨省需换成全国粮票方能使用。这些粮票见证了当年粮食供应的紧俏。
这些票证的背后蕴藏着许多故事。省粮食局退休干部蒋怀赋,20世纪70年代开始负责我省的粮票设计工作,浙江的不少粮票都出自他的手笔。蒋怀赋说:“1987年底省里开粮食工作会议,不少人说粮票太多,分不清是哪一年的。因为第二年是龙年,我在桌子上看到热水瓶外面有龙的图案,就想到了设计生肖粮票。”1988年,蒋怀赋设计的龙年粮票正式发行。不过到了1993年,我国取消粮票,这一套生肖粮票最终未能出齐,1992年的猴年粮票成了蒋怀赋最后的作品。
除了粮票,展出的还有其他各种购物票证。穿行在展厅中,几十年的风云翻卷而过,留给观众无尽感慨。此次展览将持续到1月16日,市民朋友可以前去感受过往的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