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颠覆传统规则的全民娱乐
“山寨现象”从经济到文化遍地开花
· 老百姓自己演自己的节目
“山寨版春晚”面向草根平民
· 人人都可以“山寨”
民间文化中也有创新的力量
· 山寨春晚拿什么叫板
· 山寨背后的民间智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颠覆传统规则的全民娱乐
“山寨现象”从经济到文化遍地开花

  历数2008年网络上最炙手可热的词语,“山寨”一词当之无愧。“山寨《红楼梦》”、“山寨春晚”,就连《纽约时报》也被“山寨”了,而且发行了120万份,真可谓世间万物均可“山寨”。

  从一个因与手机紧密相连而被大众熟知的概念,到延伸向各个行业,遍地开花,“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2003年手机行业开始出现“山寨”,“山寨机”的名称最初实际上是大厂商送给拼装手机厂商的,指的是那些涉嫌仿冒或伪造电子产品的生产厂家。可以说,最初“山寨”的含义是带有一定歧视性的,是贬义的。

  2008年,国人的奥运激情空前高涨,民间开始陆续出现种类繁多的与奥运有关的模仿秀,最为突出的就是奥运主会场“鸟巢”。“鸟巢蛋糕”、“鸟巢戒指”,当仿造版的“鸟巢”被冠以“山寨”的名号时,“山寨”开始在不知不觉间被网友所熟知。

  在和像“老孟”一样的诸多网友的参与下,“山寨”被赋予了草根精神、民间智慧、平民情怀的含义,而它原本的贬义性几乎被淡忘了。“山寨文化的流行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藏身其中,以草根对抗权威,以大众对抗精英,是其闪光点所在。”陕西省文联副主席、文化学者肖云儒分析,民间的、大众的、网络化的和精英的、学院的、经典的,每一个社会一直都存在这样的文化现象。

  诸多带有模仿性质的“山寨现象”层出不穷,12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首次承认了“山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新闻联播》用两分钟的时间介绍了“山寨文化”现象,内容包括记者对手机批发市场的调查、“山寨产品”是否侵权的分析、“山寨行为”遍地开花的现象、网络调查数据分析以及“山寨现象”存在的问题。在《新闻联播》露脸后,民间舆论评价说:“山寨现象彻底颠覆了传统行业潜规则,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

  去年,某地骏捷车友会自筹资金拍摄一部名为《疯狂导演梦》的电影,车友会荣誉会长老史毫不讳言,这也是一部“山寨版”电影,不过他们打出了“用业余打造专业”的口号,而当初之所以有此构想,就是出于对阿甘导演的《大电影》前两部的不满。《大电影》当中有大量对当下畅销电影的戏仿和恶搞,本身就堪称“山寨”,《疯狂导演梦》自然不必在意自己的 “山寨”身份。

  “在我们车友会,大家闲暇时的消遣大多是唱歌、自驾游、聚餐,时间一长也就腻味了。而车友会当中不少人都有拍电影的梦想,拍‘山寨’版电影就成了简单可行的圆梦方式。”对于用山寨手机、拍山寨《红楼梦》、办山寨“春晚”,老史的看法也与此相似,“每个人都有梦想和希望,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选秀进入红楼剧组、登上春晚舞台……而通过‘山寨’,我们很容易地实现了这些梦想。”

  连日来,“山寨春晚”得到众多网友的“狂顶、狂赞”,表示这是草根文化娱乐的一次勇敢尝试。网友“骆驼”公开表示已把自己的小品创作投给了老孟,并表示“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让这个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共享春节的快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颠覆传统规则的全民娱乐
“山寨现象”从经济到文化遍地开花
2009-1-6 浙江日报000102009-01-06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