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忘不了最后一箱蜜橘
· 3万元补发工资背后的故事
· 舟山党政机关不吃“年夜饭”
· 安吉低保户大病报销
向城镇职工看齐
· 披上暖心的围巾
· 临海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鄞州财政收入跃居
全省县(市、区)第一
· 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 慈溪为近千贫困农户配上“科技家教”
· 智能警务,守护未来社区安宁
· 政府出钱
请你“深造”
· “村官”薪酬 打分评定
· 性质恶劣欠薪企业
将被吊销营业执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为了一位军退老人的退休工资,省市区三级民政部门“兴师动众”,给出一份“明白账”——
3万元补发工资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汪成明 通讯员 闫拥洲
  拿到3万多元的补发工资,年过七旬的赖成昌老人老泪纵横,“真是喜从天降,喜从天降啊!”

  赖成昌所说的喜从天降,是经过省民政厅、丽水市和莲都区三级民政部门的多名干部近一周时间的调查核实,查阅百余份文件、核对近千张单据后,使他的部分工资“失而复得”。

  去年10月初,我省民政部门统一对全省1984年前分散安置的部队退休干部上门逐户调查摸底,民政干部登门拜访赖成昌老人,询问起他的工资情况,老人如实填了调查表。调查人员发现,老人工资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其间部队经历了多次工资调整,要查清这笔账,工作量非常大。

  由省民政厅组成的调查组立即赶赴丽水市莲都区。他们在当地民政局尘封多年的档案库里,翻箱倒柜,找到了老人当年从部队病退的原始记录,发现赖成昌是1976年从部队病退回到老家的,安置时年仅38岁。

  一张张单据、一份份数据……省民政厅4名干部和相关人员认真查对了整整两天,结果发现, 2006年部队工资调整期间,因莲都区负责安置工作的一名干部突发脑溢血不幸成了植物人,导致在工作交接中出现了疏漏。

  于是,民政干部登门道歉,当场送来了补发工资。这让赖成昌老人既意外又惊喜。“为我的工资,政府部门花这么大力气认真对待,真是太感谢了。”老人动情地说。

  记者点评:为了一名普通军退人员的工资问题,该不该如此兴师动众?答案是肯定的。从“兴师动众”为赖成昌补发工资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民政干部身上所体现的 “以人为本”工作理念,他们真正做到了有错必纠,从而取信于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3万元补发工资背后的故事 2009-1-5 48256F32002924A648257534003731BD[A1-汪成明≈A5-闫拥洲≈B1-陈志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