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开拓创新
推进新的跨越
□ 章方璋
改革开放30年,是苍南艰辛与曲折、奋斗与拼搏的30年,是苍南光荣与梦想、灿烂与辉煌的30年!30年来,苍南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成为了“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30年来,苍南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海防前线成为当今改革发展前沿,从偏远闭塞的海港小城成为颇具规模的沿海大县,从资源贫乏的农业生产地区成为产业集聚的工业生产基地。
30年来,苍南一条最基本的发展经验,就是始终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把中央和上级的精神同苍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走有苍南区域特色的路子。30年来,苍南在推进发展的进程中,坚持“新事有争论、探索有风险、初始不完善、负面总难免、究竟怎么办、关键看发展”的态度,咬定青山不放松,改革创新不动摇。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解放思想始终是发展的先导,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苍南的发展就达到什么程度;改革创新始终是发展的动力,不改革创新,苍南的发展就没有希望,就会停滞不前。
30年来,人民群众是苍南改革的主体。苍南创造了许许多多个“全国第一”,都是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创造。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是推动苍南发展的真正英雄。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尊重群众的改革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发展欲望,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创业热情,苍南的发展才能拥有最深厚的动力源泉。
30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把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苍南的民营经济才会不断发展壮大,苍南的市场经济才会朝着健康的方向迈进。
如今的苍南,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发展的新基点、创业的新焦点,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30年来之不易的辉煌成果和宝贵经验,切实肩负起苍南发展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机制创新为支撑,力争改革新的突破;坚持以合作共赢为要求,构筑对外开放格局;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党的领导为保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弘扬苍南人精神,努力走出一条有苍南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着力推进苍南的崛起与跨越式发展。
(作者为中共苍南县委书记)
苍南
苍南从1981年建县至今,经过27年的发展,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县城新区建设渐显雏形,龙港经验全国传扬,金乡、钱库、宜山等经济强镇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0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9元,分别比建县初期高57倍和96倍,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苍南人民在改革开放30年后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富民强县新跨越
三个阶段 三次创业
苍南的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为起飞发展期,经济增速较全市快2个百分点;90年代后为二次创业期,发展速度有所趋缓;当前实施“后发崛起、全面跨越”发展战略,发展前景趋好。
苍南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建县初期,苍南就在全国率先实行市场化取向改革,创下了包括建设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开办第一家私人钱庄、创办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率先实行银行浮动利率等10多项全国“第一”。特别是龙港镇在全国率先推行“土地有偿使用、户籍管理和股份合作经济”三大制度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城镇化的路子,成为中国农民自费建城的样板。
1988年,苍南县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县之后,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快,目前与该县有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310家。外贸出口供货总额从1982年的380.8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2.69亿美元,特别是2003年以来,以在外苍南人为桥梁,以苍南工业园区、苍南临港产业基地和乡镇工业功能区为主载体,大力开展招商选资工作,共吸引投资洽谈项目120个,总投资140亿元,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为苍南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注入绵延不绝的动力。今年11月,还举办了首届苍南人联谊大会,为在外苍南人反哺家乡、加入家乡的建设搭建平台。
建县之初,苍南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工业总产值只有6000多万元,财政总收入1214万元。27年来,苍南县的历届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确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三产结构不断优化合理,由建县初期的“一二三”到2004年的“三二一”,总体上呈现出“一产逐步回落,二产稳步提高、三产发展迅速”的良好发展态势。2007年苍南县第三产业增加值84.09亿元,比1981年翻了9番多,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21.9%。传统服务行业得到改造提升,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得到加快培育与发展,构筑了日益完善的第三产业发展体系。
目前的苍南县,块状集群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龙港、钱库为代表的包装印刷基地,灵溪为代表的塑编包装基地,金乡为代表的不干胶材料基地,宜山、望里为代表的纺织品生产基地等七大工业基地;拥有“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塑编之都”等国字号工业金名片3张;“中国蘑菇之乡”、“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席草之乡”、“中国梭子蟹之乡”等国字号农业金名片5张,“中国台挂历生产基地”、“中国包装印刷材料交易中心”、“中国箱包市场生产基地”、“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等“国字号”商贸金名片4张。温州礼品城、温州浙闽农贸综合市场、浙福边贸水产城、温州浙闽副食品市场等综合性市场在浙南闽北享有盛誉,市场成交额达90多亿元。到2007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国有企业已达43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61.4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0%。大企业培育工作成果显著,2007年末工业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57家,超亿元企业37家,其中3家超5亿元,2家超10亿元。由于政府正确导向以及已上市企业的成功效应,企业家上市积极性明显增强,现有多家企业正考虑上市,有的已进入上市的冲刺阶段,这是企业逐步转型于现代化企业的有效途径。
苍南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较快。200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9元,比1981年翻了6番多,年均增长19.2%;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5273元,比1981年翻了5番多,年均增长15.6%。
在城市化方面,苍南县按照“两核融合、轴线连接、功能互补、组团发展”思路,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县城灵溪随着苍南行政中心的顺利搬迁,新区开发已形成规模,一大批公建项目和康居型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并加大县城老城区的改造力度,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城镇配套设施逐步到位,作为浙江“南大门”的县城新形象已展现风姿;经济强镇龙港随着瓯南大桥的建成通车以及龙港中心区的规划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渐成规模,环境质量日益改善,人气指数稳步上升,城市活力逐渐增强。
与此同时,该县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7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320多亿元,一批事关苍南长远发展的江南海涂围垦工程、温福铁路苍南段工程、78省道改建工程、“两库两闸”和标准渔港建设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苍南电厂、大渔湾围垦工程、珊溪水库引水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即将全面动工建设。另一方面,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通过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富民攻坚三年计划”和今年正在实施的“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明显改善,2006年25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已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苍南县还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康庄工程、教育“393”计划、农村卫生“4111”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资源丰富 产业成熟
苍南具有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岸线资源丰富,深水岸线长达—公里,龙江作业区、舟巴艚作业区和霞关作业区将各尽所用;土地资源丰富,江南平原、南港平原连成一片,面积超过230平方公里,可围垦滩涂14.8万亩,江南围涂、大渔湾围垦、沿浦湾围垦将新增大片建设用地,这些将是苍南今后跨越发展的最大要素保障。
苍南旅游资源山海兼备、民俗文化独特,有潜力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数量众多,拥有一批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队伍;环境容量大,承载能力较为突出。资源环境优势将有效转变为发展优势。
苍南产业平台日渐成型,产业发展较具特色。印刷、塑料制品、纺织、礼品、食品加工、仪器仪表等块状经济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不锈钢、玻璃制品等新兴行业快速成长;临港产业步伐加快,电力、船舶修造等重大项目陆续落地,临港产业基地稳步推进;浙闽边贸日益红火,市场群体初步形成;旅游产业快速成长,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作为浙江省省级开发区之一的苍南工业园区和温州四大临港产业基地之一的苍南临港产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一批高科技、高效益企业陆续进园落户,这两大区块将成为苍南今后发展项目经济的主平台和招商引资的主战场。
苍南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随着沿海产业带的开发建设,该县将大力发展船舶修造、电子机械、海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临港产业新城、台北小镇、浙南能源基地、对台贸易园等。与此同时,苍南县长达168.8公里的陆地海岸线,“海涂、海港、海景、海渔”资源丰富,海洋开发潜力巨大,必将成为苍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苍南作为省际县的区位优势明显。苍南处于温州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沿,是连接温州都市圈和福州城市圈的重要节点,特别是随着温福铁路即将建成通车和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的规划实施,苍南将成为构筑沿海大通道的战略要地,拉近了与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苍南地处东南沿海南下北上的交通要塞,是长三角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联结点,是浙江开展浙闽合作、对台经贸活动的前沿阵地;温福高速、温福铁路、甬台温高速复线和苍南港区的开发建设,有利于苍南将区位条件转化为发展优势。
苍南发展环境日趋改善。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温台沿海产业带作为全省发展重点之一,将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温州南部地区发展,将鳌江流域定位为温州经济的战略新区和重要增长极。全县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教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已成为鳌江流域乃至浙南闽东北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
后发崛起 全面跨越
当前,苍南正处于创新发展模式、发挥后发优势,致力全面跨越的机遇期、关键期,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富民强县、后发崛起”为目标,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走产业集聚、要素集聚、资源集聚的发展之路,全面实施“后发崛起、全面跨越”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
以新型城市化为途径,按照“双核四轴、点群发展”的县域城镇空间布局思路,进一步拉大灵溪、龙港两大核心镇城市框架,着力构筑温州南部和苍南县域中心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沿海黄金线)一线突破、(苍南工业园区、临港产业基地)两区集聚、(沿104国道产业提升带、龙金大道轻工产业拓展整合带、78省道农业生态示范带)三带协进、陆海联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经济高效和分工协作的浙南闽东北区际经贸中心;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手段,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山海风景名胜资源,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着力营造山海联动和环境友好的绿色苍南;以和谐社会为目标,强化民生优先、生态优先意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良性互动的新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