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0版:温州30年
3  4  
PDF 版
· “扎扎实实办教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8年12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扎扎实实办教育”
——访龙湾教育局局长陈建淼
  龙湾教育

  在改革中崛起

  改革迎来大发展

  龙湾教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古代兴办书院风盛,造就了赵建大、王瓒、张璁、王诤等一批历史名人,素有“海滨小邹鲁,代产奇才冠浙中”之称。当今温籍中科院院士19人,龙湾籍的有4人,张肇骞、张淑仪、金振民、孙大业四位院士中有三位曾在百年老校永兴一小和永昌一小就读,其中张淑仪、金振民两位院士任龙湾中学的名誉校长。

  上世纪90年代初,龙湾作为温州开放的热土,经济快速发展,1994年,经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教委批准,温州市政府在龙湾设立了教育综合试验区。试验区在“办学、管理、投资”三大体制和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建立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的办学制度,实行“督、管、办”分离的教育管理体制,“大社会办大教育”的投资机制等。

  试验区的建立,很快在龙湾掀起了一场“教育热”。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人办、合资办等多种形式的改革试验,催生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民办学校,龙湾教育由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1995年,以较高标准通过了省“两基”验收,1997年,被确定为省首批实施素质教育实验联系县(市、区),并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2000年,在浙西南地区第一个被省政府授予首批省级教育强区荣誉称号。2001年,4所中小学被确认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林赛华同学以696分夺得省理科第一名,成为温州市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夺得全省高考状元第一人;2002年,通过了省级教育强区复查验收,并被确定为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3年,在全区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2004年,投资2亿元的龙湾中学一期工程基本完工,秋季顺利开学。2007年,被确定为课外文体2+1工程省级试点区并通过省示范区验收,提出了“双目标”办学理念(为学生造就高水平的教师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和创建“双一流”机关(创一流的管理水平、创一流的服务质量)。2008年,龙湾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展现代化星级学校评估;龙湾中学与美国肯恩大学建立合作办学战略伙伴关系。

  龙湾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机。

  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全省首批、温州市第一个教育强区,全省首批、温州市第一个省级文体2+1工程示范区,温州市第一个省级教育强镇全覆盖……这些荣誉见证了龙湾教育的辉煌成果,叙述着龙湾教育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发挥集体智慧,共商龙湾教育发展

  

  

  龙湾从教育行政部门建设“双一流”机关和基层学校达成“双目标”入手,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快推进龙湾教育科学和谐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此,笔者专访了龙湾教育局局长陈建淼。

  问:龙湾教育局提出“双目标”办学思路和推进“双一流”机关的创建工作,请问何为“双目标”以及“双一流”机关?

  答:龙湾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实践“双目标”办学理念。“双目标”办学理念即学校同时要把“为学生造就高水平教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学生”作为办学目标。把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目标共同提到学校价值追求的理论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

  根据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我局提出在机关“创一流的管理水平,创一流的服务质量”的创建目标,以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政令畅通为重点,结合深化“五型”机关建设,切实改善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使局机关在运行机制、服务流程上有新突破,干部职工在转变工作作风、履行工作职责、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上有新的改进,人民群众对局机关工作满意度上有新的提高,努力打造一流发展软环境,真正把区教育局机关建设成为“五型”机关和文明机关,为加快实现龙湾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问:有了“双目标”和“双一流”的指导思想,龙湾又将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答:龙湾将从规范办学行为入手,扎扎实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规范民工子弟学校办学秩序,解决了多达3.4万多名外来民工子弟的入学问题,目前小学在校生中外来民工子女占59.25%,初中在校生中外来民工子女约占32.88%。二是抓学生的德育工作,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扎实开展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同时加强学生思想与志向的培养,树立正确人生观。三是认真做好教学规范达标活动,从备课、上课、任务布置、学生评价及命题等最基本的教学规范抓起,抓好课堂45分钟效益。四是抓好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组织好每年一度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做到校校开展、人人参与。五是不断深化文体2+1工程,使每位学生掌握好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六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开展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教坛中坚、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的评选,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

  为保证学校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龙湾对学校实行动态作出评价,推出了龙湾区现代化星级学校评估方案,既结合教育发展新形势对学校提出了新要求,又因地制宜设置了台阶,让各类学校能够跳一跳、够得到,不断推动学校现代化进程。

  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本届政府已决定再投入8亿~10亿元,专门用于学校改建、扩建和新建。近期将重点建成投用的有:区实验中学、区外国语小学、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区职业实训基地、万康小学、万康幼儿园等,同时还有温二十五中改建、永强中学的迁建,不断优化教育资源。

  踏踏实实办学,尽心尽责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始终是龙湾教育所秉承的发展理念。

  儿童节抗震救灾活动

  教师舞蹈《踏梅》

  教育成果普惠群众

  改革带来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而让教育成果普惠群众成了龙湾的追求。龙湾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在半级财政十分有限的财力基础上,做到了“三个增长”、“两个提高”,每年的教育投入占全区财政预算安排近40%。

  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拓宽,逐步满足群众“读好书”需求。龙湾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省市级教育强镇全覆盖,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明显。在此基础上,该区着力抓好重点、示范学校建设。占地210亩、投资2亿元的龙湾中学2006年2月正式落成,按省标准规划设计、投资近9600万元的区实验中学奠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行政中心区一系列教育配套设施的建成或启动,不断拓宽着龙湾的优质教育资源,群众从中不断受惠。目前高中优质资源率达到50%,初中达75%,小学达55%。

  特色教育和品牌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校的特色品牌逐渐形成,如横街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温州育英学校的少年足球队、永兴二小的学生书法、永兴一小的剪纸、海滨中学的群舞、天河中学的南拳、沙城三小的跆拳道、屿田小学的健美操、海滨一小的集体舞、实验小学的篮球、永中一小的口琴、温二十五中的排球、海城中学的田径、天河二小的跳绳等。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生在全国、省、市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近两年在省级体育、艺术类、科技类比赛中成绩优异,体育类获奖达40人次,艺术类获得21个奖项,其中两个团体项目获省一等奖,科技类1人获得全国一等奖,2人分获省一、二等奖。

  民办教育的发展加快了从学前到高中十五年教育的普及。龙湾民办教育十分活跃。目前全区79所幼儿园有75所民办,10所普高7所民办,3所职高2所民办,12所民工子弟学校全部是民办,其中越秀学校和沙城高中于2005年双双评上了市级重点高中,龙腾幼儿园和小康爱绿幼儿园均已评上省二级幼儿园,曙光高中是省三级重点综合高中,外国语学校、新世纪学校、瓯江高中和艺术学校是省一级民办学校。民办高中段教育和幼儿教育的超常发展形成了“活两头、带中间、促全局”的发展态势,促进了公办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三个一批”举措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空间。龙湾辖区南部为大罗山,西、北、东部分布着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滨海园区、温州工业园区、温州农业新技术开发示范区、温州民营科技开发区等工业园区,这些开发区的基础教育重任全部落在了龙湾区身上。这种半级财政办两区教育的做法是十分少见和难得的。该区采取“建立一批、调整一批、取缔一批”的做法,带动社会力量办学、统筹教育资源、打击非法办学,实现外来务工子女安全、充分就学。一是建立一批民工子弟学校。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工子弟学校,截至目前,已建立民工子弟学校12所。二是调整一批公办校网。对全区校网进行全面调整,腾出若干所公办学校专门招收外来务工子女。目前,全区公办小学生中50.60%、公办初中生中22.86%为外来务工子女。三是取缔一批非法办学点。在全区开展非法办学点大排查和大整治,并妥善做好学生分流工作。今年以来,已对26处非法办学点分类进行了集中整治,其中审批1所、整改9所、取缔16所。目前,全区已解决了34335名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其中36所公办小学接纳16868人,12所公办初中共接纳3318人,12所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接纳9221人,9所整改民工子弟学校接纳4928人。小学在校生中外来民工子女占了59.25%,初中在校生中外来民工子女占了32.88%。同时区教育局还与区工商联联合设立了专门面向民工子弟教育的“孺子牛奖”和“雏鹰奖”,每年奖励从事民工子弟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10人,每人奖金3000元,每年奖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民工子弟学生80人,每人奖金800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这是龙湾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质量的全面理解,也是龙湾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和更高追求。

  剪纸作品展览

  科技引擎助推龙湾腾飞

  龙湾抓住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这个根本,发挥自主创新的核心作用,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使龙湾不仅成为特别能创业的地方,更成为特别能创新的城区。

  创新基础                

  科技创新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随着龙湾创新发展战略的强力推进,龙湾科技创新框架体系已形成,如今,龙湾区拥有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3个,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区级高新技术企业62家。温州市仅有的两个“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药装备及关键技术研究”和“农药龙克菌产业化开发”都落户在龙湾区。

  龙湾拉开科技创新框架,背后是科技投入的大幅增长、科技合作的深入推进以及科技人才的引进。近年来,龙湾科技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龙湾区政府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确保每年科技经费预算优先安排,2008年,区本级财政科技预算投入2302万元,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3.7%以上。形成了以政府资助为引导、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信贷投入为支持,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龙湾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见证着科技创新的力量。2007年下半年,由浙江华东阀门有限公司制造的核电电动闸阀,顺利通过验收,应用于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二期工程。这是温州阀门首次进入国际核电站领域。合成革行业新开发的超细纤维PU合成革在多种性能上超过了天然皮革,温州合成革固废(残液)无害化处理中心建成投用,选用的无二次污染回转窑焚烧技术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制笔行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工艺装备再创新,实现生产技术的飞跃;制鞋行业新型功能性助剂、新型原材料、新型生产工艺的应用不断拓展,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性能得到不断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创新助推龙湾产业升级,背后凝聚着龙湾科技局不懈的努力。针对龙湾区主导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实际,龙湾科技局积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加以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了阀门、合成革、不锈钢、化工和皮鞋制造等支柱产业群。

  龙湾科技局深入推进科技合作,不断创新科技合作平台。龙湾食品制药装备行业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先后获得“中国阀门之城”、“中国食品制药机械产业基地”等7张国字号金名片。加快了科技创新中心大楼建设,龙湾科技局还积极参与了1.24万亩的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龙湾工业园规划建设工作。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龙湾)的筹建工作开展顺利,已于今年11月19日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即将挂牌运行;由龙湾区阀门协会牵头,联合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及行业主要企业,总投资近1000万元的龙湾阀门行业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筹建工作顺利……

  此外,龙湾科技局还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工作。龙湾制定实施《龙湾区大力引进人才和智力实施办法》、《龙湾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专业人才选拔管理办法》、《龙湾区科技型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津贴补助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对引进到龙湾区企事业单位并签订5年以上聘用合同的高层次人才,按规定在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险、易地安家费、创业资助、收入分配、激励与保障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高级职称科技人才每月政府津贴300元,安排科技人才公寓30套用于引进人才,新设立了区“十佳科技人才突出贡献奖”,每位奖励1万元。各项措施使人才进一步集聚,为推进龙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创新目标                

  向创新型城区迈进

  龙湾自主创新的蓬勃活力已经展现,自主创新的深厚底蕴已经积累,龙湾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传统产业提升,从“龙湾制造”迈向“龙湾创造”,打造创新型城区。为此,龙湾将推进五大措施:

  以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为重点,在加快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上取得突破。通过深化区域、产业、企业三个层面的科技创新工作,建设四大创新服务平台,提供阀门、食品制药机械、不锈钢、合成革、制笔等优势特色产业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撑。积极创建行业创新平台。重点培育发展阀门、食品与制药设备等两大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实现一批“火炬计划”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产业特色明显、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大、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为建设创新型城区打下良好基础。不断完善科技合作平台。以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建设为契机,完善企业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平台。深入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实施ERP、PDM、电子商务信息化工程,建立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构建中小企业ASP平台,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省、市级信息化示范企业,鼓励和支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服务业,加快物流商贸信息港建设。加强建设中介服务平台。加强集成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介全程服务,引进和建设一批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成果鉴定、价值评估、产权交易、融资服务、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的机构。

  以科技创新三大计划为重点,在促进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突破。实施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计划、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以及农业、商贸、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行动计划。通过科技三大创新计划,2009年力争实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企业20家;在企业研发中心方面,新增省级2家,市级5家,区级10家;在科技发展项目方面,新增国家级15个,省级30个,市级30个。

  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在创新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突破。深化“高校—企业、名校—政府”合作机制。以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建设为契机,完善企业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平台。力争在人才培训、人才引进、区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攻关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合作活动。推广好网上技术市场和浙江省科技信箱。加强科技合作有关激励政策的制定落实。切实做好知识产权工作。

  科技下乡

  江南阀门研发中心

  以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在大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等优质科技资源上取得突破。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培养人才,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学生实习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进一步深入落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和省“151人才工程”,把引进、培养与全区产业紧密相关的科技研发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加强与浙江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上海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等院所的全面合作,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千方百计地以各种形式引进国内外高素质科技人才和优质科技资源。

  以形成合力和提高效率为重点,在推进政府科技管理创新上取得突破。完善协同配合机制、长效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加强区、镇(街道)联动和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全区上下共同推进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合力。探索建立适应全区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考核指标体系,激发有关部门、镇(街道)和企业主体创新积极性。健全专家咨询机制,发挥好龙湾区科技专家 “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加强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进一步贯彻落实《龙湾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完善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科技团体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机制。强化量化管理,使得创新主体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能够通过横向对比发现不足、汲取营养。

  创新是推进龙湾发展的最大动力。龙湾科技局局长金林说,龙湾科技局以创建科技强区和创新型城区为目标,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有关政策,强化平台建设,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转变,为实现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海新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温州30年 00020 “扎扎实实办教育” 2008-12-29 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16;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15;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17;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35;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09;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05;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08;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04;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28;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12;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30;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29;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24;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33;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14;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27;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13;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10;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11;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03;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07;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31;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06;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26;浙江日报000202008-12-29000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