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笔之都”、“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阀门城”、“中国不锈钢无缝管材生产基地”、“中国五金洁具之都”、“中国食品制药机械产业基地”……一张张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名片,都出自龙湾;全国小康县(区)、全国科技先进区、全省教育强区等纷纷落户龙湾,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龙湾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所取得的累累硕果。
今天的龙湾,积聚了30年改革发展的能量,创业创新,秉承“产业强区、城建亮区、文化育区、和谐立区”的新理念,健步迈向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龙湾
迈向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开发开放
打开温州新窗口
历史的时钟倒拨到1984年12月27日上午,地点定格在那幢当时来说实属龙湾标志性建筑,而今人看来毫不起眼的状元影剧院。对于土生土长的龙湾人来说,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那天,龙湾一千多干部群众见证了龙湾建区激动人心的一幕。
1984年4月,温州市成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之一。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打造外向型经济的口岸,成立龙湾区被提上了议程。在此之后的五月一日劳动节,中央有关领导在省委、市委等领导陪同下,登临古炮台山为龙湾区选址,并写下八个大字:“对外开放,大有作为。”经过半年多紧张忙碌的筹备,12月27日,历史性的时刻诞生:龙湾区宣告成立!
建区时龙湾人口7.884万人,全陆域面积为61.43平方公里,下辖蒲州、状元、龙湾、瑶溪、龙水等5个新兴集镇,规划建设温州龙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温州市对外开放的龙头和窗口而设立。建区伊始,龙湾从实际出发,增强和完善宏观管理,积极鼓励和引导家庭个体工业发展,重点扶持了一批比较有活力、有后劲的股份集体企业,同时,龙湾还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经济格局,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开展了横向经济联合和区内外的经济技术协作,经济增长居全市之首。
1986年,在国务院暂缓审批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去国家投资优势,未能享受沿海开发区优惠政策情况下,龙湾紧紧抓住开发开放这条主线,致力于投资环境建设,积极搞好引进工作。1986年,龙湾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温州对外开放的优势,按照“统一规划,多方集资,分期建设,逐步完善”的方针,编制了《龙湾区总体规划》。沿江近港的状元镇成为城市建设起始点,自费开发建设新城区,闯出了一条“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路子。
龙湾始终把开发开放作为经济工作的突破口,重点建设出口工业区。1987年3月,经国务院特区办同意,省政府批准成立龙湾出口工业区。同时,龙湾提出了“边引进、边建设、边投产、边创汇”的思路,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投资项目建设37个,总投资达2.5亿元,外贸出口增长4倍。至1991年全区财政收入比1986年增长6倍,人均收入增长3.5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市之首,人均总产值居全省前茅,成为温州市吸引外资的主要基地。
1992年3月16日,国务院批准在龙湾区辖区范围内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温州农业新技术开发区 、温州扶贫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对台贸易点先后批准建立。龙湾区内的两个万吨级泊位码头、机场公路等工程的相继建成,再加上此前通航的永强机场,至此,构筑起龙湾海、陆、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南巡讲话,为龙湾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龙湾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提速期。龙湾区突出了“开放兴区、科教强区、依法治区”发展战略,按照“主攻工业、转换农业、发展三产、加速建设”的发展思路,投资环境日臻完善,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势头强劲。温州扶贫经济区坚持边建设、边引进、边生产方针和按照统一规划、逐步实施、滚动开发的开发思路,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成为贫困地区“体外造血、异地输血”的大本营和海内外投资的一方热土。温州农业示范区坚持自费开发,多渠道筹资建设,形成了工业、农业、旅游观光为主题的农业综合开发区,五大特色工业基地建设齐头并进,全区形成全面开发开放格局,龙湾成为温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引进项目900多个,总投资达50多亿元,是1991年的15倍和20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91年增长9.6倍,人均值是全市人均值的4.2倍,财政总收入增长7倍,是全市人均值的6.8倍。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五年翻三番,连续六年居全市首位,成为民营经济先发区、温州经济大区,更成为温州市开发开放的“龙头和窗口”。从此,龙湾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容地进入了全省首批小康富裕地区的行列。
乘风破浪
迎来“滨海时代”
2001年8月21日,这又是一个值得永久纪念的历史日子。经国务院批准,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面实施。原属瑞安的梅头镇、瓯海的永中、天河、沙城、灵昆四镇划入龙湾区。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搬迁至永中镇,这是龙湾建区以来的第二次“大迁徙”。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陆地面积增加到2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猛增至31.6万,城镇数量由原来的5个增加为5个镇和5个街道。海岸线长度增加到45公里,属温州第二位,龙湾从此加入了全省海洋开发大县(区)行列,由“滨江时代”迈向“滨海时代”。从此,龙湾成为温州城市副中心区和新型城市化建设主战场,区位优势更加凸现。
这是一曲振奋人心的“东进”之歌。龙湾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大镇永中的“加盟”,给龙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龙湾区委、区政府领导审时度势,分析龙湾优势所在,运筹帷幄,描绘发展新蓝图。紧紧把握机遇,及时提出“主攻三产,提升二产,优化一产,全面推进现代化滨海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全区干群同舟共济,奋力拼搏,全区各项事业取得了累累硕果,成绩骄人,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永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地块功能调整拓展;永强人民医院新住院楼投入使用;城市化建设逐步推进;可容纳蒲州、状元、农业示范区三地近1万名新龙湾人居住的“安心工程”,也顺利结顶;中国石油浙江最大的油库——储存量为3.5万立方米的中国温州油库在龙湾竣工落成……
龙湾社会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以来,全区财政投向民生比例占财政总支出的60%以上,公共产品的供给度和共享度不断提高、民生事业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就业比较充分,失业登记率1.22%,低于全省水平,吸收外来劳动力31.2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率达到87%。农村新型医疗覆盖率达到97%,居全省前列,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居全市首位,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全市前茅,全国小康县(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省教育强区、全国科普先进区、全国双基教育先进区等一项项殊荣、一顶顶桂冠,使龙湾又一次站在聚光灯照耀的领奖台上,坦然地接受喝彩和掌声。
在产业发展方面,目前龙湾已经建成三大工业园区,五大专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拥有超亿元产值的企业106家,规模以上企业719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396亿元,占整个工业产值的71%,形成合成革、阀门、医药食品机械、制笔、皮革、水暖洁具、精细化工、不锈钢管等十大优势支柱产业,产业集群优势更加明显。合成革、不锈钢、阀门、化工、铜业加工五大传统优势行业产值占规模企业去年总产值的38.6%,块状经济颇具规模,工业大区进一步巩固,进入工业化高级发展阶段。人们的视角和目光再次转向龙湾那一张张全国金名片上——从2002年开始,“中国制笔之都”、 “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五金洁具之都”等9张金名片纷纷落户龙湾。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加大,招商引资领域不断拓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龙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区建设亮点不断,城市化水平达到71%。2002年至今,龙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300多亿元,建成瓯海大道龙湾段、灵昆大桥、温州大道龙湾段、滨海大道、机场大道改建等工程,城乡道路网络进一步完善。新状元水厂和东片供水工程建成后,全区群众的饮水安全得到解决。东片污水处理厂、东片排污管网建设投用,一批垃圾消化处理设施相继建成,城市中心区从2.55平方公里扩展到14.58平方公里。城市建设中心崛起,西联南拓。中心区建设不断加快,中心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建设梯度开发有序推进的建设格局已经进一步形成。同时,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全区50%以上行政村进行了全面整治,60多个村成为省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新城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城乡更加融合发展。
快速崛起
打造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改革开放30年,为龙湾积聚了巨大的潜能。善于创业创新的民营企业家群体,是龙湾今后改革发展的动力;发达的民营经济、丰厚的民间资本,是龙湾发展的活力;丰富的滩涂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是龙湾发展的潜力。如今,龙湾迎来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大开发、大建设、大跨越的重要时期。龙湾紧抓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部署,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为路径,以产业强区、城建亮区、文化育区、和谐立区为抓手,以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为目标,进一步关注民生,抓创新、重提升、促和谐,努力实现高位突破,率先发展。
龙湾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推动龙湾由经济大区向经济强区迈进。
实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是龙湾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之举。龙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品结构调整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沿海产业带为抓手,围绕“打造一个创业平台,做强五大主导优势产业,提升五大传统产业,发展高新产业”,实现工业发展由以资源消耗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产业结构由以一般加工业为主向以精加度、资本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四大转型升级。构建布局科学、结构优化、特色明显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实现制造大区向创造大区迈进。
在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依托城市新城区的发展优势,龙湾乘势而上,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经济产业的扩张力。通过完善规划政策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房地产业、新兴服务业,依托龙湾产业特色,大力建设培育专业市场,发展都市休闲观光旅游。以空港建设、瓯江口开发和民科基地建设为契机,打造三大后方物流服务配套基地。抓好城市中心区三产布局和三产留地开发,并尽快启动“退二进三”工作。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构建功能完备、结构合理、市场化程度高的现代第三产业体系,打造城市经济新亮点。
另外,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第一产业,做强做优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做精都市高效农业,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发挥区位优势、滨海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休闲观光、旅游等新兴农业和农业科技产业,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经济的发展为龙湾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现代化城区建设将提升龙湾的城市品质。龙湾发挥温州城市东移和温州新型城市化建设主战场优势,全面推进“中心崛起、东联西扩南拓”,着力抓好龙湾城市中心区规划优化,加快核心区与永中旧城区改造互动开发建设,三年内基本建成核心区。同时,加快瑶溪南片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瑶溪片与核心区对接联合,海滨区与中心接轨联动。状蒲片区与市行政中心区联接,融入温州大都市。加快城市中心区基础设施向南延伸,推进永兴、沙城、天河、海城片副中心区与民科基地联动开发建设,加快灵昆岛与瓯江口开发联动。构筑城市大交通网络,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增强城市中心区辐射力、集聚力和带动力。坚持新型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加快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实现城乡发展对接,不断提升区域城市发展水平。
一个城市的发展,文化是灵魂。龙湾以文化大区建设为目标,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内容创新,积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特色民营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引领龙湾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的过程中,龙湾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全力抓好供水、排污、供气和公交等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改善民生;坚持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并举,切实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强化城市环境卫生大整治,深入实施温瑞塘河治理,加快生态镇、村创建,全面推进生态区建设,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同时,进一步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以“富民”、“健民”、“育民”、“惠民”、“便民”、“安民”六大民生改善工程为抓手,确保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丰富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建设惠及全区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
□ 夏哲宇 陈福彬 王木记
乘风破浪立潮头
创业创新续辉煌
□ 王祖焕
30年改革开放,30年光辉岁月。在这催人奋进的发展历程中,龙湾与改革同行,与时代同步,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一个现代化滨海新城区正在东海之滨迅速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龙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农业郊县向经济大区、农业经济小区向工业大区、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分散小集镇向现代化滨海城区、温饱民生向幸福民生的“五大跨越”,成为了温州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活力最强、发展后劲最大的区域之一。从1984年到2007年,龙湾区经济总量从4318万元增加到260亿元,增加510倍;工业总产值7000万元增加到571.55亿元,增加800倍;财政收入从171万元增加到24.3亿元,增长145倍,人均GDP达到57462元,居全省前列。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龙湾形成了合成革、不锈钢、阀门、医药食品机械、制笔等十大优势支柱产业,先后获得“中国制笔之都”、“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五金洁具之都、中国不锈钢无缝钢材生产基地、中国阀门城、中国鞋都女鞋基地、食品医药机械基地7张金名片,并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区、省首批小康县、省首批教育强区、省级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区、省级科技强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不仅使龙湾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龙湾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创造了许多“龙湾奇迹”,赢得了先发性优势;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始终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群众的发展欲望,调动了群众的创业热情;始终坚持政府支持引导,将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结合起来,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多年的发展实践,龙湾培育了一批富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创建了遍布世界各地的营销网络,打造了众多性价比优势突出的产品和品牌,形成了充裕的民间资本,营造了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拥有了一个创业热情高、创新能力强、特别敢创业、特别能创业的企业家群体。所有这些,都是龙湾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和财富,也必将成为龙湾推进科学发展的宝贵资源和优势。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当前,龙湾正处在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正处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的重要时期,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龙湾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省委、市委“两创”总战略和重大工作部署,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立足区域经济优势和基础优势,牢牢把握温州城市副中心区和温州城市化主战场的发展定位,紧紧抓住温台沿海产业带,瓯江口区域开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深入实施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产业强区、城建亮区、文化育区、和谐立区”四大战略,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推进民生改善,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力求在产业升级、新型城市化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社会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共进、协调发展。
风雨兼程铸辉煌,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龙湾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海纳百川的气度、百折不挠的精神,继往开来,扬帆远航,破浪前进,继续推动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继续谱写龙湾辉煌的历史新华章。
(作者为中共龙湾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