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那些犯罪孩子的眼神吗?”这是记者采访杭州江干区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科长施景新时,她说的第一句话。
那是既恐惧又迷茫的眼神。每次看到这种眼神,施景新就感到十分痛心,这些年来,她一直在默默地努力,想让这些眼神重返纯净。
以前,施景新的感受不一样。她曾经做过小学教师,那时候她看到孩子的眼神是:“清澈、纯洁,充满着天真,很难形容那种眼神的美好。”
那是一个犯罪孩子的眼神。“我看着他的眼睛,心痛得很。”施景新说,他触犯了刑法,她咬咬牙就批捕了。几年后,刘某又坐在她的对面。这次,他由“小角色”成了犯罪团伙的头目。眼神中,也完全没了纯真,施景新咬咬牙,又批捕了。
施景新却心里一直放不下,刘某的眼神让她长久难忘:如果刘某的父母不离异,如果在他第一次进牢房后,有人给予帮助……“在刘某身上,已经没有如果了。”施景新说。
“社会能给予必要的帮助,这些孩子本来不应该进牢房的。”她觉得,作为一名从事批捕的检察官,下笔时不能光有惩处罪犯、伸张正义那种酣畅淋漓的感受,更要思考自己肩上担负着的社会责任。
施景新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海不断地回放着以前的镜头。不久,被同事们私下称为“帮教青少年三招”的办法正式出炉。
帮教青少年,不怕多跑腿,这是第一招。王某是在校大学生,因一时冲动盗窃了他人物品。施景新没有简单结案了事,她一次次跑到学校里找老师,找到王某家长了解情况。当得知王某此前并没有劣迹,只是一时头脑发昏才盗窃时,施景新根据法律有关规定作出了不批捕的决定。
事后,她还是心里不踏实。再次上门找到王某的父亲,叮嘱做好王某的思想工作。此后,施景新还不断给王某写信,鼓励他要从此走正路。“是施阿姨给了我第二次做人的机会。”王某说。
为失足青少年留一扇“未来之窗”,则是第二招。某职高学生姜某犯罪后,学校要取消他的学籍,姜某写信给施景新,希望能够保留学籍,要求重新好好做人。施景新多次到学校去,反复做工作,终于使学校保留了姜某的学籍。
对失足青少年,要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他们才不会破罐子破摔,这是第三招。赵某参与绑架,进了牢房。赵某痛哭流涕:“我这辈子已经毁了,施阿姨你别再来了。”为了让赵某重新树立信心,从江干区检察院到省少管所这段路,施景新和同事不知跑了多少趟。最终,赵某终于明白自己不能自暴自弃,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帮教青少年三招”很有实效。几年来,施景新帮教过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达21名。在这些少年眼里,施景新是位好阿姨。认识到错误了,学习有进步了,生活上有什么趣事,他们总愿意写信给这位“检察官阿姨”说上两句。
在施景新的影响下,现在江干区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形成了一个传统:和自己办过的案件中的青少年保持联系,不时上门回访,防止他们心理上产生阴影,防止他们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人格比生命更重要。”采访时,施景新反复说这句话。最近,施景新被评为“浙江省十佳检察官”。
(本报杭州12月2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