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9版:温州30年
3  4  
PDF 版
· 温州改革开放桥头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2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温州改革开放桥头堡
记录永嘉县桥头镇30年巨变
  永嘉县桥头镇,在改革开放的风云中,因钮扣起家,因钮扣扬名,更因钮扣市场的崛起带动了钮扣、拉链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系永嘉县经济重镇、温州市综合实力三十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和体育强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先后被列入温州市三十经济强镇、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百强镇。2000年桥头被省政府列入“浙江国际性特色产业聚集区”, 其21世纪产业被定位为“面向国际的钮扣、拉链制作集散中心”; 2002年被命名为“中国钮扣之都”、“中国拉链之乡”;2007年5月被列入省 “十一五”中心镇培育工程名单。当桥头人全力打造“国家级金名片”的同时,在外桥头人又一次在中国商界率先掀起代理、收购国际品牌的热潮,将现代商业网络伸向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号称“品牌代理第一镇”。如今,该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生态化、城乡一体化、社会和谐化”为载体,正阔步从“经济强镇”迈向“生态经济强镇”。

  温州改革开放桥头堡

  记录永嘉县桥头镇30年巨变

  □ 叶圣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桥头人民敢为天下先,率先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专业小商品批发市场——桥头钮扣市场,港报誉之为“世界东方第一大钮扣市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临桥头市场视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和中外经济学家、理论界、新闻界也纷纷来桥头考察、走访。一个山乡小镇仿佛在一夜之间崛起成为“东方的布鲁塞尔”,成为温州模式的典范,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热土。

  1978年,桥一村的叶氏兄弟从黄岩等地贩进钮扣试销,生意十分红火,街邻朋友纷纷仿效,钮扣市场初步形成。1982年12月开始,工商部门开始将个体经济纳入国家工商管理轨道。1983年2月,永嘉县政府正式批准开放桥头钮扣市场,同时成立桥头个体劳动者协会,1984年原桥头小商品市场建成投入使用。这一时期,桥头因市场起家、因市场闻名,因钮扣市场的蓬勃兴起而带来钮扣、拉链、化工等产业的集聚,形成了极具温州特色的块状经济。钮扣市场的发展,给桥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党的十四大以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写入《党章》,中国的经济板块全面盘活,浙江义乌等小商品市场逐步崛起,订单生产、网络销售等快速销售方式层出不穷……桥头的有形市场在人们的感叹声中实现了自己振兴桥头的历史使命。面对市场的冲击,桥头镇积极实施转型导向战略,完成了有形市场到无形市场的转变,再一次焕发了钮扣市场的勃勃生机。

  前不久,笔者来到这个蜚声中外的桥头镇时,发现昔日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桥西一条街早已冷冷清清,“桥头钮扣城”被改成他用,只有钮扣门市店里稀稀拉拉的顾客,和随处可见的“钮扣”广告牌。“传统专业市场过于单一的产品结构,无法给采购商提供便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客源必然被软硬件条件齐全的新型市场吸纳。衰败,是传统专业市场必然的命运。”

  经济学者的这番论断,做了近二十年钮扣生意的吴美香不以为然。“桥头钮扣市场并没有衰落,只是由‘有形市场’转为‘无形市场’。”所谓的“无形市场”,即是桥头镇目前出现的电子商务。吴美香告诉笔者,现在许多桥头的钮扣商人都转向网上销售、电话订货,通过B TO B的电子商贸形式,桥头钮扣城已建成中国第一大钮扣专业电子商务网站。

  据了解,桥头镇现有钮扣企业200多家,其中40%的钮扣交易是通过“无形市场”进行的。他们将电话线接到门市店,将互联网连到柜台前,打打电话、敲敲键盘做生意,推动了“无形市场”的繁荣。

  从经营小商品

  到经营国际品牌的转变

  桥头是山乡小镇,但千百年来,“菇溪桥头”一直是方圆百里山乡商品的集散地。早在宋元时期,“菇溪缸”就通过瓯江远销海内外,所以桥头人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近年来,从“中国钮扣之都”走出来的一批桥头人,在以钮扣、拉链小商品经营而积累了原始资本后,以敏锐的商业触角,南下珠三角、北上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捕捉到了国际品牌代理的商机,通过他们特有的经营网络和成功的运作方式,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堡垒,创造了永嘉人经营品牌经营的崭新模式,为当代温州模式注入了新活力。

  桥头人中第一个从事国际品牌代理的是周建云。1998年,周建云签下了世界名牌卡蒂乐鳄鱼皮鞋的中国总代理权;2002年,周建云又兼并了中国香港七好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意大利“啄木鸟”TUCANO品牌在全球唯一的商标持有人,拥有意大利、英国、法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啄木鸟商标使用权。周建云现在是东莞市温州商会会长、永嘉县在外企业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他曾经如此表述对民族经济的看法:计划经济实行的是产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内涵则是品牌经济,而经济全球化时代则是名牌经济,普通品牌将让位于世界名牌。技术可以靠拿来主义,品牌为什么不可以拿来呢?周建云认为,中国的名牌战略也可以实行“两手抓”,一手是坚持不懈地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品牌,如海尔、联想、国美、万科、青岛啤酒等;一手是搞“拿来主义”,不惜重金代理或收购世界名牌,这就是利用别人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网络优势、经营管理优势,发展壮大民族经济。

  广州桥头商会的其他会员和周建云一样,多以经营国际品牌的鞋服为主。其中该商会党支部书记叶黎明拥有11个国际服装品牌的经营权,堪称业内大佬。据该商会统计,桥头人以广州、东莞为基地开设的品牌代理公司共有200多家,代理的国际知名品牌有100多个,主要集中在服装、皮鞋、皮具和化妆品等行业,如金利来、鳄鱼恤、老人头、卡丹路、啄木鸟、卡蒂乐鳄鱼等等。

  桥头镇镇长周功巨说,按照知名度和销售额统计,桥头代理的皮鞋品牌有67个,服装品牌46个,总共113个国际品牌,年销售额超过400亿元,桥头人在外创造的产值相当于桥头本地的4倍。目前,桥头的部分商人已经实现了从经营小商品到经营国际品牌的转变。

  据桥头镇统计,围绕国际品牌及其相关行业即产业链上运转的桥头人就有5000人之众,所代理的国际品牌市场份额,服装已占10%,皮鞋为60%~80%,皮具占90%,钟表占60%~70%。许多桥头企业家在广州或东莞征地建造总部基地。

  从商行天下

  到善行天下的转变

  桥头镇曾被费孝通先生誉之为“百工之乡 千品万象”,这足见桥头镇农村手工艺之发达。近代以来,更多的桥头人挑担走四方,足迹遍及省内的温州、丽水、台州等地,更有人远走福建、江西等省。20世纪70年代中期,桥头人外出弹棉的人就近1万人,所谓“桥头弹棉郎,挑担奔四方”。特别是1975年桥头农化厂开始生产塑料丝编织工艺品之后,短短几年间桥头就冒出了80余家塑料丝编织厂,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改革开放后,以桥头镇为代表的温州农村迅速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前店后厂,户户经营”的特色经济,桥头钮扣和拉链二大支柱产业的销售网点遍布大江南北;继而的国际品牌经营在全国各地又发展了数万个代理商。

  商行天下的桥头人,不是富而忘本,而是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如今,“不想进入财富榜但要进入慈善榜”已成为桥头商人的共识,并以“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把慈善事业做响全国。

  2007年5月10日,以“善行天下”为口号的“2007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典礼暨颁奖晚会在京拉开序幕,曾获得“2006中国十大慈善家”称号的桥头籍企业家周建云创办的七好集团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等十家企业,共同荣获“2007十大慈善企业”称号。截至目前,周建云和七好集团捐资捐物已近一亿元。仅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就捐了两千多万元。“把握市场运行规律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但企业家同时要有 ‘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担起社会责任,点亮每个人心中的爱心之光,照亮自我,也照亮他人,这样才不会使企业脱离于时代。”周建云说。

  2007年8月29日,桥头镇政府会议室里谱写着一曲曲爱的赞歌,整个会场洋溢着浓浓的爱心,永嘉县在此举行“慈善一日捐”企业家助学助医仪式。仪式上,广州桥头商会孙小飞、叶黎明和吴旭南各捐赠100万元,分别资助桥头朱涂中学和白云中学、桥头中心小学、永嘉县第三人民医院搞建设,帮助家乡教育、医疗事业发展。另外,广州桥头商会的邹立胜、孙小飞、叶黎明、杨松友和吴旭南等29名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共捐赠135万元,参与该县县委、县政府开展的“情系楠溪·圆梦大学”活动,帮助177名贫困大学生圆大学梦。早在2002年,叶黎明为桥头坦头小学捐资110万元建造一栋教学楼,2004年5月8日在县慈善总会举行的“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为慈善一日捐”活动上,他慷慨解囊独捐50万元,成为当日个人捐款额最高捐助者。近年来,叶黎明为广州和家乡的公益、慈善事业累计捐款已达600多万元。孙小飞则在2006年 “桑美”台风给温州造成重大损失之际,第一时间代表广州温州商会给家乡捐款110万元,孙小飞个人又另捐助了价值100万元的衣物。

  2008年11月24日,桥头镇菇溪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捐资仪式在该镇政府会议室举行,伴随着主持人的阵阵高呼声,捐资活动高潮迭起。捐资仪式刚一开始,温州长城拉链集团、浙江诚大实业集团、温州新城钮扣饰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代表陆续上台,分别募捐了100万元。紧接着,浙江奥华服饰实业有限公司、温州方圆金属钮扣有限公司、县银瑞实业有限公司、县众瑞服饰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分别捐了50万元……不到一小时,现场募捐款就超越了1000万元。

  从经济强镇

  到生态经济强镇的转变

  从改革开放初期桥头人背麻袋卖钮扣开始到现在,桥头镇已走出了一条“先商后工”的特色工业化之路,并走上了“内工外商”特色市场化之路。全镇现拥有工业企业865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上企业160家,钮扣、拉链两大主导产业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65%左右,其他如化工、钟表、服装、花边、教玩具等,均占有一定份额。全镇现拥有“中国钮扣之都”、“中国拉链之乡”等区域品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2枚(长城拉链和新城钮扣)、国家免检产品2个(长城拉链和宏辉拉链)、省名牌名标5枚(个)、市名牌名标9枚(个);长城拉链集团成为中国拉链行业十强。桥头镇已从一个传统的“百工之乡”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经济强镇”。

  但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崛起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污染、城镇建设的滞后等问题也愈益显现出来。基于此,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地将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事业推向深入。在2006年10月24日召开的中共桥头镇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正式确立了以“产业生态化、城乡一体化、社会和谐化”为载体的“生态经济强镇”发展战略。

  为此,近年来,桥头镇党委、政府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产业向更高层次转型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做好产业提升,加大有效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改造提升钮扣、拉链等传统产业。先后组建了长城拉链集团、诚大集团等产值超亿元的企业集团,并充分利用桥头人在外经营国际品牌的优势,建设桥头商务中心,目前正在加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完成了城镇总体规划、菇溪河道整治总体规划等四大规划编制,规划建设了外资、谷联、石马岙、白洋等四大工业基地,并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和山边、滩涂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以缓解土地的瓶颈制约。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桥一客运站、黄坦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和30 多公里的山区康庄工程,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开展了二星级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做好环境保护等工作,全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是创建产业品牌。在落实服务企业各项措施的同时,加大对企业创牌的奖励额度,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商标和名牌产品,并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去年顺利通过了“中国钮扣之都、中国拉链之乡”的复评,今年又被列为浙江省拉链专业商标品牌基地。

  四是推进和谐发展。全面推进“平安桥头”建设,成立了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调解、禁毒、信访、劳动纠纷调处等为一体的镇综治工作中心,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平台。全镇现有35支规范性护村(企)队。加大教育投入,获第十一批“浙江省教育强镇”称号。大力倡导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2008年组织举办了温州市少儿象棋比赛、“2008迎奥运健身跑”活动、改革开放30周年建设成就摄影大赛等系列文体活动。深化“东海明珠文化工程”创建活动,镇电子阅览室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二级中心。桥头铜管乐队参加“世博号角”——2008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周闭幕式暨“创智杯”中国第二届非职业优秀管乐团队展演比赛获铜奖。扎实开展省级体育强镇创建,健全体育组织机构(现有7家民间体育协会),完善体育设施,顺利通过验收。

  完成菇溪河道防洪一期工程(桥头大桥-公园路大桥)

  开工建设永嘉县西向供水工程桥头新自来水厂

  完成永嘉县西向供水工程桥头应急管网建设工程

  力争开工建设桥头污水处理厂

  启动建设建城区地下管网建设工程

  力争完成永嘉县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大楼

  力争开工建设桥头镇实验小学(暂名)

  完成北大街路灯亮化工程

  完成重点地段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启动建设沿溪路改造拓宽工程

  桥头镇2009年度十大民生工程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温州30年 00019 温州改革开放桥头堡 2008-12-26 浙江日报000192008-12-2600011;浙江日报000192008-12-2600012;浙江日报000192008-12-2600026;浙江日报000192008-12-2600009;浙江日报000192008-12-2600020;浙江日报000192008-12-26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