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醉 通讯员 徐颖峰 孙建军) “80多岁老红军的那幅画上,连只小小的虫子也活脱脱像要飞起来的……”当象山茅洋村村民周卫家走进村里的博物馆书画厅,仔细打量了每一幅画作后说了这番话。这是他第一次走进“博物馆”。
“我们很想看看城里的博物馆是什么样呢,可就是离得太远了!”周卫家说出了农民的心声。让农民拥有身边的博物馆,就是郑振本建造茅洋村博物馆的初衷。
茅洋村在大山脚下,附近一个小时车程内没有一家博物馆,村里90%以上的村民一辈子都没进过博物馆。“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常常看到村民们把电视调到介绍文艺书画作品的频道,每次市里省里书画家送书法进村,村民们总是很开心。”农家出身的郑振本,深刻感受到了村民心里的渴望,义无反顾投资近千万元建起这座大山深处的博物馆。
令人欣喜的是,宁波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农村博物馆,农家生活被摆进这些博物馆。宁海大佳何村办起了“十里红妆博物馆”, 完整再现宁波农村以前的婚嫁习俗,里面展出的近千件千工床、子孙桶、春凳等老宁波的生活用具,不少宁波农家也藏有几件。“很多物品我们曾经都用过,到这里参观像在回忆自家的生活。”村民们这样说。
传统民间艺术充实了“农村博物馆”。在茅洋村村口开了50来年根雕小店的郑师傅的作品,也是博物馆的馆藏之一。他的“放牛娃”、“收稻谷”等作品充满了浓浓的泥土芳香,展示了原汁原味的农村文化。他激动地说:“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农民的小技艺,也能跟大师作品一起摆进博物馆。”
博物馆正在悄然改变着农民的生活。茅洋村的农民博物馆里,经常能看到几个头戴草帽、挽着裤脚的农民在出神地看着橱窗里的陈列,村民说:“以前闲下来只知道打牌、打麻将,现在慢慢喜欢来这里转转,看着看着感觉自己也懂点门道了!”
茅洋村以根雕手艺为生的韩师傅,经常到“农民博物馆”根雕展厅学习。“这座名为‘画龙点睛’的作品让我学到了不少,原先我也挖到过类似形状的竹根,可惜没好创意就扔掉了。”他说不断学习几位竹根雕名师的作品后深受启发,新的创意一个又一个冒出,现在创作的作品比以前销路好多了,价格也提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