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的网络评选,再一次让德清新市镇78岁的陆松芳老人成为各大网站的名人:在人民网举办的“2008年责任公民候选人”网络票选中,陆松芳目前名列榜首;在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举行的“2008年度真情人物”网上投票中,陆松芳高居榜首。而在央视举行的《感动中国》网络投票中,陆松芳人气也很旺。新市镇众多乡亲这些天上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老人投上一票。
陆松芳以送煤饼为生,每送100公斤才赚几元钱。但他在汶川特大地震后,一下子为灾区捐了1.1万元,感动了整个社会。陆松芳其实并不知网络为何物,更不知道他再一次成为网络“红人”。他与成名前一样,依然每天吃力地拉着煤车,穿行在新市镇的大街小巷,叫卖着他的煤饼,赚取微薄的收入。
老人从58岁到78岁一直拉了20年煤车,镇上的很多居民都认识他。
中午时分,记者乘着三轮车满大街地寻人,一边和三轮车师傅刘冬山拉家常。“老人的事迹确实太感人了。”老刘说,他曾拉过10多位从外地赶来采访陆松芳的记者,每次都是这样说。不算汶川地震捐款那次,光凭陆松芳多年拉煤总会捡走路上的垃圾扔进垃圾场这桩事,就值得好好宣传。
“地震后不久,两位四川的电视记者慕名赶来采访老人捐款的事。得知记者的飞机票花了不少钱,老人就一个劲地唠叨‘干嘛要破费,省下机票钱捐给灾区多好。’这话把远道而来的记者感动得热泪盈眶 。”
没有找到陆松芳,听到的事情却不少。路边杂货店老板娘周小妹记得,年初雪灾时,陆松芳曾“请客”铲雪。老人在她的店里预订了铁锹,要铲雪的人去领。镇上要造凉亭,他一下子捐了9000元,镇里造大桥,他又捐款1000元……
找遍了新市大街小巷仍没有见到陆松芳的身影,同行的社区干部周培荣带记者赶到煤制品厂。老板孟建华说,老人一年365天,除了过年那几天,每天都要来拉三趟。他是现在唯一还靠拉车沿街叫卖的人,而且日销量最多,厂里因此给老人的价格每百斤要低1角钱。老人赚得很少,但就是这样,老人从不愿意揩厂里的油,那怕多给了一块煤饼,结账时他也会如数付钱。(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等不到老人,记者决定去老人的租住屋先看看。陆松芳独自租住在南昌社区一间小屋里,月租30元,在新市老街这几乎是最便宜的地方。窗玻璃裂着各种破口,从玻璃窗望进去,屋里只有床和一张看不清颜色的小矮桌,一盏电灯是屋内唯一的电器。墙壁上贴着掉了色的旧挂历,很多墙皮已经开裂。一根塑料绳从墙壁连到床架上,上面挂着十几件看不出颜色的旧衣服。地上堆着十几双不同尺码和风格的旧鞋,可能是捡回来的。
“除了电灯,陆松芳家没有其他家用电器。地震的消息,是他从隔壁家的电视机里听来的。”70岁的老邻居陈天亮大爷说。
“快看,那就是他。”就在记者离开老屋前往社区的路上,周培荣大声叫道。
老人和气地朝记者微笑。他说,中午的时候,被镇上人家的狗咬了一口,他去打防疫针了。上午有个店主让他下午一定送煤去,他得抓紧时间了。老人推着板车,走路很利索,连记者也赶不上他的步伐。
到了厂里,他三下五除二就装好了煤,准备出门。就在这时,新市镇宣传委员姚文忠和南昌社区的书记瞿永梅赶来厂里找他。
“大伯,过几天去上海领个奖,顺道去大上海逛逛,好不好?”姚文忠问。
“不去,我这边活忙得很。”老人说。
“路费由我们大家凑,不花公家的钱。”
“反正要破费,我是不去的。”
说完这话,老人拉着煤饼车又上路了。
“因为地震捐款,老人出了名,社区和镇里反而有了‘苦恼’。记者一拨一拨来采访,老人不乐意配合,不少单位让老人去领奖,他就是不答应,弄得镇里没办法。”姚文忠说,老人是真正不图名、不图利的好人。让人欣慰的是,前几天镇里专门为老人做了一次免费体检,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就是有点腰肌劳损。
告别老人时,夕阳下老人拉煤的身影,让记者眼睛一下子模糊了。脑海里又浮现出5月14日那感人的一刻:“两鬓苍苍十指黑”的陆松芳老人将卖煤多年的1.1万元积蓄,毫不犹豫地投入捐款箱。
正如网民说的那样:“这个默默无闻的‘卖煤翁’,就是这样不经意间,用最朴实的真心感动了世界,因为这些钱,是他用板车拖着50多万斤煤饼挣来的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