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3版:丽水资讯
3  4  
PDF 版
· 大力实施旧村改造 全力破解农民建房难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8年12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力实施旧村改造 全力破解农民建房难题
——松阳县实施旧村改造的实践探索
□ 林康

  依托文化效应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青田借“一节一展”加快经济转型

  本报讯 (通讯员 徐晓军 陈旭锋) 近期,青田县借助第三届中国·青田石雕文化节暨第四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带来的文化效应,连续举办了“中国石文化论坛”、“华侨总部经济论坛”、“旅游与经济发展论坛”等多个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

  青田精心开设侨乡讲坛,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经济专家魏小安、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创作院院长韩天衡、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杨柳勇教授等国内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新形势下青田如何依托地方资源和特色文化,加快经济转型进行“问诊把脉”,由此引发了一场突破思维“瓶颈”、谋求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讨论。青田为强力推进经济社会新跨越,开始了深度的思想和行动“总动员”。

  目前,青田正与浙江大学积极磋商,就打造“华侨总部经济园区”展开密切合作。此外,青田利用华侨优势,遍邀国内专家到青田考察,寻求“中国石文化之都建设”、“立足欧陆风情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的“良方”。

  远在葡萄牙的华侨卢勇毅,通过网络现场直播的形式连续参加了3个学术论坛活动。他踊跃参与现场互动,并在网上留言:家乡的经济发展需要实现新的突破,同时也为自己回乡创业提供了机遇。他特别对发展华侨总部经济感兴趣,希望自己能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遂昌启动法人科技特派员县校合作

  本报讯 (通讯员 林庆雄 郑水松) 昨日下午,浙江林学院——遂昌县人民政府法人科技特派员校县合作工程在遂昌启动。双方签署了县校合作框架协议及一揽子项目合作协议。

  法人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我省为完善提升现有特派员制度,集中派出单位所有力量参与地方建设而设立的。遂昌县作为全省19个试点县之一,由浙江林学院作为遂昌县的法人特派员单位,主要内容为科技项目合作、科技示范辅导、成果转化、人才培训、人才交流等,合作期限暂定5年。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校县合作设立了县法人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和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遂昌县根据产业需要,聘请浙江林学院副院长方伟教授担任县法人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金爱武和张文标等4名专家为各项目首席专家;首席专家配备相应专业团队,全力支持遂昌相关产业发展。双方分别设立法人科技特派员办公室,负责专家的调配、协调和考核。同时,遂昌县专门设立对外科技合作经费,用于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当天双方还签订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及优化提升、竹林高效经营提升等七大项目合作协议。

  牵手能源巨头共谋发展

  元立集团错位经营拓市场

  本报讯 (通讯员 李洪波 郑水松 林庆雄) 浙江元立集团与河南神火集团新近在遂昌正式签约,建立中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神火集团长期为元立集团提供能源。面对世界经济发展“寒冬”,元立集团瞄准市场,准确定位,正雄心勃勃地谋划新一轮的大发展。

  河南神火集团是中国煤炭行业的知名企业,旗下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作为中国500强民营企业之一,浙江元立集团已形成了年产300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是国内钉、丝类金属制品行业的龙头老大。根据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向元立集团提供30万吨的喷吹煤及各质级末煤,并在同等质量上优先采购对方产品,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与河南神火集团的合作,为企业今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元立集团董事长叶新华说。

  据元立集团高层介绍,河南神火集团作为国内能源巨头,以往的主要合作伙伴都是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但在今年下半年许多大型钢铁企业纷纷减产的情况下,逆市蓬勃发展的元立集团逐渐成为了神火集团的重要目标客户,这也为双方此次开展的深层合作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在国内钢铁企业纷纷加大以热轧薄板和中厚板为代表的板材生产时,我们及时分析了企业的自身优势,调整产品结构,着重生产螺纹钢等线材。如今,许多企业生产的板材大量堆积在货运码头无人问津,而我们生产的线材却供不应求,厂区内提货的车辆经常排起长队。”叶新华告诉笔者,受世界经济滑坡影响,目前许多钢铁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是生存危机,而元立集团却能从容应对,逆市发展,正是因为企业准确把握住了市场,依靠错位经营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今后两年,国家将投资4万亿元大规模拉动内需,对线材等建筑用材的需求拉动很大,元立集团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说这话时,叶新华显得信心十足。据他介绍,今年1~11月,元立集团已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上缴利税近6亿元。其中,元立集团在遂昌的企业预计今年能够实现产值翻番。

  汪炳良:帮助农民点土成“金”

  “辣椒、茄子1月上旬开始播种,用电加温育苗,播种床播种后1~2叶期假植到营养钵中育苗……”12月18日,龙泉市西街街道河星村生态高效蔬菜种植基地里,浙大教授汪炳良正给基地负责人蒋建龙讲解明年的春季大棚蔬菜种植品种和技术要领。

  汪炳良是大教授?在龙泉农民心中,这位身材瘦小的中年男子和他们差不多:经常戴着草帽,穿着汗衫,裹起裤腿,下地播种。不过,他和别的农民不同,边播种,边讲解“现代农业”。他,不仅是教授,还是龙泉蔬菜首席专家。

  “以前种地不懂规划,每亩只有几千元收益,但汪教授能让它超万元。”菜农蒋建龙直夸汪教授的“神”。

  龙泉地处江浙之巅,全市海拔500米以上,适宜发展山地蔬菜的耕地面积近12万亩,可利用面积居全省第一,但商品化栽培的面积不到1万亩。2007年2月,龙泉市与浙江大学建立市校合作关系,汪炳良被聘为龙泉蔬菜首席专家。为帮助山区农民致富,他科研与教学一身担,将新产品、新技术引进龙泉山区,不断推出高山蔬菜新品种,经济效益明显。他还因地制宜地提出耕种制度创新,根据不同的海拔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帮助农民建立蔬菜种植“生产车间”。

  在龙泉聚珍园食品公司位于龙渊街道张村500多亩蔬菜基地的田头,四处挂着频振式杀虫灯和性诱捕器。为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汪炳良在基地全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材料,采用物理防虫新技术。目前,基地蔬菜已通过日本JAS有机食品认证,他的“豇豆—萝卜—莴笋”加工蔬菜周年栽培模式,亩产值达7000元,已在周边乡镇推广。

  “首席专家的引进,明显强化了龙泉蔬菜产业的科技支撑,切实提高了山地蔬菜产业的档次。”龙泉市农业局局长叶伟玲说,在汪教授指导下,目前,龙泉全市已发展山地商品蔬菜15050亩,比去年增加115%,产值比去年增长140%。

  □ 通讯员 鄢鸣 周华俊

  龙泉铸剑大师赴台湾交流剑文化

  本报讯 (通讯员 鄢鸣 周华俊 柳建松) “没想到龙泉宝剑在台湾名气这么大。”近日,从台湾回来的龙泉“蒋氏”刀剑董事长蒋小龙一脸兴奋,他在“龙泉现代名师刀剑展”展出的10把精品刀剑被订购一空,还接下不少订单。

  12月1日至10日,龙泉铸剑名师组团赴台开展宝剑文化交流活动。在台期间,龙泉铸剑名师们先后参观了台湾故宫博物馆、台湾细致刀剑馆、郭常喜兵器艺术博物馆等。规模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还专门安排了“龙泉名师刀剑展”,展出龙泉宝剑界7位名师的70多把精品刀剑。

  卢益村是台湾著名的刀剑收藏家,其收藏的龙泉刀剑数量之多令人惊讶。看到“宝剑之邦”的客人到来,他拿出几十年从不轻易示人的古代和近代龙泉刀剑珍品,其中的万字号老剑、荷花纹饰龙泉宋剑在龙泉尚无收藏。

  在高雄郭常喜兵器艺术博物馆,龙泉铸剑大师沈新培、周正武、蒋小龙和台湾铸剑大师郭常喜现场合铸刀剑。

  名典集团设立基金回报股留人才

  本报讯 (通讯员 晗雨) 浙江名典鞋业集团设立基金回报股,按员工岗位、技术水平、工龄、忠诚度确认回报基金的认购数额。此举在本区域同行业中尚属首创,为缓解私企留人难的状况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名典鞋业集团董事长赵少忠创业来,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发展策略:“员工是企业的最大财富。在致力于企业发展的同时,把员工的根本利益和为员工创造财富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的信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名典集团,所有的员工都享受工龄奖、路费补助、夫妻房补助、意外事故救助基金和医疗基金等。2006年,公司实行内部股份制改革,让那些长期为集团发展的管理人员成为公司的股东,企业每年拿出30%利润分红。2007年,公司针对普通员工再创基金回报股,基金回报股根据员工的工龄长短和岗位技术含量决定员工的认购数额,额度为3000~5000元不等。公司承诺不管效益高低,每年年终保证给予员工股金分红,若员工离开公司,还将退还股金。此举提升了员工的凝聚力,集团70%的一线员工工作都4年以上,10年、8年工龄的员工比比皆是。

  一群孩子在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的体育场健身器上锻炼玩耍。今年,庆元县文广新(体育)局实施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投入70万元扶持资金,在45个偏远山村建起运动场所,添置健身器材,让数万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健身。陈栋 摄

  莲都梅山中学打造乐园式校园

  本报讯 (通讯员 陈黎琴) 近日,梅山中学学生竞赛喜讯连连:在莲都区首届中小学艺术节中,排舞获中学组第一名,冯如怡同学的独舞获第一,毛竟铱的钢琴独奏获第二,潘柯羽同学的独唱获第二名。在省赛艇冬季锦标赛中,学生吴谌微获得测功仪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梅山中学以“保证基础,发展个性,培养人格学力和谐发展的人才”为办学宗旨,积极打造快乐校园,加强课余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举办读书节、科技艺术节等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农保率极高的松阳农村,农民即使有建房指标也无地可建,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的改善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破解农民建房难,成为摆在松阳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2008年初,松阳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把旧村改造作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民生工程、拓展发展空间的先导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宅基地复垦为切入点,结合下山脱贫、地质灾害搬迁等惠民工程,大力实施了以“撤并自然村、改造空心村、建设新农村”为主要目标的旧村改造,走出了一条开源与节流并举、村庄建设与集约用地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形成旧村改造的整体合力

  松阳县把旧村改造与建设用地复垦作为全年工作的头号工程,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多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7月份专门召开了全县旧村改造工作动员大会,对旧村改造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旧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旧村改造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把旧村改造、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列为乡(镇)政府、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直接与年度考核、先进评比相挂钩。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旧村改造。建设、国土部门简化旧村改造和农民建房审批程序,实行“代理制”、“联合一站式”审批。供电、供水、通信、广播电视台等部门按照规划及时做好管线的迁移和接入,金融部门做好小额贷款的放贷工作,积极支持旧村改造工作。此外,还建立了县领导联系试点村制度,县四大班子领导及县建设、国土部门班子成员和平原乡(镇)的党政主要领导,每人联系一个试点村。

  深入调研 完善政策

  建立旧村改造的激励机制

  近几年,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受规划滞后、建设用地指标少、土地调剂难等因素影响,农民建房难一直得不到有效缓解。而在广大农村,村庄布局紊乱、村内宅基地闲置以及“空心村”等现象却十分突出。松阳县在深入调研后,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旧村改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松阳县县城规划区外农村村民建房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明确旧村改造的职责分工、实施程序、工作机制和奖励措施,尤其是明确了给乡镇、村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

  一是资金补助。对实施旧村改造但没有宅基地复垦条件的单体项目(以村为单位),拆除旧房占地面积在3000~5000平方米(含5000平方米)、5000~1万平方米(含1万平方米)、1万平方米以上的,分别按每平方米25元、30元、35元的标准奖励该村集体。拆除旧房盘活的宅基地,全额返还给本村村民建房,不受农民建房年度控制指标限制。建立复垦耕地地力培育激励制度,复垦耕地在一年内种上农作物的按1.5万元/公顷标准进行奖励。二是搬迁扶持。对经县政府批准实施整村搬迁的农民,按规定给予补助。10户以下的小规模自然村整村搬迁,优先予以立项。对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整村搬迁的农户,在整合省、市补助资金的基础上,结合宅基地复垦,县财政予以配套,给予每人不少于1万元的补助。三是规费减免。旧村改造项目建设中涉及县政府管辖范围内的规费,一律予以减免或返还,涉及行政规费以外的费用只收取工本费,所有收费标准一律报县旧村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通过后执行。四是信贷支持。金融部门对旧村改造中的小额信贷适当放宽条件,予以政策倾斜和利率优惠。县政府对工作积极性高、村集体经济薄弱、需通过信贷筹措旧村改造启动资金的村庄,给予适当的贴息补助。

  结合五项工作 整合各种资源

  促进旧村改造扎实开展

  一是结合宅基地复垦。通过拆除危旧房、闲置房盘活的宅基地在满足村民建房需求和必要的村办集体企业、农产品仓储等生产用地的前提下,多余土地复垦为耕地;通过撤并自然村及因实施避险搬迁、下山脱贫项目而进行整村搬迁产生的闲置宅基地一律复垦为耕地。对通过村庄宅基地整理产生的复垦项目,国土部门优先立项,产生的复垦指标(剔除建设新占用耕地部分)由县国土局收储。

  二是结合各项惠民工程。加强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引用水”、“千村生态移民”、“百村千户避险安居”、“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兴林富民”、“农民健康”等各项惠民工程的对接与整合,优先安排与旧村改造项目进行配套,各专项经费向旧村改造项目倾斜。

  三是结合“下山脱贫、整村搬迁”。区域位置较好、交通便捷的村庄通过旧村改造盘活的宅基地在满足本村村民建房需求后,还有大面积宅基地剩余的,由下山脱贫办统一规划,经县国土局审核,报县政府批准后用于安置“下山脱贫、整村搬迁”村民。对整村搬迁农户不需要新安排建房宅基地,通过异地购买农村住宅、商品房和投亲靠友等方式分散安置的,在拆除旧房、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的前提下,享受原村旧村改造和下山脱贫整村搬迁的优惠政策。

  四是结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村庄规划适度超前,留足道路等公用设施用地和茶厂、仓储等生产用地的空间。村庄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山水特色、田园风光、乡土气息和生态韵味;注重与惠民工程的对接,整体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加强村庄绿化,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五是结合“固房”工程。对危旧房优先拆迁,优先安置。通过资金帮扶、房屋置换(以新换旧)、新建实用型安置房(产权属村集体)等方式,合力推进贫困户的危旧房改造。同时加强新建农房管理,及时修缮村内古物建筑。

  坚持原则 加强管理

  确保旧村改造取得实效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合理有序建设的原则。旧村改造要符合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不切合实际的村庄规划,按规定程序进行适当调整并严格按规划实施,并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按村庄规划的要求,调整好新农村建设用地。村庄布局和住宅设计坚持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体现村庄山水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

  二是坚持农民自愿,维护农民利益的原则。旧村改造的主体是农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妥善处理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以解决农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为目标,把旧村改造作为破解农民建房难的第一抓手。特别重视农村特困户的住房问题,通过采取政策倾斜、资金补助、提供小户型安置住宅等方式加以解决。

  三是坚持科学管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制度,新建住宅户必须先拆除旧房或将原有住房交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其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由有关部门及时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手续。村委会为拆除旧房户提供临时周转房或租房补助。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鼓励农民建公寓式住宅。宅基地严格按规划执行,建房套型面积严格按文件要求执行。

  四是坚持稳步推进,依法依规的原则。结合本村经济实力和建房需求,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防止不切实际一哄而上,低水平建设。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强化对农民建房的日常管理,坚决制止、依法从严查处新“两违”的发生。坚持农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给本村村民的原则,严格执行“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党政干部一律不得以本人或他人名义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等规定。

  五是坚持和谐发展,改造与保护有机结合的原则。旧村改造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从广大群众的长远利益着眼,切实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绿化美化力度,保护好生产、生活环境,着力建设生态家园。注意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制定旧村改造方案时要征求文物部门意见,对村内的文物建筑和古树名木进行合理保护,努力实现改造与保护的“双赢”。

  松阳县的旧村改造工作在县乡村三级组织的合力推动下,在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烈响应下,强势启动,稳步推进,目前已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取得了“三个促进”的良好效益。

  第一、有效拓宽了建设用地空间,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2007年松阳县建设用地共3909公顷,其中农村建设用地2318公顷,分布在全县的1071个自然村,人均建设用地近145平方米,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利用、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通过实施旧村改造宅基地复垦获取的复垦指标和建设资金,能为破解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拓宽渠道。今年松阳县确定30个行政村为首批旧村改造试点村,全县计划拆除房屋面积580805平方米,可新增规划建设用地105935平方米,可安置面积73078平方米。目前已拆除372061平方米,安置87026平方米。预计今年通过旧村改造可完成建设用地复垦2410亩,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而且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第二、有效破解了农民建房难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压缩用地规模,农民建房指标日益紧缺。松阳县通过实施旧村改造,把原有的老房子拆除后,平整出来的土地首先用于安排农民建房,多余的土地复垦为耕地,实现了在不占用一分耕地的情况下,解决了一大批农民的建房用地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建房难问题提供了一条符合实际而又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实施旧村改造过程中,松阳县通过对新建的村庄和房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并配套建设道路、水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村容村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西屏镇孙源村,共76户252人,人均耕地面积0.95亩,由于地处半山腰,交通极为不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通过实施下山脱贫工程,投入86万元,已有63户207人搬迁到下山脱贫安置新村。拆除旧房屋面积7500平方米,不仅有力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还新增耕地约30亩。

  第三、有效盘活了农村存量土地,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

  2005年松阳县耕地保有量17550公顷,人均耕地0.77亩,其中基本农田16460公顷,农保率达93.7%。如此高的农保率,决定了松阳县利用农用地搞建设的空间十分有限。松阳县通过旧村改造,立足内涵挖潜,积极盘活农村现有的存量建设用地,把村内危旧房、闲置房拆除整理后进行重新规划和布局,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解决了农民住宅、水果仓储、村办茶厂等生产生活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用地的需求,既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又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如赤寿乡叶川头村,共272户815人,现有土木结构房屋200多幢,其中半数以上年久失修变成危旧房,且大多闲置。该村于今年5月份开始进行旧村改造规划设计、调查摸底、制定政策、签订拆迁合同等工作,计划拆除危旧房100余幢,拆迁面积1.5万平方米,涉及147户村民。目前,已拆除房屋面积1.15万平方米。规划在原宅基地上安排建设用地5427平方米,用于66户拆迁户安置,并对多余建设用地进行了复垦,实现了保护耕地与村庄建设的双赢。

  (作者系松阳县县长)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丽水资讯 00023 大力实施旧村改造 全力破解农民建房难题 2008-12-24 浙江日报000232008-12-2400012;浙江日报000232008-12-2400010;浙江日报000232008-12-2400011;浙江日报000232008-12-2400004;浙江日报000232008-12-2400006;浙江日报000232008-12-2400005;浙江日报000232008-12-2400009;浙江日报000232008-12-2400007;浙江日报000232008-12-2400020;浙江日报000232008-12-2400003;浙江日报000232008-12-2400008;浙江日报000232008-12-24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