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温州30年
3  4  
PDF 版
· 白鹿之城的跨越之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2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白鹿之城的跨越之路
  改革开放尤其是建区24年来,鹿城区作为温州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率先发展和管理私营经济,引导和规范股份合作经济,建设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逐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子。特别是在新世纪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该区发挥温州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实施“优二强三”产业发展战略:努力提升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鹿城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良好发展态势。

  白鹿之城的跨越之路

  

  

  摆脱瓶颈

  区街企业二次创业

  鹿城经济起步于区街企业。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股份合作经济的稳步发展阶段,企业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但当时的企业近90%租用民房从事生产,生产场地狭小成为制约区街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鹿城区相继开发建设了鹿城工业开发区、吴桥高新技术产业园、仰义沿江工业区等三个区级工业区,不仅有效解决了区街企业生产场地狭小的“瓶颈”制约,使康奈皮鞋、大虎打火机等入园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上规模、上水平,一跃成为同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批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引导更多的优势行业、重点企业纷纷向园区聚集,并迈开了二次创业的步伐,从而促进了全区工业经济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了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步伐,园区经济的“规模效应”、“转型效应”、“积聚效应”初现端倪。

  据统计,当时三个工业区的企业数量虽然只占鹿城区企业总数的5%,但其产值却占全区工业产值的1/4。园区内以皮鞋、打火机、眼镜、服装等轻工产品产业为支柱的传统优势产业,均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产品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民营企业群体。

  腾笼换鸟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2001年,温州市区划调整后,鹿城区的区域面积从104平方公里扩大为294.38平方公里,大大地增加了鹿城工业发展的腹地。鹿城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整合三个区级工业区的基础上,以“中国鞋都”产业基地、浙江温州鹿城轻工特色园区为载体,努力打造国际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001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温州市鹿城区“中国鞋都”荣誉称号,这是温州市第一个“国”字号区域经济品牌。“中国鞋都”产业基地选址鹿城区双屿镇、仰义乡的沿江与104国道南侧地带,总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可用土地面积约7000亩。鞋都一、二期49家企业已于2005年底前全部投产,三期2006年5月进场施工后,共入驻企业64家,目前,这批企业已结顶59家,竣工33家,投产21家,明年初将基本建成。“中国鞋都”产业基地是一个集科研、贸易、检测、信息、生产于一体、功能齐全、配套成龙的大型鞋业基地,现已形成鞋业名牌聚集、龙头企业聚集、生产要素聚集的良好态势,发展潜力巨大。

  2003年,该区又在市区西片的藤桥、上戍启动浙江温州鹿城轻工产业园区建设。该园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温州市大型一类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8.3平方公里,分近、中、远三期规划建设,总建设工期十八年,一期为2003年~2010年,二期为2011年~2015年,三期为2016年~2020年,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布局结构合理、设施功能配套、集聚效能强劲、优势特色明显、整体发展协调、园内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的浙江省一流高新技术园区。其中仅一期建成后园内生产总值就可达300亿元,可提供11万个工作岗位。截至2007年底,该园区已引进工业项目61个,其中外资企业27家,累计引进外资1.62亿美元,地域涵盖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等15个国家、地区;内资企业34家,累计引进内资2.6亿元。

  2006年5月,一座总投资近13亿元,占地280亩、总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的典型“商务花园”——温州(鹿城)总部经济园,在鹿城区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横空出世。总部经济园分两期建设,是温州市首个总部经济基地。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吸引了浙江忠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力达电源设备有限公司等37家企业入园。按照容纳50家企业总部测算,该总部基地一期至少将吸引10亿元注册资金,建成后每年可实现超亿元的税收收入。

  自主创新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鹿城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企业自主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和创新体系。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新科技、新专利不断涌现。据统计,全区已培育5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1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30家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企业获国家授权专利达1217项;全区还拥有92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25家、市级25家,以及6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同时,该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通过龙头企业品牌带动、产业要素重组和科技改造,优化提升传统产业。针对行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组织和引导同类企业进行联合公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和跨越。作为全国自主创新民营企业的代表,温州开元电气有限公司敢于向跨国公司叫板,成功研制出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输变电”高新技术系列产品并主动扩散技术,成功地打破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垄断;温州恒润鞋材有限公司的“利用废革屑研制高档真皮纤维鞋底材料”自主创新成果,将废弃的皮胶原纤维转化为有用资源,经测试,其耐折、耐磨、透气、低温耐折等性能超过了意大利同类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该区引进了一批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兴产业,扶持了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产业链长、支撑带动作用显著的优势企业。如浙江温州鹿城轻工产业园区制定了温州全市最为严格的生产性项目入园门槛,逐步培育和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高效节能和环保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引进的61个工业项目,行业涉及电子产品、电机、低压电器等高新技术产业,亩均投资强度达216万元以上。

  商贸旅游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革开放初期,鹿城以市场体系完善著称,巷巷是店,街街是市,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市场,始建于1985年的妙果寺服装批发市场成为当时“小商品、大市场”的成功案例。

  进入新世纪,随着温州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鹿城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良好的开放型经济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高密度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施“优二强三”产业发展战略:努力提升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已成为鹿城创新跨越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鹿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将招商选资重点逐渐向三产转移,并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强势增长点来抓,做强中心商贸圈,做精都市旅游业,切实提升城区产业层次和区域竞争力。根据自身特色和实际状况,将商贸发展的中心突破点选择在了“现代商贸商务服务中心”,并为此制定实施《现代商贸 “一三五八”布局规划》。

  目前,已有一批百货、现代金融、直销、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落户鹿城。如绿城房地产项目近期已进场施工,并与世界顶级豪华酒店品牌君悦签约;法国家乐福超市项目已和菜篮子集团达成合作协议;世界第一大奢侈品集团——法国LVMH集团旗下的丝芙兰专卖店也已入驻丹璐广场。

  随着商贸服务业招商选资工作的深入开展,银泰、丹璐等大型商场纷纷入驻中心商贸圈,鹿城人流、物流更加集聚。2007年中心商贸圈的五马、南门、江滨街道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23.4亿元,占全区零售总额的37.9%。

  与此同时,鹿城充分挖掘利用已经具备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精品旅游和特色旅游,努力建成融自然生态文化、温州历史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于一身的,聚都市游憩、都市购物、郊野休闲、商务探秘、会议展览和康体度假于一体的商务旅游城区。

  随着“不夜瓯江”旅游精品线路的推出,江心屿景区设施的不断完善,朔门古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五马、大南和欧洲城为主体的中心商贸圈的不断扩大,以及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鹿城的旅游业逐步由定点旅游向购物旅游及旅游套餐转变,由旅游经过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旅游经济开始进入发展的黄金期。2007年该区旅游总接待人数592.2万人次,同比增长20.2%,旅游总收入57.8亿元,同比增长22.1%。

  鹿城30年

  十大典型事例

  1.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1980年12月11日,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一份特殊的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这张用毛笔填写的,并附有相片的营业执照,竟然成为了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从这一刻起,中国的个体户,得以正名。

  这一年,温州工商部门发放了1844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1844位领证者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代个体户。

  此后,温州城区先后出现了三大市场——铁井栏、环城路、木杓巷。这三条被温州市民亲切地称为“马路市场”的街巷,就活跃着中国第一代个体户的身影,还出现了最早的一批“万元户”。

  

  2.菲亚特,见证温州的第一次飞跃

  1984年,温州鹿城区青年张朝荣创办了“温州五马汽车出租公司”。1985年下半年,张朝荣和几个朋友跑到上海,一次性开回60辆菲亚特126P。

  菲亚特小、灵、快的特点,与温州的经济格局不谋而合,“菲亚特在温州十年,刚好是温州第一次创业的十年,它是最有力最典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1996年,最后一辆菲亚特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994年2月14日,电视剧《喂,菲亚特》在温州首播。

  

  3.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民间银行”

  ——鹿城城市信用社

  1986年11月7日,杨嘉兴等8人集资31.8万元,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该信用社作为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民间银行”,还公开向社会增资扩股,发行了总额50万元的信用社股票,并委托上海印钞厂印制的股票是新中国最早、最规范的股票。

  杨嘉兴创办股份制城市信用社迈出了温州试验区金融改革的第一步。

  

  4.中国鞋业第一个行业协会成立

  1987年8月8日的杭州武林门焚假冒劣质鞋事件,对温州鞋业震动很大。

  1988年6月,“温州市鹿城鞋业协会”成立。协会成立当天,温州市鹿城鞋业协会第一任会长余阿寿与370多位鞋厂厂长联合同行发出倡议:“凡我鞋业同仁,都要以鞋城声誉为重,讲究皮鞋质量,不赚昧心钱。”

  经过连续8年的艰难整治,温州鞋业走出困境。随后,温州鞋纷纷有了自己的品牌——吉尔达、康奈、东艺、巨一等。温州鞋开始声名鹊起。

  

  5.人民路拆迁——“民资”参与旧城改造全国瞩目

  1987年,人民路开始拆迁,这标志着温州市旧城改造拉开序幕。

  长2.2公里、宽36米、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的人民路改造工程是温州市旧城改造规模最大的项目,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拆迁到90年代初期建成,经过四年努力基本成型。一批批沿街楼群按计划陆续拆迁、开工、竣工并交付使用,当时极大地改善了市中心的交通状况、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以及近万户市民的居住难题。

  人民路改造模式:以有偿出让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为基本支点,实行城市建设的市场化运营,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成为城市建设资金筹措的主要渠道,有人将之形象地总结为“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这又一新鲜的温州经验曾引起全国瞩目。

  

  6.美斯特·邦威——“虚拟经营”创造辉煌业绩

  美斯特邦威集团公司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创立于1995年、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的企业,在生产采购上突破传统模式,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和国内闲置的生产能力,走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路子,在广东、上海、江苏等地300多家生产厂家为公司定牌生产,形成年生产系列休闲服5000万件(套)的强大生产基地。2005年,公司销售额达到30亿元,创造了业界发展的奇迹。目前全国设有专卖店1700家。

  目前在温州,虚拟经营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和采用。

  

  7.“中国鞋都”——

  温州市首个“国”字号生产基地落户鹿城

  2001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温州市鹿城区“中国鞋都”荣誉称号,这是全市第一个“国”字号产业区域经济品牌。

  “中国鞋都”产业园区选址鹿城区双屿镇、仰义乡的沿江与104国道南侧地带,总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可用土地面积约7000亩,是一个集科研、贸易、检测、信息、生产于一体、功能齐全、配套成龙的大型鞋业基地。目前,该基地已形成鞋业名牌聚集、龙头企业聚集、生产要素聚集的良好态势,发展潜力巨大。

  

  8.“温州打火机”打赢民企反倾销第一案

  1994年,美国全面实行CR法案,在美国市场上给温州打火机以致命打击。2002年5月,欧盟提出对中国出口欧盟的打火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时,温州烟具协会组织当地打火机行业15家龙头企业积极应诉。2003年7月,欧盟方面决定终止反倾销调查程序和无条件撤诉,我国打火机企业获得了实质性胜诉。

  这场“中国加入WTO第一案”,标志着我国的民营企业开始运用国际贸易规则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了。

  

  9.“江心屿金秋文化节”树立“诗之岛”品牌

  江心屿风景秀丽,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丰富,是瓯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历代名贤留有叹咏江心屿著名诗章近800篇。

  2003年以来,鹿城区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江心屿金秋文化节”,为提升城区形象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07江心屿金秋文化节”大型焰火晚会,是鹿城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焰火表演,瓯江两岸共有60万群众观看,充分展示“晚上温州、不夜鹿城”的韵味和魅力。

  

  10.李学生、卢丙会——新温州人展现时代风采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新温州人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其中,李学生、卢丙会无疑是276万新温州人的骄傲和楷模。

  2005年2月20日下午,河南商丘籍青年李学生面对呼啸而来的火车,奋不顾身地冲上铁轨抢救小孩,短短几秒钟的壮举,托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小男孩瞿琮琮得救了,36岁的李学生却永远倒在了第二故乡——温州的热土上,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之歌。当年,李学生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07年8月9日晚,在市区黄龙家电商贸城,来自安徽的卢丙会见义勇为遭歹徒报复,被西瓜刀连砍10多刀,造成右手被砍断、右腿5处骨折、右肩锁骨粉碎性骨折。卢丙会的英勇事迹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强烈反响。2008年2月,卢丙会被评为首届“温州市十大见义勇为勇士”。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温州30年 00013 白鹿之城的跨越之路 2008-12-24 浙江日报000132008-12-2400015;浙江日报000132008-12-2400021;浙江日报000132008-12-2400018;浙江日报000132008-12-2400014;浙江日报000132008-12-24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