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资讯
3  
PDF 版
· 钱江潮起竞卓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潮起竞卓越
——海盐县全面构建现代水利荣获“大禹杯”银奖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聚焦第14届水利“大禹杯”

  主持:张萍 常撷 E-mail:zjreport@163.com

  【前 言】 大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华夏文明的延续与繁荣立下卓越功勋,其“科学、奉献、协作”的治水精神至今熠熠生辉,令人仰止。浙江省水利“大禹杯”奖,是我省水利最高奖,由省政府于1995年设立,对每年全省水利佼佼者给予褒扬,旨在发扬大禹治水精神,激励各地政府不断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治水安澜,造福人民。

  本篇主角——海盐县,为本届省水利“大禹杯”银奖获得者,地处钱塘江口,“风、暴、潮、涝、旱”频发。有史以来,海盐水利建设一直更具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海盐县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全面推动现代水利建设,成效明显,为海盐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钱江潮起竞卓越

  ——海盐县全面构建现代水利荣获“大禹杯”银奖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旅游之地、核电之城”,富饶丰足的海盐并没有因先天禀赋的优越而不思进取。恰似起源于此、奔竞不息的钱江大潮,海盐总是让人惊喜、催人奋进,这里诞生了国之荣光的秦山核电,这里拉开了中国城镇企业改革的帷幕,这里屹立着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在水利领域,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不断贯彻,海盐水利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海盐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保障。日前,省政府授予海盐县浙江省第14届“大禹杯”银奖荣誉。

  海盐县水利局黄生良说:“海盐地处杭州湾畔,是杭嘉湖地区涝水南排的主要通道,防风、防潮、防汛、防涝、防旱的任务十分繁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盐水利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07年,海盐完成水利建设与管理投入5.4亿元,较上年增长87.9%;县财政安排水利建设配套资金1.6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创历史最高水平,进一步促进了海盐水利的迅速发展。

  

  【核心解读】 整治河道,让环境好起来;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让农业效率高起来;改善饮水条件,让人民健康指数升起来;截污处理,让汩汩流水清起来。这一切,都是为了再现江南水乡人水和谐的经典画面。

  小桥流水,垂柳依依;夕阳西下,渔舟唱晚。这是江南水乡的典型画面。在黄生良看来,让这种经典画面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正是水利工作者的最大心愿。为此,海盐县在改善水环境上不遗余力。

  整体推进河道整治。早在2002年,海盐县即从“生态立县”的发展高度出发,把河道整治列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2003年3月,编制《海盐县河道整治规划》并分年按计划实施。6年来,河道整治已成为全县重点工作并列入政府工作大纲。在全县各级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和广泛参与下,整治工作进展顺利。至今年12月中旬,全县共完成整治河道900多公里,累计完成疏浚土方1134万立方米,累计完成投资约1.5亿元,整治面覆盖全县各镇(区)。同时,全县八镇两区以水域调查为基础,围绕“由点到线,由线成片,整体推进”的思路,编制《河道整治工程整体推进工作方案》。为了巩固河道整治成效,2005年起,海盐县启动了河道长效保洁工作,把河道保洁工作列入各镇年度考核,并制订了相应的考核办法,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落实保洁队伍。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至2007年,海盐全县累计完成渠系硬化3284公里,其中明渠衬砌2739公里,暗渠545公里,全县农业用水灌溉系数达到85%,年节水约584万吨。全县农用排灌机站1208座,总功率14700千瓦。2007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300余万元,重点实施排灌渠系改造和圩区整治,共完成渠道278公里,新建单灌桥及过水两用桥9座,标准化机站70座,改建新建水闸8座以及1.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今年,海盐县又新建渠道137.66公里、单灌桥2座、过水两用桥4座、标准化机站61座、排涝站1座(25KW)、水闸1座,完成投资额872万元。

  加大供水设施建设,切实改善饮水条件。2005年以来,海盐县组织开展全县农村安全饮水现状调查,编制了《海盐县“十一五”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海盐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出台《加快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切实保障供水安全。一是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不断改善供水条件。该工程主要包括日供水能力15万吨地面水厂一座和68公里城乡一级供水管网工程,工程投资概算为3.955亿元,供水范围覆盖整个县域。二是切实抓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民饮水安全的保障率。2002年以来,海盐县积极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至2007年共投资8200万元,建成“千万农民饮水工程”6处,新增受益人口8.75万,全县农村自来水保障率已超过95%。2006年,海盐县投资1763万元实施了澉浦千万农民饮水工程,其中包括南木山和北木山“引水上山”工程,解决了澉浦地区1.74万山地群众的用水困难。

  加快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有效改善水污染。为缓解河网污染,保障供水安全,海盐县政府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污水集中处理的实施意见》、《关于下达污水主管网服务区内工业区和住宅小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改造目标任务的通知》等文件,将改善水污染作为重点,大力建设覆盖城乡的污水处理系统。自2002年启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以来,全县先后完成城网一期、二期、西片、东片和南片五个专项规划并实施建设,截至2007年底,累计铺设污水主、次干线76公里,建成污水提升泵站10座,完成工程总投资1.91亿元,污水收集网络已覆盖全县各镇(区)。2007年,日收集能力已达3.5万吨,当年,实现达标排放利用902万吨。

  

  【核心解读】 落实责任制,完善预案,提升现代化水平,提高指挥能力,通过种种措施,海盐县构建起强大的防洪减灾体系,让桀骜的大潮降服,让不羁的洪水低头。

  由于地处钱塘江口,“风、暴、潮、涝、旱”频发,防灾减灾历来是海盐水利的基本要务。建设硬件,完善软件,现代、科学、系统治水理念下的海盐已经彻底告别了饱受汛旱灾害的时代。

  落实防汛责任制。海盐县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的工作目标,做到防御与抢险并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进一步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防旱安全责任制度,在全县防汛防旱工作会议上县政府与各镇(区)签订了防汛防旱工作责任状。全面深化、细化、实化防汛防旱各项工作,确保预案落实到位,物资储备到位。进一步健全组织指挥网络,全县各镇(区)建立了防汛防旱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有效地保证了防汛防旱指令的贯彻和落实。同时,修订完成全县各级政府以及沿江围垦等重大工程的《防汛防台防旱预案》,并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完善。

  加强防旱防涝能力。海盐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历来南部易旱北部易涝。近年来,海盐县大力开展了防旱防涝工程建设。建成了以澉浦、秦山两镇为核心的南部抗旱工程,以百步、沈荡、于城、西塘桥四镇为核心的圩区改造工程,至2007年底建成圩区45个,排涝站65座,圩堤228公里。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海盐县武原镇城市防洪工程采用大包围,新建水闸8座,涵闸10座,改造水闸4座,新建防洪墙4.187公里,防洪堤0.945公里,并建大曲排涝站及4座小型排涝站,受益面积13.6平方公里。其中大曲排涝站设计排水量为27立方米每秒,有效调节了县城内河水位。投资320余万元的城西姚桥圩区工程于2007年建成,当年就在防洪排涝中发挥效益。

  提升防汛现代化水平。建设与管理并行,软件与硬件齐重。2007年,海盐县投资200万元建设的防汛指挥会商系统一期工程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自动雨量监测点、水位潮位遥测系统、城防水闸实施监控系统、水利信息平台等高科技设施广泛运用。同时,积极培养防汛专业人才,加强水文测报工作。2007年,海盐县水文站向省、市防汛指挥部各发报445份,向本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发报469份,做到无漏报、错报、迟报。认真执行水文测验规范,坚持“四随”和“一算二校”,及时做好水文测验、资料整编及电算工作,保证资料可靠、计算准确。今年9月,海盐县防汛会商系统二期工程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该系统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市-县-镇三级联网。

  提高防汛指挥能力。海盐县历来重视防汛防台工作,近两年,更是加强防御超强台风的研究与演练。2006年6月,海盐县与省钱塘江管理局联合举行了《海盐县防台应急预案暨钱塘江海塘抢险演习》。2007年,海盐县防汛防旱指挥部以文件形式(盐防汛[2007]04号)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关于进一步做好防御超强台风工作的若干建议。2008年7月,海盐县按照省防汛防旱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开展防御超强台风演练,并被作为嘉兴市两个推荐单位之一送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参评。演练对全面提高海盐县应对重大风潮灾害处置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在2007年13号台风“韦帕”及16号台风“罗莎”影响期间,海盐县高度重视,靠前指挥,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员安全转移作为防台中心工作来抓,各有关部门责任落实、提前准备、科学调度、措施到位,共转移人员12152人,其中渔民324人,危房转移11362人,84艘渔船全部回港避风、850艘内陆船只全部停运,做到船只回港不漏一艘,人员转移不留一人,

  

  【核心解读】 调动各方面力量,多渠道投入;围垦结合治水,为发展拓空间;河道整治引入生态休闲模式,突出示范带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创新理念指导下,海盐水利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为提高,水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越拓越宽。

  现代水利必须有着畅通的社会投入渠道,必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给老百姓带来福祉从而得到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必须大量运用科技手段。唯有这样,水利才可以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海盐水利深谙其道,并进行了颇有成就的探索。

  拓宽水利筹资渠道,加大水利投入。近年来,海盐县注重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入机制,确保了各项水利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以2007年为例,海盐县共争取省以上国家各类水利专项资金共计595万元,县财政安排水利建设配套资金1.6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创历史最高水平。县重点水利工程得到政府扶持,2007年新增信贷资金1.54亿元,同时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引进外资。近年来,海盐县已逐步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水利决策、建设、管理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水环境整治过程中,根据“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坚持“一事一议”、发动企业个人捐资等多种筹资方式,不断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在2007年共投入资金3500万元。

  推进治江围垦,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实施治江围垦,拓展土地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和滨海临港型产业发展,是海盐县水利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一大亮点。自2003年起,海盐县根据钱塘江河口段治理规划,实施了治江围垦工程。其中与海宁尖山围垦相邻的黄沙坞治江围垦工程,概算投资3.5亿元,至目前,已全部完成标准海塘建设,共完成土方498.95万方、石方197.18万方、浇筑砼16.89万方,使用钢材4096吨,完成投资3.86亿元。位于嘉兴港海盐港区的东段围涂工程,概算总投资7.8亿元,总围垦面积1.35万亩,目前东段一期已围成7000亩。

  抓好示范工程,探索河道整治新理念。近几年,海盐县围绕改善水环境、建设新农村这个主题,在疏浚整治河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生态休闲型整治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海盐特色的河道整治新路子。各镇(区)结合新农村建设、“十百工程”和生态县建设,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居民集中的示范村或整治村。根据河道实际情况,既从传统整治技术中汲取文化精髓,因地制宜采用生态护岸形式,同时配套建设绿化及娱乐休闲设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整治理念,并为保护和恢复河道生态创造了良好条件。政策上为了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程成效,县补助资金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0%。至目前,全县兴建“示范工程”49个,完成投资2159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河道整治及农村综合治理。

  重视水利科技,提高水利工作科技含量。注重全面推行科技强县战略,在水利建设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水利科技工作水平。建立水利网上办公信息平台及防汛指挥系统公共服务网,开通防汛信息群发系统,实施防汛指挥信息系统现代化建设,安装嘉兴市第一套深井遥测系统进行深层地下水位实时监测。《海盐县防汛信息软件系统》及《激光传感器在水文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获海盐县“金桥工程”项目实施成果二、三等奖。在全县河道整治工程中积极推广淤泥还田、生态护岸两个创新技术,有效改善了水环境。在全县农田、大棚种植、旱地灌溉中推广使用自控变频节能节水灌溉系统,使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98%以上,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2007年度,海盐水利《自控变频节能节水灌溉系统开发与推广》被省科技厅列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计划,补助资金15万元,《城西圩区工程建设项目》获海盐县农业丰收奖一等奖。海盐县水利局被评为2007年度县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县农业技术推广先进集体。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6 钱江潮起竞卓越 2008-12-22 浙江日报000162008-12-2200005;浙江日报000162008-12-2200006;浙江日报000162008-12-2200008;浙江日报000162008-12-2200009;浙江日报000162008-12-22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