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大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华夏文明的延续与繁荣立下卓越功勋,其“科学、奉献、协作”的治水精神至今熠熠生辉,令人仰止。浙江省水利“大禹杯”奖,是我省水利最高奖,由省政府于1995年设立,对每年全省水利佼佼者给予褒扬,旨在发扬大禹治水精神,激励各地政府不断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治水安澜,造福人民。
本篇主角——余姚市,为本届“大禹杯”金奖获得者。地处亚热带北缘,境内河网纵横,河港交织,溪流众多,使得余姚在尽享山水之利的同时,也常受水害之苦。水利,一直都关系着余姚的富庶安宁,关系着83万余姚人民的安居乐业。鉴于此,余姚上下对水利重视有加,不惜投入,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现代水利保障民生的辉煌业绩,余姚城乡正日臻人水和谐的至高境界。
一切为让人水处处和谐
——余姚全面建设现代水利二度问鼎“大禹杯”金奖
“舜耕历山、禹藏秘图”,深厚而又悠远的治水传统使得余姚水利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早在2002年,余姚就获得了第八届省水利“大禹杯”金奖,此后,余姚在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建树颇丰,奖项良多。然而,余姚并没有沉迷于过往的成绩,没有止步于荣誉的光环,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自加压力,提高标准,不断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
今年4月,余姚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和谐宜居城市的决定》,确立了今后余姚市的发展战略,即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到2011年把余姚市建设成为城市化总体水平达到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的现代和谐宜居城市。
余姚市水利局杨文祥局长说:“按照这个要求,余姚水利的建设水平必须再上一个高度。除了加快完成‘十一五’规划中的建设任务外,还要围绕这个新的目标再筹划,水利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任务很繁重。”为此,余姚水利将加强构建防洪(潮)安全保障体系、水工资源供给安全保障体系和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据介绍,如今这三大体系的建设已分解为13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具体到每个项目,分年度实施。照这样的计划,水利建设每一年任务都十分饱满。而且,三大保障体系在余姚有着扎实的实践基础和亮点纷呈的成功案例。
以余姚市领先全省的节水灌溉为例。按照余姚市《农业节水工程专项建设规划》,2007~2011年,该市将建设喷灌面积10万亩,小型重点灌区3万亩,总投入9740万元,建成后供水保证率能提高到90%以上,并可节水50%~70%,即在现有的每年农业耗水1.51亿立方米的基础上,减少0.5亿~1.0亿立方米,能使余姚市按现有水平每年平均缺水4904万立方米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并且大大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减少成本,减少污染,增产并提高作物品质。
宁波市和余姚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为了帮助农村提高生产效益和节约用水,提高农民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两级政府决定加大对该项工程的投入。据介绍,2007年前,两级政府对节水工程中的喷灌工种实行50%的补助,2007年提高到了平原55%、山区75%,而今年,又提高到了平原65%、山区85%,宁波市政府对余姚10万亩喷灌工程的总补助资金也将达到2000万元。
农业节水灌溉成效非常好。余姚泗门镇蔬菜大户秦伟杰介绍说,他家去年10月种的榨菜,因采用微喷灌,省水省人力,今年4月份平均每亩收了4000公斤,而不用喷灌的地最多只能收3000公斤。以每公斤0.6元计,每亩至少增收600元,一年两季,平均一亩地就可增收1200元,还不算其中节省的人力费和肥料、农药等费用。
而今,余姚的喷滴灌技术已经推广到竹笋、梨、葡萄、蔬菜、禽畜养殖等农业生产领域。“效果很好,并且我们的成本很低,大概每亩投资只需600元左右,可以说创造了喷滴灌的余姚模式。”负责该项技术工作的余姚市水利局副总工程师弈永庆兴奋地说。余姚应用经济型喷滴灌技术促进农民增收和水资源节约的创新实践还引起省政府分管领导的高度评价与关注,目前,此项技术已在全省加以推广。
在预防治理污水方面,余姚市同样有着大手笔。在杭州湾畔的小曹娥镇,一个现行规模达到日处理6万吨污水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正在日夜运行,该厂在明年中期还将开建日处理能力达6万吨的污水处理系统,远期还要加6万吨的处理能力。此外,一些工业集中的镇还专门建造了工业污水处理厂。余姚全市远期的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建设目标为30万吨,届时,污水将在余姚的大小河道和水库销声匿迹。
加大财政投入,让全市农民都喝上优质饮用水,让水库山塘隐患消失,让城乡河道面貌一新,让小水电成为山村“摇钱树”,余姚立足民生兴修水利,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惠惠的好处。
让农民喝上安全放心水。为此,余姚市不惜投入。到2007年年底,全市的农村人口终于都喝上了安全的优质水,受益人口21.1万人,新建村级供水站200个,建水源工程28处,铺设各类管道1520公里,完成总投资1.2亿元,其中两级财政共补助4200万元。农民饮用水安全工程不仅让农民得到了方便,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因为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实施,一些山村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办了农家乐,还提高了生活的安全度。
加固水库保平安。从2003年起,余姚市按浙江省和宁波市“千库保安”工作要求,开始了一期目标的建设,即5年内按“工程安全、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管理高效、环境优美”的标准加固与配套38座水库,投入2.09亿元,同时还制定从2008年开始的二期目标,即再花1.96亿元高标准地加固7座水库。目前,列入任务中的37座水库已基本完成,且已投入资金2.1亿元。与此同时,该市也将重要的山塘水库列入了除险加固计划,特别是“屋顶水库”在加固时,也享受小型水库加固的同样政策,即得到90%的市财政补助。目前,已有200座山塘得到加固,市财政已为此投入了6000万元。
整治并保洁河道,让乡村的河道靓起来。余姚市拥有各类河道总长度达2332.7公里,2002年开始,该市全面开展了对河道疏浚和三清工作,至2005年全市投入资金5500万元,对98%的河道疏浚了一遍,清除了1250多万立方米淤泥。在清淤之始,余姚市就考虑如何使经过治理的河道能长效保洁。在城市保洁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推行全市农村河道“6天6小时”管理保洁机制。根据《余姚市河道管理办法》,河道长效管理保洁工作的目标是:达到河面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河道管理范围内无擅自填堵、覆盖以及缩窄河面和违法建筑等行为。
2006年,市财政专门为农村河道的长效保洁安排了220万元的专项资金,并要求乡镇(街道)实行1~2倍配套。2007年起,根据实际需要,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200万元,乡镇(街道)也跟进配套。另外还规定,凡各乡镇(街道)、河区添加保洁船时,市财政都给予50%的补助。目前,余姚全市农村河道的保洁员有502人,还聘用了57名河道管理保洁专职监督员,今年正在尝试把市级河道管理全面推向市场化,部分乡镇也正着手管理方式的改革。
扶助山村建设小水电站,帮助农民和山村脱贫致富。余姚市从1989年开始针对镇村两级集体办小水电给予每年100万元的补助。在帮助一批镇、村种下一棵又一棵的“摇钱树”后,去年又出台一项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村组集体经济专项发展资金,重点用于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扶持和村级集体经济开发项目的补助奖励,小水电被列入这个补助范围,并且不再受每年100万元的限制,投资在100万元以下的补助标准提高为总投资的50%。市水利局还将1990年前建设的38处老电站列入了更新改造计划并给予资金扶持,已有15处电站得到更新改造。
目前,小水电对余姚山区乡镇的造血致富效应十分显著,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四明山镇为例,该镇境内通过国家扶持,镇、村和村民参股建设的电站有23座,总装机7053千瓦,镇级电站总收入160万元,利润121.5万元,占镇财政预算外收入的47.5%,村级电站总收入447.3万元,利润271万元,占全镇村、组总收入的81.2%。
统筹配置水资源,兼顾城市和农村,加强工程建后管理。唯有做好统筹兼顾这篇大文章,才能使余姚的山山水水充满和谐,余姚深谙此道。
2007年1月,余姚市建成水资源优化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创我国县级市先例。该系统在余姚抗旱水库水量调度、防洪及水质改善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据该系统课题组介绍,该项技术运用后,在现状条件下,水库群优化调度后,日供水能力将比现在的31.9万吨增加6.3万吨,即年增加供水量2300万立方米,经完善工程配套设施后,远期将增加年供水能力2617万立方米,相当于为该市增加了一座中型供水水库。
在更广泛领域,余姚市通过水域调查、水域保护规划的编制,以及水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进一步执行好国家对水域保护和利用的一系列政策。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强调合理开发,避免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不仅对地下水,对地表水也加强管理。在制订全市供水水源规划时,宏观控制河道内外的用水量。安排好生态与环境的用水。即使在旱期,生活、生产用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也通过合理调配,避免水库下游河道断流。同时还对滨海平原水环境容量较小、水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实施活水、换水。河道整治方面,在考虑防洪、蓄水等方面的要求时,也兼顾河道(段)的生态功能,强调充分尊重河流、湖泊的自然度,积极采用生态护岸,尽量保护好河岸带和缓冲带。通过保护、修复和建设,维护河流、湖泊的健康生命。
据杨文祥局长介绍,这些年余姚市城市水利建设不仅考虑防洪安全和水资源供给保障,也把美化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围绕农民、农业、农村,努力推进农村水利,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农民奔小康。在解决了农民饮水安全问题的同时,也加快了对山区小水库、小山塘灌溉水源工程的维修、加固。通过对山区溪道的治理,提高了山区的防洪安全标准和饮用水灌溉水保障率;在平原地区,实施河道疏浚,圩堤加固、机电排灌设施更新改造、灌区改造、小流域治理、标准农田建设等一系列项目,确保良性发展。据市水利局统计,全市农田防洪除涝标准已从以前的5年一遇达到了目前的10年一遇~20年一遇,灌溉保证率达80%~90%。标准农田面积已占农田总面积的88%,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的生产条件。
“要为飞速发展的余姚经济社会提供水利支撑,除了要解放思想,创新建设外,还必须面对多种矛盾:如流域与区域,长远与眼前,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生态与社会以及文化与价值观等。”杨文祥坦言。
为推进可持续发展,余姚除了推动对当地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外,还从更大范围考虑资源的配置利用问题。通过分析计算,余姚全市在2015年前水资源总量有较大缺口,用于一般工业、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河网水相对库水更为短缺。因此,余姚根据水权理论,运用市场机制,每年将2000万立方米水库优质水供给邻近兄弟县(市),另外从上游兄弟县(市)调入7000万立方米河网水,用于一般工业、农灌及生态、环境用水。统筹境内外两种资源,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本市的水资源供给问题,也促进了包括兄弟县(市)在内的地区经济共赢发展。
创新投资机制,创新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手段。创新,让余姚水利获得了强大的动力;创新,让水利工程效益久长;创新,让余姚水利日臻科学发展之佳境。
余姚市前三年的水利工程投入分别是4.68亿元、5.81亿元和6.6亿元,预计今年的投入将达到7.34亿元。4年的总投入达24.4亿元,平均年投入近6.1亿元。这么大的投资强度对一个总人口82.5万人的县级市来说,怎样才能筹集到呢?
创新投资机制,让社会融资成为主力军。这几年余姚市投资主要来自两大块:市财政和余姚市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投资。其中市财政近4年的投入分别为1.25亿元、1.55亿元、1.96亿元和今年将投入的2.34亿元,市水投公司投入则分别为:3.43亿元、4.25亿元、4.64亿元和今年的4.89亿元。
据介绍,余姚市政府的投资主要用在纯公益性项目或以公益性为主项目的补助上,而对一些相对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则主要由市场去完成。前些年在市内最良江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之初,市水利局为主组建的市水利投资公司以水利资产作担保向银行贷款2亿元启动了余姚市首个“市场参与为主建设”的水利工程,由于这项工程大大改善了最良江两岸的景观和环境,使周边的土地价值飙升,也让水投公司拥有的土地升了值,除了将大部分土地用于公益园林、绿化外,其中小部分土地的出让使公司既还清了贷款,同时还有了原始积累。以后,在其他的一些重点工程建设中,余姚市都采用这种“以水养地、以地养水、滚动发展”的办法,既保证了一项又一项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的需用资金,又使水投公司的积累资金有能力不断为社会大众建设一些服务设施,还有能力去不断组织新的建设项目。
创新管理体制,水利工程效益长久。今年3月,余姚市水利局农村水利管理处门口增挂了一块新牌子:农民饮用水管理办公室。这是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批复增挂的,增加该处农村供水管理职能和3名全民事业编制,专职对全市农村供水站进行技术指导和检查考评。杨文祥说,这个办公室不仅有牌子,有编制,还有经费支持:有专职的工作车辆和150万元的专项经费,其中100万元是作为乡镇供水站的补助资金,还另拨30万元用于考核奖励。余姚对农村饮水工程的长效管理体制得到水利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创新管理手段,倍增工作绩效。余姚市注重在治水中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近年,余姚市又投入200多万元建设的防汛信息化系统,使始建于2003年的这套信息化系统技术不断成熟,成效越来越明显。据介绍,该系统包括防洪调度决策系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等,其水情测报已覆盖了全市所有小(2)型以上水库、重要江河,共有67个遥测点;水利地理信息系统也开通了自动查询功能,防洪调度预报系统大大提高了精确度。去年“韦帕”和“罗莎”两次台风期间,该市通过这个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科学调度,抓住了洪水的“尾巴”,共拦蓄了8000万立方米的水,为全市赢得了宝贵的水资源。
创新带来良好绩效,使得余姚水利不仅获得了从水利部到浙江省水利厅、科技厅、宁波市水利部门的一项又一项奖励,更是赢得了该市百姓的口碑及市领导以及各兄弟部门的高度信任。余姚市水利局近年不仅从事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参与了许多城建和交通项目的建设,如兰墅大桥、杭甬运河500吨级船闸、最新落成的杭甬运河在城区的四桥改造工程等,处处留下余姚水利人员拼搏奉献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