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01年的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短短七年间,已发展成为净资产达374亿元、总资产850亿元的大型综合性能源企业。控股、管理电力装机容量达1860万千瓦,年发电量占全省自发电量的“半壁江山”,经营触角还遍及电源投资建设、煤炭流通经营、天然气开发利用等能源产业上下游。浙能集团非同寻常的发展历程,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浙江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创业创新、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我省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不可或缺的精彩一页。
能源行业的“全能好手”
——浙能集团善担社会责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文/周健 陈建良 李昌先
浙江是改革开放的先发先行之地。浙江30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在浙江这片民营企业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一家以能源为主导产业的国有企业,历经七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勇立改革大潮潮头,成为浙江改革开放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之一。她就是浙江省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2001年,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浙能集团应运而生。浙能集团的使命是,从事电源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煤炭流通经营、天然气开发利用,并涉及与能源产业相关的其他领域,为关系浙江省能源安全保障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成立时,浙能集团净资产为139亿元,总资产为253亿元,控股、管理发电装机容量为376万千瓦。
仅仅七年时间,截至2008年11月底,浙能集团净资产达374亿元,总资产850亿元,分别位居浙江省属国有企业第一和第二;控股、管理电力装机容量达1860万千瓦,分别占全省6000千瓦以上发电装机容量和统调装机容量的40.5%和53.5%,年电煤供应能力近4000万吨,建成通气杭湖甬全线天然气管线330余公里。
仅仅七年时间,浙能集团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浙江省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全省国企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浙江省节能减排十大标杆企业”……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规模最大的地方能源企业之一和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
——凝聚于能源安全的综合保障力
责任
浙江是资源小省,缺煤、少气,95%以上的能源均从外省调配进来;同时,浙江又是能源消耗大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变得既渴望又紧迫,电力发展一度成为制约浙江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曾记否,2001年,浙江电力紧缺严重,拉闸限电非常频繁,“电荒”给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非常大的不便,对企业实行“供4停3”便是这个时期特殊的产物。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强调“浙江要前进,电力当先行”,并制订了“确保三个1000万、力争三个1200万”电源建设目标和“五大百亿”工程规划。
在此背景下,浙能集团一成立便肩负着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支持的重大社会责任。2001年2月,浙能集团公司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成立。2002年,以“厂网分开”为标志的电力体制改革正式启动。2003年3月1日,浙能集团正式接管省属发电企业。时不我待,作为浙江能源动力的提供者,浙能集团周密部署,拉开了全力抢建电源的序幕。
2003年8月,浙能集团在电源项目前期和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三个提前”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规范有序、重兵布阵”的电源建设模式,紧紧抓住电力紧缺的机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嘉兴发电厂二期工程4台60万千瓦机组的抢建和“两新一扩”的推进,是浙能集团成立以来在电源建设史上第一个大手笔,也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力抢建,加班加点,建设者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电力建设大潮之中。2004年4月21日,一股强劲的动力注入浙江电网,嘉电二期工程首台机组成功并网发电。7月8日,该机组提前235天建成投产,为老百姓送来了“及时雨”,给企业送上了“雪中炭”。紧接着,嘉电二期工程后3台机组以分别提前243天、291天和317天的骄人业绩建成投产,及时化解了浙江“电荒”,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两新一扩”即兰溪电厂、乐清电厂、长兴电厂,这是浙能集团成立后电源抢建的龙头项目。
2003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浙江中西部大地上兴建浙能兰溪电厂。22个月的奋力拼搏,22个月的全力抢建,作为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抢建项目之一,浙能兰溪电厂首台机组提前616天正式投产发电!这是浙江省首台自主开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投产发电意义重大。2007年7月,兰溪电厂4台60万千瓦机组全部建成投产,一举改写了浙中大地无大型火电厂的历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内陆电厂。
光阴荏苒。嘉电二期和“两新一扩”工程仅仅是两个突出的例子,短短几年,浙能集团快速建成了一批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全力满足浙江电力供应,同时,涉足天然气发电、水电建设、风电建设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领域。浙能集团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为浙江经济社会雪中送炭,有效缓解了浙江电力紧缺的局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资源小省的浙江,一次能源显得捉襟见肘,浙能集团领导深知,一次能源是保障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及时提出“以市场换资源,以投资保资源”的一次能源策略。为此,“浙能人”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奔走在全国各地,“抢”煤、“保”气、“争”油,积极开发利用浙江山、水、海、岛等自然优势,为浙江的能源安全寻找一个个可靠的资源保障。
2004年2月,在浙能集团的积极推动下,浙皖两省政府商谈打造建设淮南煤电一体化项目,实现能源战略合作。2005年6月28日,跨省能源战略合作拉开大幕,浙能集团和淮南矿业集团——浙皖两大能源巨头,以共同利益为纽带,按均股模式共同投资组建了淮浙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淮浙煤电一体化项目是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的优势项目,工程同步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4台60万千瓦机组的凤台发电厂和一座年产600万吨煤炭的顾北煤矿,分两期建设,所发电量全部送往浙江。2008年8月,淮浙煤电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开始投产。
在更广泛地域,浙能集团还与山西同煤集团在麻家梁矿井项目上开展战略合作,并积极与全国电煤主产区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大力兴建煤矿和坑口电站,从煤矿、煤站(场)、港口、码头,以及运输、中转、存储、配煤等电煤供应链的主要环节上,千方百计提高保障能力,让宝贵的煤炭资源源源不断、安全稳定地运往浙江。
在舟山,一个华东地区最大的集煤炭中转、储存、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煤炭基地即将正式投产。其最终规模将达到年吞吐量6000万吨、最大存储能力550万吨和后方面积达90万平方米的陆域煤炭堆场,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海上煤矿”,这一基地的顺利投产将为浙江乃至华东地区煤炭能源战略安全提供保证。
天然气是紧缺的一次能源,同时也是绿色清洁能源。浙能集团全力负责全省省级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及天然气的总买总卖,经过几年开发建设,实现了浙江天然气产业零的突破,已建成杭湖、杭甬主干线,通气管道达330余公里,累计实现供气50多亿多立方米,除用于天然气发电外,使杭州、湖州、宁波、绍兴等城市居民家庭用上了天然气。
此外,位于杭州临安的华光潭水电站、位于丽水青田的滩坑水电站……一个个秀美的水电厂屹立在美丽的山水之间。在百岛县洞头的众多山头上,在慈溪三北浅滩一望无际的滩涂中,浙能集团投资的发电风车正悄悄竖起。
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在浙能集团成立之初便指出,“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是浙江电力建设主力军和生力军,是省委、省政府关键时刻派得上用场的一支队伍,承担了许多靠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的责任。”
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诠释了浙能集团所承载的使命。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了几十年来罕见的严重冰雪灾害侵袭,浙江省是此次灾害的重灾区,电网主干线路杆塔、导线严重覆冰受损,与此同时,作为全部电煤依靠外省远距离运输供应的经济大省,遭遇到全国性的电煤短缺紧张局面,整个浙江的电力供应处于紧张和薄弱的状态,电网安全运行和连续供电受到严重威胁,为原本紧张的电煤供应“雪上加霜”。
保煤刻不容缓。浙能集团所属的浙能富兴燃料公司是承担电煤供应的集约经营企业,要保障浙能集团近4000万吨电煤的供应。面对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富兴燃料公司全体出动,北上山西大同、朔州、太原和内蒙古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及秦皇岛港,对煤炭供应和中转企业展开地毯式走访,到当地煤炭企业和煤站找煤、“抢”煤,并想方设法将“抢”到的煤运往各电厂。为克服暴雪带来的海运、铁路阻断等困难,运输人员连续作战,抢修铁路,除冰排雪,不计工本、不惜重金保障电煤供应。由于浙能集团全力保障电煤供应,尽管全国因缺煤而停机的装机容量总数超过4000万千瓦,而浙能集团所属电厂没有一台发电机组因缺煤而停机。
顶峰全力发电。冰雪灾害面前,为了保发电,保电网,浙能集团重新调整机组运行方式计划,全面落实各项确保机组可靠稳定的组织、技术、安全等措施,多台机组放弃计划检修顶峰发电,尽最大能力满足电网和社会用电需求。在电煤极度紧张,越发越亏的情况下,浙能集团没有发生一起非计划停运,整个集团发电量历史性地占到全省统调的三分之二,确保了浙江人民欢度春节以及夺取抗灾救灾的胜利。
浙能集团在此次抗击冰雪灾害中显现出来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
今年以来,国际煤炭市场风云变幻,煤价持续飙升。在奥运会即将到来之前、迎峰度夏来临之际,秦皇岛的煤价连涨十二周,火电企业不堪负重,全国有多个省市缺煤停机。秦皇岛的市场煤离岸价最高达到了近1100元/吨,为此浙能集团今年需要多支出燃料费用80多亿元。严峻的形势摆在了浙能集团面前。“确保迎峰度夏发电机组安全稳发、满发!”浙能集团领导作出铿锵有力的承诺。在越发越亏成为现实的情况下,浙能集团凭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畏惧、不退缩,思想上高度统一,朝着同一个奋斗目标,用“顽强、严谨、团结、拼搏”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为保证奥运期间安全供电和迎峰度夏期间机组安全稳发、满发奏响了一曲激昂悲壮的主旋律。
更值得称道的是,浙能集团的生产管理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有6台机组荣膺全国发电可靠性金牌机组称号,占据全部名额的15%;两度参加中央企业集控运行操作员技能比武,荣获2金3银6铜的优异成绩;所属发电机组连续安全运行,屡破全国纪录,其中1台60万千瓦机组达750天,创世界先进水平,大大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从2001年的376万千瓦到2008年的1860万千瓦,这是一个量的变化,更是一个质的提升。从2006年开始,浙江省就没有拉限电记录,2007年首次未启动夏季错避峰方案,电力供需达到总体平衡。浙能集团就是凭借这种责任高于天的责任精神、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能挑重担的顽强毅力承担起点亮浙江省万家灯火的光荣使命。
浙能集团敏锐地意识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企业在电力供应和现代能源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其担负的责任也更加重大。
浙能集团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产物,成立之初接管了浙江省原有的绝大部分老电厂,老电厂由于历史原因在节能减排上基础差、负担重,浙能集团面对“历史旧账”,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2006年5月29日,国家环保总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订了《浙江省“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责任书要求:“到2010年底,浙江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5%,控制在73.1万吨以内,其中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过41.9万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事关浙江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浙能集团立即行动,全力投入到节能减排这场战役中,研究制定并大力实施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自主创新型企业”为内涵的“绿色能源计划”,对原有的“十一五”环保专题规划进行了修编,将一批脱硫减排项目实施计划予以提前,争取2010年前全部燃煤发电机组实现烟气脱硫。届时,浙能集团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国家环保总局与省政府签定的《目标责任书》要求多消减19万吨左右。
要实现这个目标,浙能集团需投入脱硫改造的资金达58.1亿元,而且承担了煤耗增加、运行维护费用增加等的大块成本。据专家测算,脱硫设施运行后,电厂供电煤耗每千瓦时要增加4~5克,厂用电率要增加1%~2%,成本巨大。
成本再大也没有责任大,发展再快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了改变人们对电厂“高耗能、重污染”的印象,浙能集团从一成立就投入到紧张的节能减排工作中。
2003年,温州发电厂三期2台30万千瓦扩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由于用电紧张,该工程被浙江省政府列为“抢建工程”,而且必须同步脱硫。30万千瓦机组实现“三同时”,这在全国还没有先例。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温州发电公司与施工单位浙江天地环保公司经过科学论证,组建了强有力的脱硫工程项目部,聚集了最优秀的脱硫技术骨干和建设人员,克坚攻难,使得该工程成为全国第一个严格按照国家“三同时”要求建设30万千瓦机组烟气脱硫的项目。
目前,浙能集团已先后建成钱电、萧电、长电、温电、兰电、北电等全脱硫的“绿色电厂”,投产脱硫机组容量共868.1万千瓦。2007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16万吨,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4万吨的减排任务。
在更加广泛领域,浙能集团通过技术引进、开发和创新,进行供热改造、消声降噪、海水淡化、优化燃烧、综合利用粉煤灰、启动“以大代小”项目,加大烟尘、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治理力度和投入等多种举措,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资源综合利用。同时,浙能集团脱硝计划也已经启动。此外,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投资、开发核电、气电、风电等项目,尽管投资回报困难,但浙能集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出更大贡献。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和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浙能集团在创业中谋发展,在挑战中抓机遇,以实际行动履行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使命。浙能集团持续快速高效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发展模式?
“国际上许多成功并长寿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视战略管理。制定并实施科学和超前的发展战略,并围绕战略实施业务重组和资源配置,是企业做大做强并持续发展的秘诀。”浙能集团领导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短短7年,浙能集团走过了“创建完善、改革转型、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深入实施‘大能源战略’,加快实现企业战略转型、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这是浙能集团在2008年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新的奋斗目标。
浙能集团“大能源战略”即“大能源格局下以电为主,多业发展”战略,其基本内涵是——在发展取向上,高度重视一次能源的资源开发与保障,实现能源产业链的两头延伸;在发展内涵上,加大技术改造与创新力度,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换代与绿色能源建设;在发展空间上,实施迈出省界、走出国门战略,拓展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
为此,浙能集团着力推进“三个转换”。
从能源加工型企业向能源综合型企业转换,就是在继续做好能源加工的同时,高度重视煤、气、油等一次能源的资源开发与保障;在强化一次能源的掌控力度,增强在资源市场话语权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其主要举措就是坚持以发展为主线,重点围绕电力主业、能源产业和能源服务业这“三大产业”,把握关键项目,优化产业结构。
从实业型企业向产融结合型企业转换,就是积极通过金融市场,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大力实施上市扩张战略,推进产业整合和资产重组,提升企业价值,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主要举措是推进体制、机制和经营的“三大创新”。
从传统型企业向现代型企业转换,就是着重推进思维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与行为创新,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与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好日渐成熟的市场,尽快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全方位、各层面接轨。其主要举措就是推进规范化、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
今年6月,浙能集团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未来五年总的奋斗目标是:着力建设综合型的现代能源企业,显著提升企业持续赢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走在省内国企和全国同类型企业的前列。
面对新的形势,浙能集团的发展战略已经绘就,新一轮的创业创新之路等待着“浙能人”去实践。当此之际,浙能集团惟有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创新之路,坚定不移地实施企业的战略转型,才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把握机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才能不断增强国有资产的抗御风险能力和赢利能力,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才能进一步发挥好浙能集团在我省能源产业的基础性作用,确保我省能源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翻过历史的辉煌一页,浙能集团保障浙江能源安全的担子更加神圣而繁重,我们期待着浙能更加璀璨夺目的明天。
——体现于紧急关头的挺身而出
责任
——落实于绿色能源的宏伟实践
责任
——发展于战略转型的时代抉择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