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纪念特刊16
3  4  
PDF 版
· 30年,精心锻造文化软实力
· 【大事记】
· 30风华,成就艺术之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30年,精心锻造文化软实力
■本报记者 张冬素
  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底蕴和不断锻造、日益强劲的文化软实力,增强着浙江儿女的凝聚力与创造力,正成为浙江发展的一种新优势,强力助推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曾经,杭州市民通宵排队只为办一张借书证;曾经,许多农民翻山越岭只为看一场电影。如今,浙江百姓可以在浙江图书馆、浙江博物馆尽情享受免费的文化盛宴。送下乡的演出、每村每月一场的免费电影,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受到文化的滋润。

  改革开放30年,浙江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而且在文化建设上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30年来,浙江文化建设的音符始终跃动清新,5000万浙江人民文化生活的乐章越来越优美动听。30年来,浙江锻造文化软实力的旋律日益激昂澎湃。深深熔铸在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文化力量,是浙江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的强大支撑。

  改革开放后,恢复建立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在全国最早启动文化站建设;大胆出版世界名著《飘》,在全国掀起一场地方出版社发展方向的大讨论;投资建设全国第一家多厅多功能影院——庆春电影大世界,为全国各地建设新型影院提供成功示范……得改革风气之先的浙江人,像发展经济一样,用改革的思路发展文化,一个个文化创新举措总是引得同行注目,全国学习。

  快速发展的浙江经济,催生百姓对文化的更高需求。世纪之交,浙江锻造文化软实力的步伐骤然加快。

  改革开放30年,浙江成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的领跑者,频频成为全国文化领域改革的试验田。无论是哪项改革,不管是哪次试点,浙江都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为全国文化建设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经验。

  2003年,浙江被列为全国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之一。在国内外鲜有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浙江鼓励多种形式的探索和试验,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相互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博库书城”闪亮登场,“横店影视城”横空出世。2007年,浙江文化产业总产出2123.44亿元,增加值595.93亿元,走在全国前列。

  一个个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创新思路,激发出无限的文化发展生机;一项项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举措,推动着浙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一笔笔投向文化建设的政府资金,构建出惠及城乡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0年来,浙江的文化亮点已经从最初的舞台艺术,延伸为涵盖舞台演艺、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文化科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大空间,文化容量扩大,文化表现的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

  30年来,浙江文化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包括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娱乐市场、文物艺术品市场、出版物市场、网络文化市场等在内的综合型市场体系;呈现出国家、集体、个人、中外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建设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如今的浙江农村,不仅享受着钱江浪花艺术团等形式的“送文化”,而且有百姓自己“种文化”,浙江大地上以不同形式展现着的老百姓欢快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场景,正是浙江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最打动人的画面,润泽着5000万浙江人的生活。

  30年来,浙江文化不断发展,持续繁荣,文化建设成为浙江“四位一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在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底蕴和不断锻造、日益强劲的文化软实力,增强着浙江儿女的凝聚力与创造力,正成为浙江发展的一种新优势,强力助推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纪念特刊16 00016 30年,精心锻造文化软实力 ■本报记者 张冬素 2008-12-18 浙江日报000162008-12-1800007;浙江日报000162008-12-18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