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纪念特刊16
3  4  
PDF 版
· 30年,精心锻造文化软实力
· 【大事记】
· 30风华,成就艺术之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12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30风华,成就艺术之路
■本报通讯员 姚迪
  ■本报通讯员 姚迪

  

  2008年12月9日,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在港举行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会后举办“越剧曲艺文艺晚会”。茅威涛又一次站在香港的舞台上,一折新版《梁祝回十八》清新秀丽的词曲、细腻传神的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

  茅威涛已经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到香港演出了。但1983年11月第一次在新光戏院演出的火爆场景,至今她还记忆犹新。那是她艺术生涯的一个新起点,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诞生的缘起。

  改革开放后,全省各项文化建设、文艺活动得以复苏、发展。1982年我省举行全省戏曲小百花会演,从200名获奖演员中选出40名新秀进入浙江省艺术学校进行专业训练。1983年,省文化厅从学员中选拔28名演员,以“小百花团”之名赴港,演出盛况一时无双。

  1984年,省政府批准成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茅威涛正是剧团原生代演员之一。1979年,高中毕业的她考入恢复不久的桐乡县越剧团,成为一名专业越剧演员,师从尹派。学艺之初,茅威涛便不满足于亦步亦趋模拟前辈的声腔与表演。她锐意创新,自觉从兄弟剧种、戏剧艺术门类中汲取养分,形成了标示性的演剧风格和艺术特点。

  从艺近30年来,无论“踢褶子”的“风魔”张珙,沉郁顿挫浪迹天涯的陆游,不离不弃守书楼的范容,还是先锋实验的荆卿,舍尽青丝酸腐潦倒的孔乙己,直至温文尔雅的尹派梁山伯,茅威涛在不懈的舞台探索中,不仅收获了众多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和观众的热情拥戴,也赢得了业内专家的认可与赞誉。1985年,茅威涛凭借《汉宫怨》摘得第一朵“梅花”;1994年《西厢记》中的张珙为她“梅开二度”。2007年,艺术与市场双丰收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茅威涛三次折梅,终于成就中国越剧“梅花大奖”第一人。

  数年来,“小百花”创作的《西厢记》、《陆游与唐琬》、《红丝错》、《藏书之家》、《春琴传》、新版《梁祝》等剧目先后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国戏曲学会奖、首届中国戏剧奖等国内多个重大奖项,真正实现了越剧中心回归浙江的历史性跨越。

  1999年,茅威涛出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突破“出将入相”的小舞台,开始在剧种发展与剧团经营的大舞台上不断进取:探寻适应时代文化需求的艺术样式,致力都市戏曲艺术市场的建设与拓展,规划剧团产业化发展的道路……2008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版《梁祝》两次登陆国家大剧院,场场演出票房爆满。10月,第31届世界戏剧节上,新版《梁祝》 再次在南京绽放华彩。百年越剧在21世纪的舞台上,重燃青春之火。

  30风华,成就了茅威涛的艺术之路。而“小百花”与茅威涛,也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文化事业复苏、发展、繁荣的一个缩影,是浙江文化30年的改革浓墨重彩的一抹亮色。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纪念特刊16 00016 30风华,成就艺术之路 ■本报通讯员 姚迪 2008-12-18 浙江日报000162008-12-1800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