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兴,则经济兴。30年,浙江制造群星闪烁,块状经济星罗棋布,一个个特色产业集群已成为中国制造业最耀眼的星群。从针头线脑,到汽车、船舶,到为“神七”配套,“浙江制造”经历了叹为观止的一个个华丽转身。
站在历史的年轮上,回溯浙江制造30年来的运行轨迹,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制造业兴,则经济兴。
当欧美人以亲身体验的方式,验证了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一团糟后,谁还能抗拒蕴含浙江制造在内的中国制造的魅力?
30年,浙江制造轻舞飞扬。嵊州领带、诸暨袜子、宁波服装、温州皮鞋、织里童装……有人打趣说,仅是穿着,不论男女,不分老幼,从头到脚,由里及外,都可用纯粹的“浙江制造”把你给包裹起来。
30年,浙江制造意气风发。从小商品到大市场,从小企业到大协作,从小区域到大产业,从小资本到大集聚,“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犹如涓涓之水汇聚成滚滚洪流,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
30年,浙江制造群星闪烁。在10万平方公里的浙江大地上,块状经济星罗棋布,不仅奠定了浙江制造的繁荣之基,也给浙江制造抹上了最靓丽的底色。一个个特色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市场上傲视群雄,已成为中国制造业浩瀚星空中最耀眼的星群。
浙江制造风云激荡。在短缺经济时代,浙江人顺应了国家与民众的需求,生产大量的日用消费品辐射全国。在买方市场形成后,浙江制造为扩大出口创汇、为提升中国制造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总是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浙江制造也概莫能外。
在历经了长时间的“高速之旅”后,浙江制造正面临新的考验。能源、资源、环境刚性制约的叠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让浙江制造从高增长的喜悦中,逐渐体味到了自身低成本、低效益、低附加值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
真正的强者不仅能见危识机,更善于危中捉机,最终化危为机。在市场倒逼机制与政府有形之手的双重作用下,浙江制造吹响了新一轮涅槃的号角。
此去“华山一条路”。 创新是浙江制造“转身”的唯一出路。
我们欣喜地看到——
创新风潮正在浙江这方制造业的热土上加速涌动。既有技术创新,又有制度、管理创新;既有万向、吉利等大企业建立的国家、省级技术中心,也有面向中小企业搭建的行业、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既有政府力推的重点高新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又有筑巢引凤式的大院名所创新载体……
我们欣喜地看到——
先进制造业的蓝图正在浙江这方制造业的热土上徐徐展开。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循环经济“四箭齐发”;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交相绵延;天堂硅谷、轻纺城、轻工城、五金城、临港重化工基地等各有侧重又相互“抱团”……
看今朝,浙江制造在变大。浙江企业不仅在轻工领域“长袖善舞”,在高精尖制造上同样得心应手。5万吨巨轮下海的景观,“神六”、“神七”飞天的豪迈,“鸟巢”、“水立方”建成的骄傲,都离不开浙江制造的身影。
看今朝,浙江制造在变强。加西贝拉等5家浙企牵头起草冰箱压缩机、冷热饮水机等4项国家标准,国标制定者行列终现浙企身影;而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绍兴“中国纺织指数”、余姚“中国塑料价格指数”的应运而生,更是让浙江制造堂而皇之地踏入“全球价格俱乐部”的大门,成为全球日用消费品、轻纺产品、塑料制品价格“风向标”。
看今朝,浙江制造在变精。浙江制造不再只是欧美人眼里“低廉”的代名词。春风摩托车在欧美市场上起售价就是4000美元,价格直逼美日大牌;永发保险箱在美国能卖到上万美元,产品被摆进了白宫。
从浙江制造身上,我们开始看到瑞士、意大利制造的影子。
浙江制造的明天,值得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