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生动再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历程,集中展示浙江改革开放30年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辉煌成就,激励和鼓舞全省人民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进行评选,现将结果予以公布。
1、资源小省实现向经济大省的跨越
1978年,在当时的28个省市区中,浙江经济总量排在第12位,人均GDP仅列第16位,是一个居全国中游的省份。到了2007年,浙江经济总量列广东、山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列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之后,居全国第4位和各省区第一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居全国省区第一位。经过30年的发展,浙江由资源小省跃升成为全国的经济大省,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探索科学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人民生活由基本温饱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城镇居民生活总体上处于基本温饱阶段。在广大农村和众多落后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人民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连续7年和23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位。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1999年全省实现总体小康,2007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7.2%,浙江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县域经济充满活力,“百强县”占全国四分之一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浙江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的做法。我省较早实行并不断完善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各县培植财源的积极性,有力地增强了县级财政的实力。之后,全省进一步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在完善县级管理体制的同时,先后四次扩大了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县域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基础,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3,也让浙江连续8年在全国“百强县”评选中名列前茅。2007年,全省有25个县(市)跻身“百强县”,占四分之一。
4、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坚持“放活、少取、多予”原则,突破重围找出路,顶住压力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浙江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特产税,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对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在全国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龙头的系列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达到68.1%,连续3年在全国各省区排名第一,使广大农民逐步成为改革发展的共享者。
5、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根据市场需求,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率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把发展领域扩大到农业、林果业和养殖业;率先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走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新路子。面对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浙江作出了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重大决策。通过大力培育具有特色优势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等,有效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6、敢为人先锐意进取,民营经济全国领先
浙江尊重群众的创业权利和自主选择,支持千百万群众大胆进行创业实践,率先突破单一所有制形式,全面发动和热情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为个私民营经济配送“政策套餐”,让民营经济充分享受国民待遇。目前,我省70%以上的经济增长、90%以上的新增就业、50%以上的新增财政收入贡献均来自于民营经济。全省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等经济综合实力指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7、千军万马闯市场,市场大省通达天下
改革开放30 年来,浙江专业市场创造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商机,为个私企业提供了共享式销售平台和场所,由此产生了交易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形成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商品营销网络,成为推动我省农村工业化和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浙江率先冲破计划经济藩篱、走向市场经济的突破口。到2007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家,市场成交总额9325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574个。
8、走出国门跨出省,浙商大军遍全球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浙江人出外务工经商。省委、省政府提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战略后,一大批浙江企业带着资本、品牌和先进的经营理念“走出去”。与此同时,浙江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实施,接轨上海、推进长三角合作与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浙江在全国各地(不含港澳台)务工经商人员达440余万,在外企业约11万家,个体工商户约75万户。全国28个省市区建立了浙江企业联合会和浙江商会,在国外的浙商有100万。
9、 “新浙江人”成为建设生力军
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汇聚浙江各地,务工经商,居家生活,人数高达近1400万,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这个新人口群体当作“新浙江人”,充分尊重,平等对待,妥善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切实维护他们的各项合法权益。全省的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专项扩面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广大农民工在浙江共建共享,安居乐业,成为城市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10、攻坚克难闯关,国有企业焕发生机
浙江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率先在全国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率先进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鼓励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本逐步向基础性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龙头企业集中。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30年间增加了46倍,利税总额增加了27倍,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居全国第3位,资产总额居全国第5位,控制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11、块状经济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亮点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块状经济产业群。“块状经济”成为目前浙江最有活力、最富有带动力和辐射力的特色产业优势。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2个形成了块状经济。在区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与跨市县的大产业区正在崛起。全省县(市、区)中,年产值超亿元的各类特色产业区块共有601个。目前,“块状经济”出现了特色工业园区的新形式,全省几百个特色工业园区吸引了成千上万家企业,成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12、“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对外开放走在前列
浙江抓住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战略性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实施外贸出口多元化战略,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转变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外贸大省。浙江利用外资方式和形式多样化,全省累计引进外资559.8亿美元,有80家全球500强企业落户浙江。走出浙江,建立营销网络、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利用国际资金、市场、人才、资源等,进一步壮大企业,是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全省境外投资的境内主体数量和境外机构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13、小城镇星罗棋布,大城市跨越发展
浙江开辟了一条“农民城镇农民建”的路子,率先推进农村小城镇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农村集镇建设,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和功能的小城镇。浙江率先在全国取消进城控制指标和“农转非”计划指标,率先对进城落户人员的待遇享受作了政策规定,率先建立了全省相对统一的户籍改革政策体系,并全面取消县(市)及以下地区的户口迁移限制,全省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4%提高到2007年的57.2%,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14、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行在浙江便利通畅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逐步加大现代交通的投资规模,已基本形成以铁路、公路、水路、民用航空组成的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779公里增至2007年的130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18621公里增至99812公里,全省4小时公路交通圈目标已基本完成。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07年末达到2651公里。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到2007年增长70.6倍。民用航空有杭州、宁波、温州等7个机场,通航城市188个。
15、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突破,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浙江以1978年恢复全省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为契机,大力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办学。2002年,省党代会提出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在浙江大地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良好局面。2004年成为全国首个基本普及15年教育的省份;整合高等教育资源,率先创办一批民办高校,建设六大高教园区,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目前,我省基础教育阶段各项重要指标已达到或超过“教育强省”的要求,稳居全国领先水平。2004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全省已培训农村劳动力655万人。
16、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推力
从较早提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到提出建设科技强省,浙江始终将发展科技作为振兴经济的战略。率先创办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推动企业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结束了浙江没有中科院研究所的历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浙江科技进入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强盛发展时期,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已居全国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
17、医疗保障覆盖城乡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了2.3倍,卫生人员增加了2.8倍,病床增加了2.5倍。我省从推进公费医疗改革入手,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城镇非职工居民医疗保障,从制度层面上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的全覆盖。全省还建立了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18、“文化之邦”焕发青春,“文化大省”增添活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增长近440倍。1994年开展“全省文化先进县”、“浙江东海明珠工程”创建活动,1999年省委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标志着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全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社区)的创建活动,推出了浙江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领域精品迭出,总体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9、 “浙江制造”正向“浙江创造”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企业争创驰名商标、以品牌引领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品牌数量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全省累计注册商标约29万件,境外商标注册累计达1.6万件,是全国境外商标注册最多的省份之一。到2007年,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20件,列全国第一;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89个,列全国第二;国家免检产品534个。目前,我省中国名牌产品已形成了以强势龙头企业名牌、行业名牌、区域块状名牌集群“三箭齐发”的全新格局。
20、“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首开全国渔业补偿贸易先河,成立全国第一家渔工商联合企业、参加我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等,极大地解放了传统渔业的生产力。从1978年镇海建成第一个万吨级深水泊位以来,目前沿海港口总数已经达到115个;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温州、台州、嘉兴等港口的新港区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基本完成。初步构筑起以宁波、舟山为中心,温台杭嘉为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21、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居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经济发展快、环境容量小的条件下,逐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努力打造“绿色浙江”,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在全省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总量没有同步增加,某些污染物排放量还有所减少,为全国6个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优良的省份之一,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9.4%,居全国各省、自治区前列。
22、建设“平安浙江”,百姓安居乐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大力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实施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04年5月,省委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省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实现了由“小平安”到“大平安”的转变,逐步上升为党委、政府的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内容逐步扩展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2004-2007年,浙江人民幸福感明显提高,全省群众安全感与满意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3、“法治浙江”建设稳步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着眼于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重要决定。我省坚持创新立法制度,健全立法程序,进一步完善政府立法的论证、听证制度,不断扩大公民、企业和其他组织参与政府立法的程度、范围和渠道,与之密切相关的政府立法、行政执法、法制监督等政府法治工作的进程也不断深化。我省基本完成了五个五年的普法教育,法治环境明显改善,一个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正逐步形成。
24、公共财政惠及全省人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实惠。在城镇,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正在不断扩大。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得291万被征地农民被纳入了保障范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分享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25、加大扶贫力度,统筹城乡发展
根据全省地区差异的特点,浙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和建设力度,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和“山海协作”工程,如今已经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乡镇的省区。浙江着力推进城乡互促共进。全省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使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26、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为适应市场化经济改革进程,我省积极探索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一轮审批制度改革是从1999年6月开始,到2000年底结束,我省50个省级部门(含具有审批项目的非政府部门)审批项目减幅为50.6%。第二轮审批制度改革从2002年3月开始到年底完成。之后,我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目前,我省行政审批事项只剩下264项,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之一。
27、社会自治扎实起步,基层民主有序推进
浙江1982年之后逐步开展村民自治。在富阳进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试点之后,全省普遍推行了村民委员会选举。1998年底,全省所有行政村都建立起村务公开制度;到2000年底,所有行政村都建立和实行民主选举制度。从2001年起,浙江开展城市社区建设,宁波海曙区成为全国首个全面推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城区,而后在全省其他地方逐步推广。此外,浙江还通过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以及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等,着力推进企业单位的民主管理进程。
28、抗击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加强
浙江是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1997年始,通过“千里海塘工程”和“千里江堤工程”建设,建成了抵御五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台风和洪涝灾害的沿海标准海塘和钱塘江标准江堤。到2007年底,全省已经建成标准海塘1400多公里,计划到2010年左右,建设70余座标准渔港,基本实现全省95%以上海洋捕捞渔船能够就近安全避风的目标。全省完善公共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应急队伍的组建,广泛开展各种应急实战演练,增强了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力。
29、浙江精神弘扬光大
浙江改革开放30年最可贵的财富是,铸就了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2000年7月,省委把浙江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2005年7月,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省委明确提出:与时俱进地倡导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2007年11月,省委要求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
30、坚持改革创新,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浙江审时度势,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和落实,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达到100%。全省城市社区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创建了楼道党支部和流动党员党支部。2000年初启动推进新社团组织党建工作。在近20年的探索实践中,浙江各试点单位逐步形成了以党代表任期制、党代会年会制、党委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健全了发展党内民主的制度框架,进一步完善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