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0版:温州30年
3  
PDF 版
· 温州创新领导干部民主推荐制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2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既不“简单以票取人” 也不“个人说了算”
温州创新领导干部民主推荐制度
——温州市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实施侧记
  既不“简单以票取人” 也不“个人说了算”

  温州创新领导干部民主推荐制度

  选人用人事关党的事业的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也是组织工作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点。温州市创新领导干部民主推荐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和实施,坚持公开、民主、竞争、择优,在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改革选拔干部初始提名权

  众所周知,一位干部能不能被任用,初始提名环节非常重要。初始提名与此后的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各环节密切相关,也直接关系到选什么人、用什么人。过去,由于对初始提名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这个环节在公众眼中显得相当神秘,进而影响了干部任用的公信度。

  2002年,瑞安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了党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重要干部制度,让全委会全体成员直接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提名工作中来。

  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变不公开提名为公开提名,瑞安较好地解决了干部推荐提名中的这道难题。随后,初始提名制度被温州市广泛运用于县(市、区)党政正职,党委、政府工作部门正职等重要领导职位的任用中。这样一来,在干部任用提名过程中,不管是谁提出参考人选,都得事先考虑这个人选各方面的情况,认真把握人选的群众公认基础,充分考虑人选是否过得了全委会成员差额提名这一关。民意在先、再提名酝酿,成为温州市选拔任用干部的一种共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显著提高。从2004年至今,温州市先后组织实施了112批次820人次的干部民主推荐提名工作,成效明显,反响良好。

  制定《领导干部民主推荐暂行办法》

  温州市委组织部通过建立“定期民主推荐”、“第二轮民主推荐”、“民主推荐综合评价”三项制度,在干部任用中不再“逢提就推”,不仅将推荐关口前移,还较好地防止了“简单以票取人”以及“个人说了算”等现象。

  民主推荐是选拔任用干部的必经程序和重要依据,是搞好干部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2004年上半年开始,温州市委组织部把“领导干部民主推荐工作研究”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反复调研,并探索制订了《领导干部民主推荐暂行办法》,进一步提高民主推荐工作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温州市组织部在制定民主推荐办法中创新了三项制度:一是建立定期民主推荐制度。规定县(市、区)、乡镇(街道)和人数较多的部门单位,应结合年度考核和其他工作,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民主推荐,推荐结果在一年内有效。平时若无特殊需要,一般不再组织民主推荐。二是建立第二轮民主推荐制度。明确规定,在民主推荐中,如遇最高得票率在30%以下,或组织上认为得票情况与平时表现差距较大,可进行第二轮民主推荐。推荐时,组织部门应在定期民主推荐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提出参考人员名单,供推荐时参考。三是建立民主推荐综合评价制度。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书面推荐、单位党委(党组)推荐的情况进行综合,形成民主推荐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评价为好或较好的,即可确定为考察对象;综合评价情况差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民主推荐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较好地解决了民主推荐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扩大了党内民主,较好地发挥了全委会成员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作用,有效防止了“个人说了算”。二是减少民主推荐次数,降低民主推荐的成本,较好地克服“逢提就推”问题。三是民主推荐关口前移,有效缩短职位空缺时间,有效制止了“跑官要官”、拉票等不良现象。四是进一步落实了群众公认原则,大大提高了民主推荐结果的科学性,有效解决了“简单以票取人”的问题。五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民主推荐结果评价更加准确,使《干部任用条例》得到更加有效落实。

  加强人才工作 助推产业优化提升

  近年来,温州市从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把人才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加以开发,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优化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至2007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89.06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19.54万人,年均增长8.6%,人才与产业提升、科技进步实现良性互动。

  科学制定人才规划和政策

  2004年初温州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制定了《2004~2008温州人才发展行动纲要》和《人才工作“十一五”规划》,把人才工作与经济转型升级、产业优化提升一起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近年来,温州市针对经济转型升级、产业优化提升的需要,组织开展了《温州与周边地区人才政策与环境比较调查研究》,开展了人才政策梳理工作,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出台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温州市留学人员创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博士后事业发展的实施办法》等人才政策,初步构建了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

  在浙江省率先开展了人力资本出资试点工作,在高新科技产业探索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的途径。制定出台了《温州市人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统筹各项人才使用资金,人才专项资金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2008年安排3150万元,有力支持了人才各项事业的发展。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近年来,温州市围绕产业发展特点,坚持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打造高素质的企业家人才、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引导企业家秉承“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精神的同时,举办“温州讲坛”、“民营企业对话世界500强”等高峰论坛,培养造就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领军人才。

  温州市一直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评选并重奖突出贡献科技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实施新世纪“551人才”工程,培养了大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组织企业组团参加“浙洽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调查显示,近三年温州市企业引进人才与外流人才之比为2∶1,54.3%的本科以上学历和63.8%的研究生以上学历来自市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继续得到深化,组织开展评选工贸行业、服务行业“名师名家”和首席技师活动。

  为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使用,成立温州市人才研究会和人力资源协会,组建了专家咨询服务团,近三年共开展到企业、农村咨询活动9次,组织了“551”人才扶工扶农活动66人次。

  搭建引才留才用才平台

  近年来,温州市针对传统产业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部署开展“聚才兴企”、“产业聚才”活动,通过整合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企业的力量,加强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等载体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人才市场作用,促进了引才、留才、用才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着眼帮助企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共建立了5家省重点实验室和6个市级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来温州创业。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高新企业技术中心7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2家,博士后工作站发展到13个,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院、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等机构的建设和使用,加强了高校人才智力与产业、企业的对接。

  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共有基础性公众服务人才市场7个,民办人才中介机构70家,加快温州人才网建设,单位自主选人、人才自主择业的机制更趋成熟,“找工作到市场,要人才靠市场”的观念已为全社会所接受。

  进一步营造人才安心工作的环境,由政府投资,建设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的高级人才公寓“聚英家园”,主要用于解决引进产业急需人才的住房问题。

  走村串户谋发展

  帮扶解困进万家

  为了加快农村的发展,2004年3月,温州市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建立驻村指导员制度,在2004年到2007年间,分四批次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29902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克服困难,努力工作,认真履行“六大员”职责,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温州发挥了重要作用。温州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的实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富民强村 铺设致富路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农村指导员工作的第一要务。下派指导员牢牢把握“两个趋势”,抓住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利时机,凭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展效益农业、来料加工等项目,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四批农村工作指导员共帮助落实经济发展项目31313个。

  苍南县观美镇在市、县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的帮助指导下,按照“转移厂房到农村、分解车间到村居、搬迁机器到农户、发挥优势齐发展”的思路,积极承接温州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将海螺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华都鞋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部分加工环节转移到当地,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27家企业,安置13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当地农民人均每月可增收1000至1300元左右。其做法在泰顺、文成、永嘉等欠发达地区得到推广,为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市国税局下派干部潘启明协助筹资300多万元用于永嘉县东皋乡村庄整治,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排忧解难 办好事实事

  各级农村工作指导员经过多方努力,从各地实际出发,帮助村庄整治,搞好示范村建设,作用非常明显。现在,通过整治的农村,房屋整齐美观,屋前绿树成荫,道路宽敞干净,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的人居环境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

  2007年平阳县山门镇屿边村驻村指导员徐斌,立足所驻村实际,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难、行路难”等突出民生问题入手,提出抓好“十个一”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

  据统计,为努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到目前为止,四批农村工作指导员落实水电路基础设施项目25062个,扶持资金8亿多元,捐赠物资价值13116.52万元。

  下派干部还通过与农民朋友零距离接触,掌握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问题难题和矛盾、纠纷,组织力量,协调各方,为群众排忧解难,也切实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据统计,四批农村工作指导员共走访4165126农户,召开座谈会26万余次,撰写调研报告18933篇;调处矛盾纠纷56177起。

  苍南县矾山镇一位“归正人员”,因找不到工作,生活拮据,返乡后情绪激动,很可能再次走上犯罪道路。2006年市派苍南县指导员徐晓武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与该劳改释放人员深入谈心,了解其心理与生活情况,并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为其找到了一份门卫工作,解决了其后顾之忧,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抗台救灾 冲在最前面

  温州是个台风灾害频发的地区。在抗击2004年“云娜”,2005年“海棠”、“麦莎”、“泰利”,2006年“桑美”,2007年 “罗莎”等台风的自然灾害过程中,广大农村工作指导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周密部署和领导下,坚守岗位,严阵以待,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冒着狂风暴雨,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英勇奋战在抗台救灾第一线,充分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涌现出了以林红武(温州市委授予 “抗台勇士”称号,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为代表的一批抗台救灾的先进人物,谱写了一曲与人民群众同风雨共患难的赞歌。

  情为民系,利为民谋,能为民用,农村工作指导员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次次赢得了基层群众的心。

  温州组织部门重视自身建设

  严字当头 四项坚持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五年来,温州市委组织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成为“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出色”组织部门的要求,自觉把自身建设放在全党工作大局中去认识、思考、把握,从严治部,强化管理,实现了自身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坚持思想建部,坚定政治方向。一直以来,温州市委组织部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营造勤奋学习、政治坚定的浓厚氛围,推进学习型部门的形成。每年举办一次全市组织部长学习读书会,每次结合形势确定一个主题,为推进组织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健全和落实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每一个月学习一次,每次一个主题,引导部机关干部养成理论学习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坚持作风建部,培养良好部风。以建设“忠诚、公正、务实、创新”的部风为目标,五年来,先后开展了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弘扬优良传统激励教育和严格廉洁自律警示教育”活动、先进性教育活动、“作风建设年”活动以及以“三学三比”为主要内容的“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等。同时,深入开展“开门纳谏找差距”、“精细服务树形象”等活动,建立党建联系点等制度,加强作风建设,教育干部发扬优良的部风,努力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

  坚持能力建部,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强化组工干部基本功的训练,促进组织干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通过工作务虚会、业务研讨会等形式组织学习,提高政策业务水平。实行处长帮带责任制,以“老”带“新”,使年轻干部尽快成熟起来。部机关各处室每年确定一至两个调研课题,深入基层,开展蹲点调研,不断提高组工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组织建部,增强队伍活力。严格把握“入口关”,严格考察程序,坚持试用期制度,通过推行公开选拔、实行竞争上岗、轮岗交流,较好地改善了部机关干部队伍的素质和结构。同时,积极向外输送人才,拓宽干部流向,对经过组织部门长期锻炼、比较成熟的干部适时提拔出去任职,保证了组织部门的生机与活力。

  几年来,温州市委组织部把加强组工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作为落实组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部机关干部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队伍形象都有了新的变化,并锤炼出一批优秀组工干部。2004年,该部徐国信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组工干部”,全国获此殊荣的组工干部仅9人。

  春风化雨润人心

  温州真情关爱基层干部

  基层干部,是联系群众最直接的纽带,他们的生存状态、工作环境、思想情况如何,都直接关系到基层工作的成效,充分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从关爱他们自身做起。温州市按照“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的要求,在浙江省率先推出十项制度性措施,关爱在行动,事事见真情。

  2004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对温州出台的《关于按“三真”的要求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作出重要批示:“关心爱护基层干部是今年组织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温州市出台的《意见》值得总结、借鉴。”中共浙江省委在温州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认真落实“三真”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使这一创新政策在全省得到了推广应用。

  温州市推出的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十项制度性措施,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加强乡镇(街道)干部岗位锻炼,注重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干部,完善从村(居)干部中录用公务员等制度,改善乡镇(街道)干部的待遇,落实基层干部的生活福利保障,建立财政支持机制,营造重视、关怀、爱护基层干部的良好氛围,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从方方面面出发切实关爱基层干部。各县(市、区)也纷纷出台一些从本地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对基层干部的关爱化为具体的行动。

  瓯海区实行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最低报酬制度,村级正职离任干部定期补助制度;对全区因病、因灾或家庭有实际困难的镇(街道)干部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了瓯海关爱基层干部“爱心库”,进行分层分类定期慰问,对困难干部进行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选拔领导干部也优先从乡镇青年后备干部中考虑,区直机关部门主要领导的选拔,也优先考虑基层干部和经过基层锻炼的干部。

  瑞安市积极探索关爱基层干部的工作新机制,明确提出市级领导干部以“三蹲”促“三真”,即蹲到乡镇现场办公,蹲到乡镇干部家里谈心,蹲到群众家中聆听疾苦,切实将关爱传递到基层干部。

  洞头县建立健全了基层干部效益“工资”制、最低报酬保障制、村干部卸任补助制等一整套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全县农村基层干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温州30年 00020 温州创新领导干部民主推荐制度 2008-12-17 浙江日报000202008-12-1700019;浙江日报000202008-12-1700020;浙江日报000202008-12-1700018;浙江日报000202008-12-1700017;浙江日报000202008-12-1700005;浙江日报000202008-12-1700004;浙江日报000202008-12-1700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