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12月2日讯 (实习生 张琼 记者 陈扬渲) 几天前,浙江工业大学宁波籍学生小孙的父亲因病住院,由于血小板急降至危险线,医生开出了病危通知单。在医院血库的成分血存量不足以及亲友血型不配对的情况下,小孙想到了向学校求助。于是,她的老师和同学展开了一场紧急营救。
11月24日,小孙的父亲因大腿等部位大面积毛孔渗血而被送进医院,当时检查只剩下3000血小板,而正常人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为10万至30万,如果无法止血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情况非常危急。
小孙的父亲是O型血,小孙和母亲都是B型,医院血库中成分血存量不够,而且血小板一般需要现场采集。当天,亲朋好友闻讯后纷纷赶来医院验血,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匹配的血型。情急之下,小孙打电话向学校辅导员陈声宏求助。
时间就是生命!陈声宏马上通过短信平台向同学们发出信息。当天傍晚,报名者已达上百人。
26日清晨5时许,陈声宏带着从100多位报名者中筛选产生的两名大学生,赶赴宁波市血液中心。经过体检,大三男生汪钰彬符合献血要求,很快,这些救命的血小板被输入小孙父亲的体内。
在同学的血小板输入后,小孙父亲体内的血小板有了明显回升,数量达到了3万,病情暂时稳定下来。“非常感谢我的同学,因为他们,我爸爸才挺过了这一关。”几天来担惊受怕的小孙感动不已。
笔者电话联系了小孙,她说,父亲的病属于自身造血功能障碍,由于后来血小板数量再次回落,目前还没有脱离危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