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经典浙江——辉煌三十年
3  4  
PDF 版
· 真金白银的财富
· 生活品质的提高
· 30年,创业让财富充分涌流
· 创富背后的密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30年前,义乌人余阿姨结婚时,父母给她的嫁妆是一台蝴蝶牌脚踏缝纫机;30年后,余阿姨和她的丈夫给在省城工作的女儿的嫁妆是一辆皇冠牌轿车。透过嫁妆的“变身”,我们看到了——
生活品质的提高
  对每天都要面对“柴米油盐”的浙江百姓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是财富带给他们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印记。

  义乌人余阿姨用两代人的经历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财富相对论”。三十年前的1978年,余阿姨结婚时,父母给的嫁妆是一台蝴蝶牌脚踏缝纫机,当年在他们那个村子里,这是一份阔绰的礼物;今年,自己在省城杭州工作的女儿出嫁了,余阿姨和丈夫送给女儿的是一辆皇冠牌轿车,“在我们这里,没有人会说我们小气,但也绝对不会有人说我们太阔绰。”

  从缝纫机到小轿车,嫁妆豪华“变身”的背后,是浙江人收入的跃变——1978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过332元,2007年已增加到205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65元增加到8265元,双双位居全国省区第一位。

  收入增长带来的变化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30年来,浙江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三十年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时代在今天的浙江已经一去不返。家住杭州和平小区的吴女士感慨:“小时候衣服大都是买布做的,买布还得有布票,一件衣服穿五年八年很正常,常常是母亲穿了姐姐穿,姐姐穿了再给我穿,破了就补,补了再穿,而且几乎千衣一面,现在,‘撞衫’则成为一种尴尬。”

  今天,浙江的许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粮票为何物。杭州市民林雅萍家里有4个米缸,分别装了东北大米、江苏粳米、山西小米、泰国香米,林雅萍解释,她家的米饭是换着吃的,“这样对身体有益”。浙江已与黑龙江、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国内10个粮食主产省进行粮食产销合作,浙江人可以吃遍天下粮。“民以食为天”,但今天的浙江人对于吃的要求早已不限于“饱”,而是要“健康”和“营养”,浙江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5.6%和59.1%,降至2007年的34.7%和36.4%。

  今天,浙江人在全国住得最宽敞。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实现了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的跨越。数据显示,浙江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改革初期的9平方米增加到了2007年的34.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6平方米增加到了57平方米。

  今天,在浙江城乡,拥有小汽车并不是一件稀奇事,浙江是全国每百户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私家车驶入家庭,曾经是许多浙江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改革开放以前,普通浙江家庭拥有的主要财产“四大件”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录音机为代表的新“四大件”快速普及,到上世纪90年代,空调、摩托车、电话、洗衣机等新一代“大件”进入普通家庭,如今,移动电话、摄像机、电脑、汽车成为普通家庭竞相拥有的物品。

  收入越来越高,浙江人的存款也不断刷新,全省人民币存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7.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161亿元,人均存款余额由21元增加到22057元,30年间增加了1000多倍。

  存款越来越多,仿佛在一夜之间,理财开始走进许多浙江人的生活。有人买黄金,有人投资买房,有人买股票、买基金,有人买债券、买古玩,不一而足。

  浙江人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间发生了巨变。长假,一家人开着私家车外出观光旅行,享受休闲时光;周末,邀三五好友外出品茗聊天,小酌一番;圣诞节,到香港“血拼”买名牌……浙江人会挣钱更会花钱,尽情享受着财富带来的品质生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经典浙江——辉煌三十年 00003 生活品质的提高 2008-12-2 浙江日报000032008-12-02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