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浙江创造的奇迹给了人们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也给了他们一个巨大的问号,每一个初来浙江的外来者,总会生出这样的疑问:浙江、浙江人何以在30年间累积起了如此巨大的财富?
人们在回望历史中找到了答案。
1980年12月11日,一个叫章华妹的19岁小姑娘,从温州鼓楼工商所领到了一份特殊的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张用毛笔填写的并附有相片的营业执照,竟然成了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章华妹也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
2004年6月,浙江民营企业“新和成”成为中小企业板开张后的第一股,中国民营企业开始找到了一条融资的新渠道。
一个人可以见证一个时代,浙江30年激情澎湃的改革发展历程告诉人们:浙江没有什么资源,浙江最大的资源就是人,正是凭借浙江人与生俱来的创富激情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财富的源泉才在浙江大地尽情涌流。
浙江人的创业激情犹如地下的熔岩,不断寻觅喷涌的通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浙江人的致富激情迅速变为创业求富的生动实践。
为了摆脱贫困,浙江人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温州农民致富是从补鞋修伞弹棉花开始的;义乌农民的富裕是靠经营针线、纽扣等小商品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绍兴农民的财富是从“三缸”——酒缸、酱缸、染缸中流出来的……
胼手胝足间,一大批默默无闻的浙江修鞋匠、泥瓦匠、理发匠、供销员、采购员从乡野走出,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代开路先锋。
然而,创富神话并非只凭激情就能演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获得了先发性体制优势,民间的创富冲动与先发的体制优势有机“嫁接”,开启了浙江创富的大门。
历史将会铭记——在上世纪80年代,浙北农村形成“浙北模式”;浙南地区则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许多地方的党委、政府提出“不论成分重发展,不限比例看效益”,“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四个轮子(乡办、村办、联办、户办)一起转”,支持群众的创业实践。
历史将会铭记——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总结台州、温州等地股份合作制经验的基础上,浙江率先在全国推进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一大批乡镇集体企业转变为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的市场主体,浙北浙南两种模式殊途同归。
历史将会铭记——跨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又积极实施民营经济新飞跃战略,出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32条政策和推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20条举措,破除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民营经济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全省70%以上的经济总量、90%以上的新增就业、50%以上的新增财政收入贡献均来自于民营经济,在全国500家最大的民营企业中,浙江超过200席。
在民营经济的推动下,30年来,浙江走出了一条从“体制外成长”到“体制内攻坚”,以增量改革推动存量调整的改革发展之路。浙江国有经济发展壮大的轨迹同样让人“拍案叫绝”,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30年间增加了46倍,利税总额增加了27倍,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居全国第3位,资产总额居全国第5位。
改革发展的航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艰难曲折,难免还会有惊涛骇浪。然而,每逢紧要关头,浙江各级党委政府总会挺身而出,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义乌等地提出“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的开明政策,照亮了百姓自主经商和自主创业的通道,从此滚滚商潮一浪高过一浪。
从1999年开始,我省先后启动多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从3452项削减为264项。为方便群众办事,自上虞建立全国首家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后,全省所有市县(市、区)都已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成为服务型政府、效率型政府的重要“窗口”。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30年改革发展,30年风雨兼程,浙江形成了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30年来,浙江率先改革、率先探索、率先发展,赢得了明显的先发优势。这是浙江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动力源,也是浙江同时收获的丰厚精神财富。
30年改革开放,30年全民创业,30年共同富裕,浙江人民创造了财富奇迹,演绎了英雄故事。今天,5000万浙江儿女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全民创业推动全面创新,向着全面小康社会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