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0版:温州30年
3  
PDF 版
· 人水和谐会有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2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温州全民整治“母亲河”纪实
人水和谐会有时
  城市建设·温瑞塘河整治篇

  对一座城市来说,水是源泉,是灵魂,是命脉。她默默流淌却又无微不至,孕育生命、滋养四方。

  千百年来,温瑞塘河就像一条大地血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温州人,孕育了璀璨的瓯越文化,也构筑了“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的温州山水城市风貌的重要特征,几代温州人亲切地唤其为“母亲河”。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温瑞塘河受到严重污染,“楼台俯舟楫,水巷小桥多”的水乡情韵逐渐远离城市人的视线,小孩水中追逐鱼虾、村妇临河淘米洗菜的塘河生活也渐成了老一辈塘河人的记忆;水体污染、河床淤积、填占河道更是让母亲河伤痕累累、满目疮痍。这不仅直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城市文明形象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同时也制约了温州经济的长远发展。温瑞塘河整治,成为沿河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的民生问题。

  人水和谐会有时

  ——温州全民整治“母亲河”纪实

  深化整治 势在必行

  2000年,温州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投资最多的河道整治工程,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治理温瑞塘河的决议》,各地专门成立了市温瑞塘河整治工程指挥部,开展了“塘河清淤百日大会战”等系列整治措施。

  八年整治,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塘河河床深了宽了,行洪、蓄水能力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强了;一批截污治污的基础设施建成;一些工业企业污染等重点污染源,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理;这些,都为现在的治河创造了新的条件,提供了新的基础,更是积累了宝贵的治河经验,但治理成果距离老百姓的期望仍有很大的差距。

  尽管现在塘河整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情况依然复杂、任务依然艰巨,但相比八年前,现在治理塘河的时机更成熟、基础更扎实、条件更充分。中央大力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建设,强调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去年,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温瑞塘河整治,又将塘河整治列入全省新一轮“811”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温州市政府相关部门还为新一轮的塘河整治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前期准备工作,听取了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意见,完善了规划、细化了方案、理顺了体制,研究了一系列科学治河的方法。启动新一轮塘河综合整治的条件已经俱备。

  今年2月21日,温州市委、市政府的新春第一次大会即是召开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千人动员大会,全面打响新一轮温瑞塘河综合整治战役,把整治温瑞塘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突出的民生工程来实施。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温瑞塘河综合整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依法治河、科学治河、全民治河”的原则要求,坚持标本兼治,建管并重,综合治理,实现一年止污治乱、两年截污纳管、三年除黑消臭、四年修复巩固的阶段目标。

  标本兼治 建管并重

  国内外治河经验显示:河道治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庞大工程。温瑞塘河庞大的河网体系总长度达到了1178公里,主干达33公里。众多支流使塘河流域成网状式,大量的污染物随支流排入塘河,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唯知难,才行易。这是一场重塑母亲河的整治攻坚战、持久战、决胜战。

  在新一轮塘河整治中,温州市委、市政府按照“属地为主,条上配合,条块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温瑞塘河整治机构和主体责任体系,市本级建立了市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作委员会,明确了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州生态园和瑞安市组成的温瑞塘河综合整治“5+1”责任主体体系,为整治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温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室还先后制订出台实行温瑞塘河“河前三包”和专项整治挂钩联系责任制、开展“市容环境大整治”、开展塘河垃圾清理和清障拆违大行动相关文件14个,为整治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市政府督查室、市文明办和市温瑞塘河整治办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督查活动,督促各地各部门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整治任务。

  这还是一场科学治河、依法治河、全民治河的保卫战。

  塘河问题“现象在河里,根源在岸上”。分析结果一语中的,在新一轮塘河整治中,温州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办法进行治河,标本兼治、建管并重。

  标本兼治,就是要重点整治当前已经存在的污染问题,同时从源头上防止和控制新的污染。

  “治本”的实质是截污、控源。要在全面排查、摸清污染源和排放情况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工业污染源整治,抓好城乡生活污染整治,抓好建筑泥浆污染整治,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治标”的重点是打好垃圾清理、清淤、清障和拆违等几场硬战,全面清理垃圾,实现彻底清淤,加大清障力度,加强联合拆违。

  建管并重,就是要加强环境污染监管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和治污能力有质的提高。

  “建”的重点是加强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到2011年,市区要基本建成覆盖主要居住区、工业区的污水收集系统,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管”就是要坚持多管齐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这次治河,可谓是“十八般武器”齐上阵。国内外现代治河中高端的一些技术,都派上了用场:首次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技术,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以科技促管理;要严格执行水利、环保、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以法治促管理;要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公开促管理。

  全员发动 狠抓基础

  “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南宋学者叶适笔下的“母亲河”旧貌,让人心动,更令人向往。何时能恢复“母亲河”靓丽容颜?光靠政府和职能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形成人人关注、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真正把塘河治好、管好。

  全民参与不是一句空话。新一轮塘河整治,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自觉参与。市人大、市政协先后组织代表、委员多次开展视察调研。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作出《关于全面推进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的决议》,市政协向全体委员发出积极参与塘河整治的倡议。

  全民参与、亲力亲为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100多个市直机关部门已与市区39条河道建成挂钩联系责任关系,承担所在河道的清脏、截污、治乱以及监督、检查、管理之责。鹿城在沿河社区成立庞大的志愿者队伍,瓯海把保护河道写入村规民约,龙湾组建形形色色的护河队,全市5万多网民参加“为温瑞塘河整治献一计”活动……为了共同的母亲河,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已经积极行动,以各种方式参与整治活动。

  各级各部门更是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合力攻坚。3月,全市全面打响了塘河清脏治乱的第一仗。目前,清脏保洁行动已取得成效,塘河两岸垃圾成堆现象基本消除,河面漂浮物明显减少,各地已经迅速转入“治乱”即拆除涉河违法建筑的环节。据统计,截至10月底,各地共完成垃圾清理 80多万吨,拆除各类违章建筑70多万平方米,河岸绿化总面积7万平方米。

  岸上清脏治乱热火朝天,河面截污除臭也在轰轰烈烈开展。在今年计划实施的156个截污治理工程项目中,目前,已实施工作99个,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项目54个,累计已完成投资5.2亿元。主要建设项目有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工程、垃圾收集与处理系统工程、黑臭河道治理工程、河道疏浚工程以及清脏治乱等。

  更可喜的是,由瞿韶军等31名省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要求对温州温瑞塘河水系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进行立法的议案》,已于日前被省人大常委会列入立法项目库,这将为塘河整治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落日泛舟循橘浦,轻霞入路是桃源”。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按照“依法治河、科学治河、全民治河”的要求,标本兼治、建管并重,全民动手参与塘河整治,切实承担起治理塘河、保护塘河、建设塘河的历史责任,我们就一定能早日重塑江南水乡风韵,让清波荡漾于母亲河,把塘河建设成为生态之河、人文之河、宜居之河,使之真正成为温州独特而响亮的城市品牌。

  温瑞塘河不仅要重现“母亲河”的清澈,还要建设一批水上景观,实现塘河“水清、岸绿、景美”的水乡风情,成为温州山水城市的美丽窗口。

  水上公园休闲处

  滨河景观是温州山水城市的“窗口”形象,各地将继续高度重视,抓好会昌河水上公园等工程建设,尽快实现水上公园鹿城段和瓯海段的景观连接,形成真正的沿河景观带。抓紧启动主塘河十大河岸景观公园建设。同时,进行塘河两岸绿化隔离草带建设,拦截地表径流污染物进入塘河水体。

  瓯海、鹿城会昌河水上公园,市区白鹿洲公园,吕浦河二期绿化,瑞安市塘下镇塘西、邵宅段塘河两岸绿化和龙湾区瑶溪、状元等河段的景观工程,都将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百里文化长廊

  温瑞塘河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追忆空间。名人雕像、文化公园、水上台阁……最近,塘河的两岸出现了许多融会塘河历史文化的景点,使市民在享受塘河自然风光和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可以了解、体验温州的历史文化。

  有关部门将根据研究成果,结合温瑞塘河水环境整治及两岸的绿地、公园景点建设和旧城、旧村、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工程建设,打造雕塑群、浮雕壁、模型、亭台楼榭等,修缮保护塘河历史文化遗迹,构筑“百里文化长廊”,充分体现塘河文化。

  塘河八景

  塘河建设将逐步开展“南塘人家”、“梧田夜游”、“三垟映月”、“白象塔影”、“浮岛帆游”、“渔潭暮耕”、“河口新颜”、“穗丰怀古”等八大景观建设。

  倚着船栏,市民可以沿河观看美景,河岸上诸多榕树、民居、石桥、祠堂、庙宇等,重温塘河八景带来的历史韵味。

  随着塘河综合整治方案的稳步推进,老一辈人记忆中的八十里荷塘,“竹下晴垂钓,松间雨试茶”的塘河梦不再遥远,听,“咿呀咿呀”的摇桨声已经近了,近了。

  清丽塘河三大看点

  塘河治理八大措施

  按照岸上截污纳管、岸边护岸护绿、河上拆违疏浚、综合建设管理的目标要求,在整治过程中,要采取以下八项措施:

  加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通过污水收集主干管和纳污管网、输送泵站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入河污水实行截流收集、纳管输送、集中处理后,做到达标排放。

  加强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通过周边乡镇(街道)垃圾果壳箱、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站场等设施的建设以及清运车辆和环卫工人的配备,对市区河道周边的固废垃圾进行收集清运,控制固废垃圾入河。

  加强重点污染源整治。对工业企业污染源整治要做好污水收集处理和达标排放,推广清洁生产;对餐饮行业污染以污水收集处理为主;城市面源污染整治重点是做好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和控制初期雨水入河;农业面源污染重点是对畜禽养殖的污染进行整治。

  加强塘河水体生态修复。因河制宜地应用微生物技术、复合酶技术、生态浮床技术、生态复合填料技术、植物定植技术、水生动物治污技术、曝气充氧技术等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吸收、分解等处理,使水体得到净化。

  加强沿河景观建设。通过主塘河八大景点的逐步建设和河道护岸驳坎工程、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建设,以点连线带面,达到稳定河岸、绿化美化沿河环境的目的。

  加强河道清淤与保洁。根据河道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疏挖施工;加强河段的日常清洁工作,保证河道水面经常性清洁;通过瓯江翻水站和珊溪水利工程向塘河补水,稀释塘河受污染水体,保持稳定的水位。

  加强城市塘河管理执法。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入河排污口管理,加强对建设项目排水管网设置和截污纳管工作的验收,建立市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管理新体制,加强河道治污设施的管理,强化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塘河污染整治的信息化管理,重视管理的公众参与。

  加强整治资金投入。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为综合整治提供财力支持。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温州30年 00020 人水和谐会有时 2008-12-2 浙江日报000202008-12-0200027;浙江日报000202008-12-0200034;浙江日报000202008-12-0200031;浙江日报000202008-12-0200012;浙江日报000202008-12-0200013;浙江日报000202008-12-0200014;浙江日报000202008-12-0200015;浙江日报000202008-12-0200028;浙江日报000202008-12-0200029;浙江日报000202008-12-0200030;浙江日报000202008-12-02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