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温州30年
3  4  
PDF 版
· 绿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2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绿心
  城市建设·生态园篇

  温州生态园建设生态文明,在生态保护建设进程中,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维护民生,以公益为目标,以造福百姓为宗旨,精心规划,用心打造,精雕细琢,把生态园建成精品工程。

  绿心

  跳动的城市“     ”

  温州生态园是目前我国沿海最大的城市“绿心”。

  温州生态园位于温州市未来大都市的核心,由大罗山和三垟湿地组成,总面积约为130平方公里。其中,大罗山117平方公里,介于瓯江和飞云江之间,是温州市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三垟湿地与大罗山相连,面积为13平方公里,内部水网密布,由161座岛屿组成,自然风光十分秀丽,属于古老的冲积平原。

  生态园是大自然赐予温州人民的宝贵财富。目前,生态园内有仙岩和瑶溪两个省级名胜风景区,茶山和天柱两个市级名胜风景区,大罗山被古代道家称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大罗山──三垟湿地是杨梅乡、柑橘洲、棱角园、桂花山。生态园内山水相嵌、奇岩异洞、瀑布深潭、名寺古刹,集山、水、洲、濒海于一体。生态园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高品位的风景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质的生态农业,具有旅游资源的综合性优势和发展生态产业的物质基础。

  建设温州生态园,对加强温州大都市生态安全,提高温州城市的品位,形成绿色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环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温州生态园管委会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生态园区域内的河、湖、泉、池、溪、涧、潭、水库等水体,野生动物、森林植被、竹木花草、岩石土壤、山川溶洞、地形地貌等自然景物,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等人文景观,同时还将严格保护当地的乡土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垟湿地:风雅水乡

  作为温州生态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垟湿地犹如一张硕大的网,撒在方圆13平方公里的地域,将三垟分割成161个大小不一、各具情态的“水墩墩”。这里水、陆各半,河道纵横贯通,条条相连。

  池底、应潭等村,地处三垟南片,这里的“水墩墩”依然保存着天然的形态。马屿垟的桂花墩尤为出名,在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地方上,生长着野生的金桂,每逢丹桂飘香的季节,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到了阳春三月,三垟湿地沿河处处是葱郁翠木,布谷鸟啼,飞燕穿梭,时不时在水面上点出一个水晕。水美的地方,鱼就特别肥。三垟的黄菱、瓯柑非常有名。居民生活与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屋前河边浣衣,屋后埠头泊船。

  按照生态园规划要求,所有的建筑都要按照亲水临河的江南水乡风格改建,并以“水”和“村”为脉络将村里的各岛相连,打造“橘岛水乡”的品牌形象,到那时除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外还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服务和生态休闲农业,酒吧、茶馆、休闲吧等都将给水乡的居民带来可观的收益。

  据温州生态园管委会有关人员介绍:通过水体保护,三垟湿地将创造优美的水乡环境,并进行产业提升,围绕风雅水乡的湿地特色,逐步形成湿地水街、湿地人家、水上桃源、三垟水居等生态人居型旅游服务村;通过亲水岸线处理,降低一些岛屿标高,扩大水面,种植湿地水生植物,营造湿地湖泊景观,生态村庄、渔业观光、岛屿独木舟、水上社戏观演等将成为三垟湿地的标志性核心景观区。还将营造森林湿地、草丛湿地、湿地果林、湿地湖泊、鸟类观测站、湿地教育中心等生态湿地景观,并预留可持续发展用地。在湿地周边与城市过渡区设置生态缓冲隔离林带,协调城市与湿地景观,让更多的市民“居于都市,而享自然之美;居于乡间,而有都市之利”。

  郁郁葱葱大罗山

  大罗山,古名泉山。

  对于一个具有发现与理解自然山水的人来说,大罗山的每一片风景,就是一幅天然的画卷。而且这一幅幅的画卷里面,深刻地涵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诗因得山水灵性而造作,山水凭藉诗作传播而增辉。” 大罗山是一座诗山。这一片具有神奇山水魅力的秀媚风光,吸引了历代文化名流的向往与憧憬,使过往的诗人莫不俯仰留连,吟咏不辍,以诧其胜。历代诗人游览过大罗山,留下了大量赞美大罗山的千古诗文。

  大罗山风景奇丽,峰峦奇立,各相竞秀。在春天的晨雾里,当你走进仙岩,看到朦胧意态中的九狮一象,在缓慢流动中,忽隐忽现的惟妙惟肖景象,就会感到大自然的神功奇妙,在你的眼前居然会将整座山峰变成为流动的云彩。晨岚紫光中的升仙岩,五彩瑞云笼罩着绿林高树,袅袅烟岚之中,让人心旷神怡。

  大罗山名刹古寺,星罗棋布。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大罗山有一百多座大大小小的庙寺,坐落在清溪飞瀑,古木掩映之中。大罗山树木苍翠,飞瀑清溪,是古代耕读文化的好地方,耕读是温州古代一大文化特色,山水清音,可以使人宁静致远。宋代理学名臣陈傅良创办仙岩书院,招集浙南子弟授学,开创永嘉学派之先河。明代王瓒在双岙勤奋苦读,钻研理学,学有所成,成绩煌然。明代嘉靖年间首辅张璁在瑶溪建罗峰书院授徒讲学,营造了温州浓厚的耕读文化氛围。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温州30年 00016 绿心 2008-12-2 浙江日报000162008-12-0200021;浙江日报000162008-12-0200027;浙江日报000162008-12-0200030;浙江日报000162008-12-0200028;浙江日报000162008-12-0200004;浙江日报000162008-12-0200029;浙江日报000162008-12-02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