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温州30年
3  4  
PDF 版
· 跨越时空的30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2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温州城市建设发展突飞猛进
跨越时空的30年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温州城市化建设从逐步恢复到繁荣的30年,是温州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30年。30年来,温州城市化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竞争力、辐射影响力不断增强,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城市知名度不断提升。从1978年至2007年底,温州市中心城市人口由不足50万增加到180万人;全市城市化水平从16.1%增长到60.30%。

  ——温州城市建设发展突飞猛进

  跨越时空的30年

  先市后城

  小城镇建设为城市化起步

  1978~1991年是以市域城镇数量急剧增长为特征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也是温州中心城市建设的恢复与探索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涌现了“中国农民第一城”龙港镇、“东方第一钮扣市场”桥头镇、“全国最大低压电器城”柳市镇等一批经济强镇。在农村土地承包改革以后,“小城镇大战略”和“小商品大市场”成为温州格局的两大特色。从一定程度上讲,小城镇的发展支撑起了温州城市化的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温州的城市化发展得益于市场化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温州模式”的优势发挥巨大功效。改革开放后,温州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农村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迅速兴起,在旺盛的初始市场化和初始工业化的强劲推动下,农村的劳力、人才、资金等要素纷纷向小城镇转移与集聚,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1978年温州建制镇还只有18个,到1991年建制镇已发展到121个,建制镇人口2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7%,建制镇个数和人口分别是1978年的6.7倍、8倍,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6.1%提高到1991年的29.5%。

  先市后城,是温州建制镇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代表途径,即以专业市场为先导,依靠商贸的发展促进建制镇繁荣。这类建制镇一般依托于一个或几个专业市场和市场群落,有力地推动了建制镇城市化进程。期间,温州500多个各种类型的市场有2/3分布在建制镇,一品一场,一场一市,以市兴镇,形成了一批辐射全国的“小商品专业市场”。市场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经济实力日益雄厚,从而使建制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相对于城镇数量的急剧增长,温州中心城市建设在这一阶段还只处于逐步恢复与探索阶段。1979年开始编制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6年省政府批准了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规划结构,由团状同心圆式发展改为组团式沿江、跨江向下游发展组合型城市。

  这一阶段,中心城市完成了一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模从37万人、11.6万平方公里,发展到70万人、56万平方公里。

  二次创业

  中心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1992~1999年是市域各城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集聚、辐射能力为特点的稳定发展阶段,也是中心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清晰地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以家庭工业为特色,专业市场为龙头的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温州众多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壮大,对城市化发展带来了阶段性的影响,促使人口的进一步集聚和产业不断扩张。温州中心城市建设在这一阶段快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在城市发展战略上,1993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积极开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的“二次创业”。

  这一阶段温州的规划、建设、管理得到了加强,市政府编制了《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引导温州城市沿瓯江南北两岸带状布局,主要向西、向南扩展。这是城市规划第一次把旧城改建与新区建设有机结合,力求以旧城改建为依托,积极带动新区建设。在城市发展策略上,这一时期的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的以旧城为主,逐步转变为新区和旧区同时建设、协同发展的局面。

  新区建设步伐加快。1993年成立了专门的新区建设管理管委会,许多新建项目快速上马,改变了过去过分集中于旧城的块状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东西向沿瓯江发展的带形城市的雏形。据统计,1999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了120多平方公里,而1992年只有27.68平方公里。

  旧城改造力度加大。1992年5月,原来的人民路改建指挥部被改为市旧城改建指挥部,组织了人民路、府前街、胜利路等12条路段的改建,累计筹集社会资金70亿元,共拆除旧房130万平方米,新建房屋面积383万平方米。通过这一阶段改建,温州旧城基本形成以人民路为中心辐射全城的繁华商业区。

  在重大设施建设方面,建成了金温铁路、东海油田温州后方基地、温州市东向水厂扩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珊溪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了疏港公路、车站大道、城南大道、瓯海大道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疏解了城市交通,提高了设施水平,改善了市容市貌,为温州迈向21世纪奠定了重要基础。

  跨越发展

  从沿江城市迈向滨海城市

  2000~2007年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新型城市化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温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一港三城”战略目标和“三个温州”战略任务,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主要抓手,按照“拉框架、提档次、优环境、强功能”的总要求,加快实施“553城市提升计划”,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构建温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0年以来,温州市城市化水平提升显著,由2000年的51.49%提升到60.30%,远高于全国的44.9%,7年提升8.81个百分点,年均递增1.26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完成了温州市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制定了“东拓、西优、南连、北接”的城市发展战略,确立了“双中心多组团”的城市结构,指引温州城市由“沿江城市”向“滨海城市”发展。

  城市框架逐步扩大。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64.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80万,初步改变了原来城市空间过小、人口过密的状况。

  城市功能稳步提升。在新区建设方面,全力推进重点区块建设,促进了中心城市形态和功能的提升。5.2平方公里的市行政文化中心区基本建成,并逐步向30平方公里范围扩展;尤其是面积为11.6平方公里、定位为现代化商贸金融休闲中心的滨江商务区全面启动建设,沿瓯江防洪景观带建设有序推进并渐显形象,龙湾中心区、瓯海中心区、瓯江口区域进入大开发大建设阶段。温州生态园建设稳步推进。温州大剧院等“十大标志性建筑”建设完成。在旧城改建方面,重点实施了解放南路、信河街改建、五马街改造工程和松台九山景区建设,建成一批河道驳岸工程和白鹿洲公园小岛等绿化工程。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事关温州长远发展的“百项千亿工程”全面实施,基础设施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在市域范围,温州半岛工程灵霓海堤建成通车,深水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甬台温、金丽温高速公路温州段相继建成,温福铁路浙江段、甬台温铁路温州段、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永强机场扩建等开工建设,市域除泰顺外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在中心城市,初步构建了“四纵四横”的城市道路框架。市区供水体系初步形成。顺利实施了西向排洪、沿江防洪堤工程。完成了中心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建成东庄、临江、永强垃圾发电厂,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垃圾减容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水平全国领先。

  城市环境不断优化。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加大城市管理力度,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绿化建设方面,建成或扩建、改建了世纪广场等“十大公园”,2007年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3523公顷。环境整治方面,连续三年开展“五个一”建设,完成了三大进城口、“三沿”等专项环境整治;老城区全面实施“百巷万户惠民工程”,朔门街、广场路、古楼街等整修工程基本完成;启动了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程和生态园建设,改善了塘河水质和城市生态环境。居住区建设方面,全市3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达到90余个,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5.1平方米。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温州30年 00013 跨越时空的30年 2008-12-2 浙江日报000132008-12-0200019;浙江日报000132008-12-0200032;浙江日报000132008-12-0200033;浙江日报000132008-12-0200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