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发挥机关党组织作用 优化创业创新软环境
· 为再创科学发展新优势提供法制保障
· 叶文玲长篇小说
“无尽人生”三部曲首发
· 森马向四川灾区捐赠620万元款物
· 我省公布艾滋病最新疫情
· 商家门前舞翩跹
· 茫茫大洋一女杰
· 确保今年全省信贷
增量达到4300亿
· 认清自己最要紧
· 浙江改革开放30年
百件典型事例出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茫茫大洋一女杰
——记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国家海洋二所研究员韩喜球

本报记者 朱馨 通讯员 田伟 孙湫词
  探寻冰冷海底的矿产和生命资源,犹如“海底捞针”一般,如此艰巨的任务却难不倒年纪轻轻的她——我国大洋科考史上首位女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韩喜球。近日,她荣获第5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仅5位获奖者,颁奖仪式今天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在去年我国大洋科考第19航次中,韩喜球作为第二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助理参与发现了西南印度洋中脊上的第一个海底“黑烟囱”(热液硫化物),实现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并在第三航段被提拔为首位女首席科学家后,又“领航”发现了4个海底热液活动区。

  这一发现具有什么价值?她介绍说,热液活动区为寻找“黑烟囱”提供了调查靶区,海底“黑烟囱”由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组成,富含铜、银贵金属元素。正在活动的“黑烟囱” 周围生机盎然,有海葵、螃蟹等生物在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下生存。对它的研究不但能为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线索,而且是人类寻找可利用矿产资源和基因资源的重要探索。

  今后,陆地资源将更加紧张,海洋资源将变得炙手可热。因此,探索海底资源是国际海洋科技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让中国在海底世界的开发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参与科考,因为根据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规定,科研发现就是先决条件。

  发现海底“黑烟囱”只是39岁的韩喜球攀登科技高峰过程中的成绩之一,她的科技人生丰富多彩。从研究多金属结核起步,涉足天然气水合物和全球气候变化,工作5年就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后5年晋升为研究员,三度赴德国基尔大学莱布尼兹海洋科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合作研究。先后负责16项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际、国家专项,已在一些国际刊物和《中国科学》等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50篇,参与编写专著4部,浙江省青年科技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等各种奖项、荣誉称号接踵而至。

  她的头衔显示了自己的科研地位: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责任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兼职教授、国际海底管理局太平洋CC区锰结核地质模型专家组专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评价专家、国际科协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热液的能量传递及其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科学工作组10名核心成员之一……

  这一切成绩的背后,是对科学的执着和全身心的投入。

  韩喜球一直称自己是个“相当固执”的人,对海底世界很是着迷。1993年,她从成都地质学院硕士毕业进入国家海洋二所工作后,就被海底科学研究所深深吸引,沉浸在探索的无穷乐趣中,一干就是整整15年。她说,“人类对海底世界了解还太少太少,还有太多未知领域等待开掘。”但韩喜球认为,搞科研,光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得耐得住寂寞。

  “每天的科研工作非常清苦,坚守是第一位的。” 在潜心实验室研究的同时,她还积极参与科学考察,把实践作为认知的最重要来源。在首次大洋环球科考中,她担任太平洋和印度洋航段首席科学家助理,一头扎进海洋世界潜心学习,这为她在大洋科考第19航次中再次担任首席助理和独自担纲首席并取得新发现奠定了基础。

  “科研没有捷径,必须长期脚踏实地求索、积累和打磨,才能实现一点一滴的突破。”韩喜球如是说。对于自己科研之路上的艰辛,她总喜欢用“平常”和“习惯”几个字来轻轻带过。其实,每年好几个月的海上生活,对于一个有着家庭和孩子的女人来说,并不是那么轻松可以承受的。

  她说:“获得这个奖,是因为我赶上了国家科技发展的好时机,也因为长期以来家人的理解和同事的支持。意味着国家和社会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还有更长的探索之路要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茫茫大洋一女杰 本报记者 朱馨 通讯员 田伟 孙湫词 2008-12-1 48256F32002924A64825750C0046F4F2[A1-朱馨≈A5-田伟≈A5-孙湫词≈B1-蒋卫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