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铁路工人
光荣一辈子
赵红卫以铁路杭州站进站大厅“迎宾第一岗”001号客运员著称,由此获得铁道部火车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个荣誉。尽管退休已经4年,但是以她命名的“赵红卫服务台”,依然是杭州火车站的一大服务品牌,向旅客提供着最佳服务。
然而,这里我们想要告诉您的,不是赵红卫的那些广为人知的先进事迹,而是隐藏在这些先进事迹背后的一脉相承的自豪感,还有那些伴随着“老大哥”、“铁饭碗”词义变迁载沉载浮的岁月。
伴随着回忆,眼前54岁已经退休4年的赵红卫,顷刻间青春焕发,语调激昂,仿佛回到了那个评比“红旗车厢”的年代。
一身制服几代传承
1977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那年我23岁,妈妈退休了,我顶替妈妈的工作,成了一位杭甬线上的列车员。兄妹4人,就是我继承了父母的工作。我一直觉得我的工作是最光荣的,那个时候,交通都靠铁路,“我们铁路是国家经济大动脉!”这是我经常拿来在兄弟姐妹中炫耀的话。还有呢,大家都说我穿上铁路制服特别漂亮,特别上照,把我美得连睡觉都想穿着它。
我总认为子女教育,父母亲是最好的榜样。我的爸爸妈妈都是铁路一线的工人,解放以后就一直在杭州段铁路工作。爸爸在电务段,小时候我还不明白电务段是干什么的,爸爸就告诉我,他是给火车发信号的,就好比是负责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可重要了。妈妈呢,一直是杭州段的列车员,教育我们子女的时候也总是面带微笑的,我想着一定和她的职业有关。
父母那一代人对铁路,那是热爱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到了子女这一辈,我的3个哥哥姐姐都找了其他工作,所以,我这个老小,哪怕我不喜欢也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干铁路”。我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亲戚提出给我换到杭州香格里拉饭店工作,说是收入待遇都比列车员好,招呼都打好了,爸妈怎么也不同意。记忆中那是爸妈唯一一次和我翻脸,“我们家一定要有人接铁路的班!我们绝对不同意你换工作!”
在4个子女当中,我能感觉到爸妈是最喜欢我的,小女儿继承了铁路的工作,这让他们高兴,何况每次我从列车上下来,就会把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带给爸妈,像只快乐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给他们讲个不停。他们退休之后就特别喜欢听我讲铁路上的事儿,一心还是在铁路上。到现在80多岁了,爸妈出门还是穿一身铁路装,说的一口铁路话,连得了重病还要坚持去铁道医院。
爸妈对于铁路的感情对我影响很大。在后来27年铁路一线的工作中,不管社会环境怎么变化,我一直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干铁路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有奉献精神,这是父母挂在嘴边的话。
车厢里的乘客会为你鼓掌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被分到第八包乘组,负责从杭州到宁波的列车的服务工作。那时候一节车厢一个列车员,每当列车开出,我就会站在过道中间,收腹挺胸,面带微笑,一身深蓝色的熨得笔挺的铁路制服,亮着嗓子向这节车厢的乘客作自我介绍,“我是本节车厢的列车员赵红卫,在旅途当中将由我为您服务,……列车正在开展红旗车厢竞赛活动,请大家支持我的工作”。那种感觉,比现在的空姐都好。
说起“红旗车厢”评比,现在的人可能都不知道了。改革开放之初,铁路部门开展了服务态度的考核,成立了“红旗车厢”评比小组,在每趟列车的旅途当中进行评比。那时候做列车员可比现在辛苦多了,一节车厢从卫生到服务,都由一个人负责,一上岗就开始搞卫生,便池上面的螺丝帽都要刷得蹭亮蹭亮,旅途中的3个小时,给旅客端茶倒水,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没有一刻停下来过。
不过那时候的旅客也热情,一节118人的硬座车厢,给我的留言表扬就有七八十条,后来上了到广州的长途车,60铺的软卧,也有40多封旅客的表扬信,每次评比小组经过车厢,总要被旅客扣留住好长时间,大家一个劲地为我说好话,说一件事就鼓一次掌,那种热烈的氛围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激动。等到列车广播里公布评比结果,车厢里个个都竖着耳朵听,评上了,大家都会鼓掌为我祝贺,万一哪次落选了,总有乘客要替我打抱不平,“红旗车厢”的荣誉好像和车厢的每个人都相关。这样一个月跑15趟车,我大都能评上十二三次“红旗车厢”,后来在杭州火车站的服务工作,也都是这时候打下的基础。
自己就是吃这碗饭的人
1993年从广州车上下来后,领导委派我做一家铁路饭店的采购工作。
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刚刚起来,我身边也有小姐妹做不住列车员下海做生意的。一边,好多人都开始做起了发财梦,一边,铁路那几年进入了低谷,汽车客运发展起来,带走了相当一部分短途乘客。
照理说,饭店采购是个肥差,做活了肯定能来钱。可是,我却不喜欢,做得特别辛苦,吃不好睡不香,生怕弄错了账。这样熬了半年多,还是要求调到了杭州站做客运员。那个时候我才明白,自己就是吃这碗饭的人,穿上铁路制服,戴着蓝色帽子,站在铁路服务的第一线,这才能来精神。
没有赚钱的头脑,但是往火车站服务台一站,我这个服务的头脑就转得特别快。原来老的杭州城站,母婴候车室的服务基本上是荒废的,多可惜啊,这么好的服务平台,我开始进去倒水热奶,给妈妈们帮忙。那时候母婴候车室只有几张凳子,条件简陋,但是只要服务到了,再简陋的地方不也会变得温暖嘛。
只要有空,我就和旅客聊天,从聊天中能知道旅客的需求,从而得到启发。旅客需要的东西,这一次没有,下一次我就一定把它准备好,修旅行箱的老虎钳、针线包、其他大站的地图……在和旅客的聊天中,我把这些旅途中可能需要的工具一件件地添置好。
身边也有同行抱怨,现在的铁路服务越来越难,旅客要求越来越高,你做得好是正常,做得不好就要挨批。也是的,刚改革开放那会儿,我的表扬信一个月都是一打一打的,拿给爸妈念都念不完,而到了90年代我做客运员以后,一个月也就是一两封表扬信了。但是,我总对自己说,无论社会环境怎么变,只要你热爱这个岗位,用心去做总会得到认可。这不到现在还有好些旅客惦记着我,每逢节假日就会给我打电话,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不真心脸上笑容就不动人
我总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在铁路工作的这27年,赶上了铁路大发展的时代。
1996年老城站拆建,我们到火车东站过渡了3年,1999年11月回到新的杭州城站,硬件上是一流了。老站的候车室很小,只能容得下两趟列车的乘客,其他的乘客都要在城站露天广场的大雨棚下等着,轮到哪一班次,我们就要拿着喇叭对乘客喊,很容易漏乘。新站的候车室又宽敞又舒适。原来的母婴候车室只有几张凳子,现在添了婴儿床,玩具、各种婴儿用品。还专门为残疾人设置了通道,公共厕所里也有了残疾人位置……1995年杭州城站的乘客数量只有两三万,到2002年,新的杭州城站每天的乘客数量已经翻了一倍,硬件设施的改进总是一次次激发了我完善服务的热情。
可惜啊,岁月不饶人,2004年,按照规定,属于工人编制的我50岁退休。现在我总算理解父母的心情了,退休之后的我和他们一样关心铁路有关的一切。
火车的一次次提速让我这个老铁路人振奋。我还记得80年代初我跑过杭州到上海的慢车,足足用了8个小时,从1997年第一次提速开始,经过6次提速,现在78分钟就到了,今后还会更快!
但是,我有一个担心——铁路速度在提速,铁路服务可不能后退。几次乘火车,我发现整个旅途中列车员的几乎所有服务就是推车出来向乘客卖东西。卖东西能算服务吗?那是在做生意。可能也是我老观念了,我总觉得高质量的服务需要一颗待人的真心,脸上的表情是最能反映一切的,不真心热爱岗位,不真心服务乘客,脸上不会有动人的笑容。
前段时间滨江那边的机电职业学校聘请我做职业道德辅导员,我给学生们开了一个讲座——《踏上工作岗位如何踏实工作》,我以自己的例子告诉这些未来的技术工人们,要想在工作岗位上干出成绩,前提是要让自己真心喜欢这份工作,以这份工作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