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在路桥,还经历过一段从“免费服务少人问津”到“有偿服务争先恐后”的变迁。
2006年夏天,为遏制管理粗放带来的枇杷树势衰退,桐屿街道计划在盐岙村建立一个“低产枇杷改造示范园”。
“当时不少老百姓不放心家里的果树,不知道树交给服务组织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盐岙村村民王仁义说:“毕竟,果树改造的效果,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到的。”
“养树不易毁树易”,两年半后的今天,在盐岙村“低产枇杷改造示范园”四周,可以看到明显的界线。示范园内的果树郁郁葱葱,低矮壮实,花开绚烂;而四周缺乏照看的果树,虽然更加高耸,但枝条发白、细长,叶子枯黄,开花过早。
“长势颓废的果树,有的甚至只开花不结果。”王仁义说,相反,两年下来,示范园内由专业农技人员统一管理的果树,平均树龄25年左右,却“老树开新花”,果势喜人。
单就王仁义一家来说,家里的250棵枇杷树,今年收入1万多元,而核算技术服务成本,大约在1千元左右。
“示范园内果树两年来的‘服务外包’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2007年,区财政共安排56万元用于村级植保服务队伍建设。”桐屿街道副主任金琦说,政府获得的回报是,看到效果的农民如今竞相要求“服务外包”,而农技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和壮大,则是对专业农技力量的有力补充。
除此之外,路桥区还采取基础技能培训和经常性给予技术支撑相结合的办法,对植保基础知识、安全使用农药、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和防治技术、机动喷雾器的安全使用和维修保养等知识进行培训。
在金琦心中,有着这样一幅蓝图,“服务外包”的范围逐渐从枇杷、杨梅拓展到其它农作物品种,将桐屿打造成浙江的“百果园”。
对此,省农办副主任邵峰的评价是,无论“百果园”,还是“天下粮仓”的打造,都离不开高度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邵峰说,“农技外包”的核心价值其实很容易理解。目前,传统农业正由资源依附型转化为智能依附型的高效率、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产业。而大型农业生产设备,如果都由散户来购买,不仅费用昂贵,而且不必要,同时,即使买了也可能不会正确使用。
在美国,直接种田的人只占总人口的3%,但是为农业配套服务的人员却占到27%。“农场主一般会加入多个技术合作社,无论是需要拖拉机,还是飞播、飞施(飞机播种、飞机施肥),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一个种田九个帮”,邵峰说,无论农民、农技人员抑或其他涉农产业的从业人员,其实都只需完成自身最擅长的部分,其他部分则可以剥离出来改用“购买服务”。
看来,现代服务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农业发展中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