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的临安、德清到东北的黑龙江、西北的新疆;从建立种子、饲料、化肥、木业、山核桃基地,到投资国内最大的植物蛋白饮料、组建国内最大的远洋超低温金枪鱼钓船队。作为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龙头,“万向”在农业领域的大规模发展、集团化经营,让人们看到了另一个“万向”。
如今,万向三农集团下属已有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各3家,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各1家,上市公司3家,拥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万向的农业产业直接带动40多万农民就业,受益农民近300万人。今年1至10月,万向三农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2.52亿元,成为一个新的盈利增长点。
“万向”为什么不去投资高回报的行业,反而一头扎进农业这个弱势产业?
记者:“万向”在农业领域的大规模投入最近引起了社会关注。人们总结说,“万向”从田野走向世界,又从世界飞回田野。有人说,万向之所以会用发展工业赚来的钱反哺农业,和你的农民出身有关。与农业的亲缘、与农村的地缘、与农民的人缘,促使你带领“万向”走上了扶农之路。
鲁冠球:没错,我是农民出身。人家也叫我“农民企业家”。“万向”最早的员工几乎都是农民。我们从几千块的家当起步,靠自己的努力和乡亲们的支持,成了今天资产达几百亿元的跨国企业集团,被人家说成“从田野走向世界”。用在国际市场上赚来的钱投资农业,就成了“从世界飞回田野”。
“万向”能有今天,很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我国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因为这种联系、这种感情,我们创业不久,就从每年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给村里、乡里办点事。慢慢才发现,要让农民过上好生活,必须依靠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只有通过投资农业,才能真正造福农民、发展农村。
记者: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鲁冠球:仅仅是感情,“万向”搞农业做不到今天。对我们企业来说,讲求效益仍然是前提,虽然这对发展农业产业来说难度要更大一些。如果没有效益,只能让少数人受益,“万向”投入农业的意义就不大,也不可能持续搞下去。
当然,对于这种需要经过长期经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来说,企业坚持下去的另一理由是社会责任。我搞了20多年农业,时间越长,愈加感到这副担子的沉重,愈加不能辜负了农民的期望,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搞出效益,让农民真正受益。
记者:“万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搞农业,现在终于形成了规模化经营,“万向”的农业产业发展道路顺利吗,现在盈利了吗?
鲁冠球:做这种需要扶植的产业,哪能一帆风顺。上世纪80年代,“万向”就从企业积累中拿了几百万元,建立了“农业车间”,搞立体化种植养殖业。“车间”里面饲料喂鸡鸭,鸡鸭粪喂猪,猪粪养鱼,塘泥还可肥果树,员工们在这里上班就像在工厂里一样。当年自己感觉挺先进的。可是成本太高又找不到市场需求,亏损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停了。后来,“万向”还搞起鳗鱼工厂等养殖项目出口创汇。开始势头不错,但是遇上亚洲金融风暴,结果亏损也不小。
像这种失败的农业项目,“万向”有过好几个。好在我们有耐心,借助主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摸索。直到6年前,“万向”在三农领域的投入项目在账面上终于看到了盈利。虽然现在还有一些项目仍在培育、投入期,还谈不上回报,但长期看,都是有益农业产业而且可以持续产生效益的。
记者:你认为,“万向”的农业产业最终是否也会像主业汽车零部件产业一样取得成功?
鲁冠球:近几年来,“万向”用经营工业项目上的经验发展农业项目。比如我们投资了“承德露露”、“万向德农”、“德华木业”等上市公司。我们在太平洋、大西洋建立大型围网船队和鱿鱼钓船队,开辟远洋捕捞基地;在黑龙江搞30多万亩的玉米种子培育;搞测土配方;还在新疆吐鲁番地区打造全球最大的硝石钾肥基地,今年正在进行5万吨/年硝酸钠(钾)工业性试验项目。这类项目的投入规模已经不亚于工业项目。
“万向”现在选择的种子、化肥、规模化农产品深加工、远洋捕捞等等项目,都是单家独户农民或者是一般企业做不了,但国内又迫切需要的。我们看中的不是一时之利,而是可持续的发展。我相信,只要是对社会有益、得到社会认可的产业,才是可持久发展的产业,也必将产出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