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7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辑
3  4  
PDF 版
· 科学发展加快浙江畜牧业转型升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1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农牧结合 生态养殖 安全优质 集约高效
科学发展加快浙江畜牧业转型升级
  农牧结合 生态养殖 安全优质 集约高效

  科学发展加快浙江畜牧业转型升级

  作为一个经济发达、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发展畜牧业还有没有新的空间?如何处理好发展畜牧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人居环境的关系?如何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畜产品和农民增收?面对这些问题,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浙江省畜牧兽医局带领全省畜牧兽医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为中心,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安全优质、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供给能力,促进了畜牧业与种植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由传统散养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确保菜篮子供应和农民增收

  我省是全国最早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由传统散养向规模经营转变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有129家,肉鸡5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390家,全省生猪、肉禽和奶牛的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73.6%、87.2%和94.7%,位居全国各省前列,已经基本完成畜牧业从传统散养向规模养殖的转型。

  规模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畜产品的生产能力,对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稳定物价起到了重要作要。2007年,全省肉类总产量175.89万吨、禽蛋产量60.54万吨、牛奶总产量23.71万吨,与199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69.13%、90.98%和196.75%。规模化养殖的主体地位,保证了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去年,全国生猪市场价格一路暴涨,作为生猪净调入省份,我省生猪市场价格反而低于河南等生猪产出大省,规模养殖场(户)在生猪供应上起到了“稳压器”的作用。

  规模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畜牧业抗风险的能力和生产效益,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省直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有近80万人,人均纯收入近8000元,高于种植业、渔业。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出售畜产品现金收入为696元,占据农民一产现金总收入的46.7%。

  规模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推动了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据统计,目前全省从事畜牧大产业的人数超过200万人,整个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产值1370多亿元。全省以畜牧业为纽带,形成了有机农业、兽药、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皮革、羽绒、蜂产品、奶业等一批区域优势产业,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增收渠道。

  大力推广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临安市乐平乡双干村是当地有名的生猪养殖专业村,全村127户农户,102户养猪。过去没有规划,村民房前屋后建猪舍养猪,人畜混居,猪粪乱堆,村里污水横流、蚊蝇满天飞,脏得一度到了“外村姑娘不敢嫁双干、亲戚朋友不愿来做客”的程度。

  2005年,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双干村在离村1公里的一处山坳里建起了双干生猪养殖小区,将家家户户的“猪圈”迁到小区里,实行人畜分离,统一管理。小区配套建有沼气池、沉淀池。经干湿分离的猪粪便出售给当地的桑农、果农做肥料,污水先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用来替代煤气,然后沼液经管网排到附近桑园里肥地。

  建了畜牧小区以后,双干村旧貌换新颜。村民开心了,猪粪没了,臭气没了,村里变干净了,生活舒坦多了;养猪户更开心,生猪住进了小区,统一管理,减少了疫病发生的机会,提高了经济效益,去年全村养猪为农民增收超过300万元;桑农也高兴,“过去5亩桑园每年化肥成本要1500元,现在只要500元,而且用了有机肥,桑叶产量高质量好。过去一亩桑园只能饲养一张蚕茧,现在能养一张半呢。”

  

  双干村的变化,正是我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一个缩影。

  一段时间以来,在我省许多地方,污染问题几乎成了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坎,特别是在高密度小规模饲养的嘉兴等生猪主产区,养殖业污染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有些地方领导甚至考虑放弃养猪产业的发展。

  浙江畜牧业究竟该何去何从?关键还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找出一条符合浙江实际的发展之路。

  2004年,省农业厅在江山市召开全省现代畜牧业暨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现场会,明确提出要转变养殖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资源节约、生态循环的清洁化生产技术,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概念的提出,是我省畜牧业发展思路的一次重大调整,从传统养殖方式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的现代养殖方式,实际上也是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建设生态文明的体现。

  生态畜牧业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就是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按照畜禽排泄量和环境容量相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种养业布局和规模,实现畜牧业和种植业、渔业、农村能源等产业的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畜牧业,首先从规划入手,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我省长期以来形成的畜牧业区域布局并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嘉兴等平原地区养殖密度很高,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而丽水、温州、台州等地养殖量少,丰富的丘陵山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畜牧业“西进东扩”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正是立足全省资源情况,从环境容量的角度,在规划上对我省畜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一次战略大调整和布局。根据这一发展战略,杭嘉湖平原地区重点在提高科技水平上下功夫,适度控制规模;温州、台州、宁波、丽水等畜产品调入地区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大力发展生猪等产业,确保畜产品供应;衢州、金华和绍兴等地充分利用山区丘陵优势,大力发展种草养畜、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

  其次,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结合标准化生态规模养猪场的建设,引导畜禽养殖场(户)开展生态治理,实现畜禽排泄物污染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据统计,自2005年省政府将畜禽排泄物列入“811”环境治理工程以来,各级、各有关部门累计投入资金4.28亿元,对1960家规模养殖场排泄物进行了有效治理,带动各地自行治理2285家。目前,全省生猪存栏300头以上、奶牛存栏3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畜禽排泄物均得到综合治理利用。今年,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在温台丽等地再扶持50家农牧结合的生态型养殖场建设,加快生态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畜牧业在浙东南地区的推广。

  三是抓典型示范,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各级畜牧兽医系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逐步形成“猪-沼-果”、“猪-肥-菜”、 “稻-鸭”、“牛-草-牛”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并涌现出了一批成功典范。通过对这些成功典型的总结和推广,进一步推动了全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南湖竹林模式:嘉兴市南湖区在畜禽养殖比较集中的村,建立处理中心,对畜禽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和重新利用,有效解决了畜禽养殖的主要污染源。目前,在南湖区已建有26个这样的处理中心,受益养猪农户1万多户,年可处理畜禽粪便20余万吨,生产有机肥5万余吨。

  临安双干模式:临安市乐平乡双干村通过建立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将过去分散在全村的养猪场户,集中到养殖小区,解决了人畜混居的问题,改善了农村环境。

  桐庐万强模式:桐庐县万强农庄,按1亩果园配套5头存栏生猪的标准,在低丘缓坡建猪场、果园和青饲料基地,并建立养殖场污水储存和灌溉管道系统,种养结合,实现养殖场排泄物就地利用,完全消化。

  龙游雄德模式:由农业局下属公司牵头,成立“三沼”服务公司,组织槽罐车,对各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进行收集处理,然后再运送到相关茶园果园,实现畜禽排泄物的异地再利用。

  目前,我省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已超过75%,比全国高30个百分点;今年底将完成3957个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治理利用,预计年可减排COD超过6万吨,节约化肥超过50万吨,并有力地推进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省建设。

  生态养殖模式的快速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污染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养殖业、种植业的效益,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不少地方的实践表明,通过农牧结合,每亩果园可以减少化肥成本50元、水果产量增加20%、价格提高20%,净收益比同类果园显著增加。在龙游县,通过沼渣、沼液的充分利用,全县10万亩茶山、果园的土壤得到改良,减少化肥投入800余万元,同时还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去年新增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无公害农产品6个,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1个。

  《浙江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浙江畜牧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性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走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若干意见》则明确,到2010年,全省力争新建生态养殖示范场(小区)200个,带动市县建立1000个生态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场排泄物95%以上实现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推进畜牧业发展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建立畜牧业安全生产长效监管机制,确保生产消费安全

  10月28日,在宁波市鄞州区堇山菜市场买肉的马大嫂们发现一件新鲜事:经营户在卖肉时都会贴上一张“透明小票”,小票上不仅有肉的重量、成交价格,还有猪肉的产地、屠宰场、菜市场名称、经营摊位号以及一串追溯码和监督电话。买肉的市民都夸:“这肉买得放心!”

  从10月27日开始,宁波市生猪屠宰、批发、零售等环节均实现IC卡电子交易,推出“透明小票”,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一旦发现猪肉品质不佳或含有害物质,消费者与管理部门可以凭透明小票追溯到养殖环节、加工环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浙江畜牧兽医系统始终牢牢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加强投入品和动物疫病程序化监测及随机抽样,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尽力保障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安全。

  ●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近几年,我省畜牧业依托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组织两个载体,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全省2万多个规模养殖企业和500多家龙头企业加入专业行业协会,成立生产合作社944家,带动农户63万户。通过制定并组织实施《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等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标准,从环境、设施、品种和投入品等方面,引导养殖场户实行规范化饲养和标准化生产。全省已建成500多个畜产品无公害基地,390个畜产品通过农业部认证,有20多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

  ●健全责任体系,实施质量安全监管。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等规章制度,逐个落实畜牧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制。目前,全省2.7万多个饲养、屠宰、加工、经营、养殖密集村等重点防疫场所都落实了监管部门和监管责任人,基本形成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落实、运转高效”的责任体系。

  ●推进程序化监测,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我省对畜禽产品出栏上市建立了严格的质量安全监测程序,通过五道环节把关,保障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道环节过抗体关。每月开展免疫效果评估,从源头确保免疫病种、免疫密度、免疫质量三到位。第二道环节过出场检疫关。畜禽出栏时必须先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后方能出栏上市。第三道环节过报验关。生猪经过信息核对、健康检查,报验合格后方能进入屠宰场。外地进浙江的生猪,还要经过设在省际边境的检查站报验,合格才能进入浙江市场。第四道环节过屠宰检疫关。全省屠宰检疫员严格按照检疫程序,实施同步检验,过关生猪肉会盖上动物检疫合格章。第五道环节过瘦肉精检验关。全省养殖环节开展例行抽检,生猪屠宰环节按3~5%比例抽样速检。近几年,养殖环节和屠宰环节瘦肉精抽检合格率均在99.7%以上。                 □ 胡 旭

  浙江省畜牧业发展大事记

  ● 2002年10月,省政府召开全省畜牧业工作会议,提出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畜牧大产业,全面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和“动物疫病区域控制战略”两大战略。

  ● 2004年8月,浙江省农业厅在江山市召开全省现代畜牧业暨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现场会,明确提出要转变养殖方式,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

  ● 2004年10月,浙江省政府将畜禽排泄物治理纳入“811”环境污染整治工程,全省农牧系统由此拉开了一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攻坚战。

  ● 200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推进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通知》( 浙政发〔2005〕31号),要求各市、县建立健全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切实健全加强畜牧兽医体系建设,推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业科学发展。

  ● 2006年,《浙江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出台,提出浙江畜牧业要以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走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到2010年,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

  ● 2006年8月,《浙江省动物和动物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规定对从省外调入的动物及其产品,实行安全风险评估与报验管理。

  ● 2007年1月,省政府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制任制的通知》,分解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履行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的各项职责,并明确对因工作失职、渎职而导致重大动物疫情的有关责任人员将实行责任追究。

  ● 2007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70号)出台。提出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并明确将生态养殖场(小区)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小区)用地按农业管理。

  ● 2008年6月3日,省政府在杭州召开全省生态畜牧业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牧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全面提升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辑 00017 科学发展加快浙江畜牧业转型升级 2008-11-19 浙江日报000172008-11-1900008;浙江日报000172008-11-1900009;浙江日报000172008-11-1900011;浙江日报000172008-11-1900003;浙江日报000172008-11-1900010;浙江日报000172008-11-1900006;浙江日报000172008-11-1900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