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温州30年
3  4  
PDF 版
· 温州水利:辉煌30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1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温州水利:辉煌30年
  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积极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水利投入不断增加,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建成投产,防洪抗灾能力不断得到加强,水资源安全保障取得瞩目的成就,水利事业取得跨越性发展。

  温州水利建设惠及广大群众,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州水利:

  辉煌30年

  “水来了,水来了!”洞头北岙镇大岙村村民叶金平欢天喜地地把水管引上自家的楼顶,小心翼翼地插到楼顶的水塔里。打开水龙头,清水顿时从塑料管里“哗哗”地涌出来,水塔渐渐地满了。

  大岙村是洞头县的缺水区之一,以前大岙村只能靠下雨积雨水,或者以20元一吨的价格去外地买水,以此维持村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如今,“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让大岙村村民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

  而生活在市区的张大爷每天早上沿着安澜亭—东方造船厂这段防洪景观带走上一段时间,听着瓯江拍岸的涛声,看着古色古香的亭角、廊檐在满目葱翠间若隐若现,这是他最喜欢的事情。

  从农村到城市,从海岛到山区,温州居民都能感受到温州水利事业发展给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和保障。

  30年征程,30年辉煌。温州市始终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首位。在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温州水利建设硕果累累:防汛抗台工作以人为本,连续取得多次抗台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标准海塘全面建成并实现闭合,沿海防汛抗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城市防洪工程全面加快建设,城乡防洪体系基本建成;国家大型重点水利工程——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产,彻底解决了飞云江流域的防洪安全问题、温州市区及工程沿线300多万人的吃水问题;水利惠泽民生,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不断推进,农民饮用水得到保障;围垦造地工程取得重大成绩,温州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如今,温州人民群众的防洪抗台安全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用安全清洁的饮用水,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水利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防汛抗台:筑起群众安全生命线

  1994年,17号台风带给温州伤痛的记忆:台风裹挟着百年未遇的天文大潮和大暴雨,肆无忌惮地袭击着温州,堤塘被冲毁,江水、海潮长驱直入,吞噬生命、村庄、农田、厂房……给温州带来悲痛的伤亡和沉重的损失。

  2006年,风力超过17级的8号超强台风“桑美”登陆苍南马站,温州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全城防台紧急状态;54.8万在视线内的危险地带人员全部实现历史性大转移,这在最大程度上让百姓避过台风浩劫。去年,13号台风“韦帕”气势汹汹正面横扫全市,对温州市造成的威胁甚至超过超强台风“桑美”,而这次,全市党员干部全面发动,在12个小时内完成防台史上空前的70万群众大撤离,在天灾面前,温州成功做到了“不死人,少伤人”的防御目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得到了切实可靠的保障。

  回顾自1994年17号台风以来这14年间温州与台风的抗争,人们看到了台风给温州带来的灾难,更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了在抗击台风带来的灾难的过程中,温州构筑了强大的防台抗汛水利工程,以人为本,科学防灾抗灾,群众对台风的防范力不断得到强化。

  温州防汛抗台能力不断提高,源于温州历年来对水利工程的大力建设。

  在城市的东部永强片,绵延着一条44.75公里的海岸线。对昔日的永强人来说,这无异于一条灾难线。

  那时候,沿海仅有一条没有任何标准的土堤,年年要发动干部、群众,甚至学生,冬修水利、春修水利,6月汛期前加固一次,迎中秋大潮还要修,台风来前再修一次,每年要几次大修大补,每次都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每年花去的资金、劳力少说也有三四百万元,即使这样也难保永强片老百姓的安宁。

  1994年的17号台风给永强带来了巨大损失,从那时候起,各级党委、政府就下定决心要建一条高标准海堤,以绝永强片之后患。

  1994年11月初,永强堤塘建设拉开了序幕。40多支专业队伍4000多人在工地上安营扎寨,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1995年10月10日,一条19.1公里,足以抵御50年甚至100年一遇天文大潮的海上长城全线落成。

  在付出生命代价的教训中,换来了东海第一堤。永强堤塘的成功建设,让人们感悟到了高标准的防洪抗台设施对于温州的重要性,由此推动了温州建设水利工程设施的高潮。

  如今,温州沿海标准海塘总里程达330公里,形成了完整的闭合圈,相继建成了温州市区百年一遇防洪工程一、二期以及百年一遇防洪堤,乐清瓯江口、瑞安滨江等一批50年一遇防洪堤,建成了市区蒲州水闸、状元水闸等一大批重点水闸工程。这些防洪抗台水利工程设施在近几年的台风灾害过程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

  温州市水利局局长林孝悌说,目前温州市已建成一大批蓄、挡、排水利工程,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台风灾害损失。温州将加快“515”防洪保安工程的建设,在提高工程建设的同时,完善非工程措施,提高温州防台防洪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减少损失。

  2005年开始,温州按照“上蓄、中疏、下排、外挡”的治水思路,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515”防洪保安工程,即举全市之力,大干5年时间,投资100亿元,建设50项重点防洪工程,使温州市的防洪能力基本达到规划标准。

  两年多来,全市“515”防洪保安工程建设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完成前期一批、开工一批、加快一批、建成一批”总体要求,工程建设取得了积极的阶段性成效。截至2008年10月底,28项重点实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占五年计划总投资的42.3%,已开工建设25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3项。其中23项点上重点实施项目已开工建设20项,累计完成投资25.1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42%。千库保安工程共投入资金3.2亿元,已累计完成116座,山塘除险加固近500座,水库病险率由63%降到27%,水库安全度明显提高。展望未来,一个个“515”工程的建成,将使城乡防洪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温州防汛抗台能力的不断提高,见证着防汛抗台理念的变迁。

  1994年之前关于台风的宣传和文件中,“抢险救灾”这个词出现最多。现在着重强调的,却是“应急避险”。这个变化,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好体现。

  只有承认天灾的力量,才能正确地应对。17号台风以后,危险、隐患、薄弱地带的人员转移,开始成为防台抗台工作的重点,政府和民众都更为关注人的生命安全。

  温州防台风理念从过去注重财产和工程设施的保护,提升为强调“以人为本、以防为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与台风作直接的抗争,充分体现出对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的高度重视。

  人,才是第一位的。从“抢险”到“避险”的演变过程,也正是“以人为本”理念觉醒和实践的过程。

  围垦造地: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灵霓北堤,犹如一条长龙长空劈浪横跨东西,将海水分成两半,屹立东海的跨海大堤不仅结束了洞头百姓多少年来舟来舟往的历史,还意味着将来“温州版图”将骤然增大。

  温州市区狭小而局促,三面环山,一面朝海,空间有限。一项连岛兴港、围涂造地、拓展城市空间的综合性国土整治开发工程——半岛工程由此应运而生,并在1994年进入实质性操作。该工程主要依托瓯江口外温州湾得天独厚的众多岛屿和丰富的滩涂等自然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主要由温州浅滩工程、洞头五岛连桥工程、灵昆大桥等组成。

  在灵霓北堤南侧,命名为温州浅滩围涂工程的这块区域格外醒目。温州浅滩工程作为整个半岛工程的控制性工程,由横跨灵昆岛和霓屿岛之间的灵霓北堤和南堤合围而成。

  围涂造地将使温州城市空间东延60公里,新增包括洞头诸岛在内的2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发展领域,使温州“长大”两倍。

  特别是近年来,从最北端的乐清到瓯江口再到最南端的苍南,温州355公里海岸线上,围垦造地正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温州是沿海城市,但腹地却被重重大山阻隔。这种“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域环境,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最大的瓶颈制约,就是建设土地可利用面积的严重不足。

  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个问题还不明显,人们只是在耕地的紧缺中,开始寻求脱离土地的出路。但随着温州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基础设施的逐日改善、温州民营经济的快速崛起、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建设用地的缺口越来越大。

  向大海要土地,解决温州土地要素紧缺的问题,温州移山填海的壮举吹响号角。

  土地对于温州来说实在是太金贵了。目前温州市正在进行的围垦大项目有乐清胜利塘北片、温州浅滩一期、龙湾海滨、瑞安丁山二期、平阳宋埠、西湾以及苍南江南等。2003年以来,全市先后共有17项18.25万亩围垦工程开工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3.5亿元。

  温州许多大变化、大动作都和围垦密切相关:温州会展中心建在江涂上;温州永强机场跑道修在海涂上;温州半岛工程连接了市区与洞头;围垦拓展了状元岙综合深水港区……而今,着力打造沿海产业带的温州正迎来新一轮围垦热潮,为温州经济再次起飞打造一条全新跑道。

  据统计,迄今为止,温州共累计完成围垦面积22.1万亩,目前,温州市共有滩涂资源95.42万亩,其中可围垦造地资源66.83万亩,且温州市地处淤涨型岸段,滩涂资源还将不断向外淤涨。

  温州围垦造地,是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的——温州既要围垦,更要海洋生态。

  “围垦工作的科学与否,直接关乎海洋生态、关乎围垦工程的本身。”温州市水利局围垦处处长沈林杰说:“温州目前的围垦,不是对海洋资源的盲目侵占,不是追求短期效益的单纯的土地扩张,而是以围垦为手段,综合改造和利用滩涂资源。”

  为减少围垦工作对生态造成的影响,温州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首先,依照温州市滩涂的构成,对可能造成的后果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基本原则是以锯齿形的围垦构架,预留淤涨型岸段,通过滩涂再生实现循环推进。围垦一段,空置一段,等到空置段的淤积具备新的围垦条件后,再度利用,做到周而复始,最大程度上确保了区域浅海滩涂生物生态的综合平衡。

  其次,积极进行环保评估,采取措施减少影响。省围垦规划出台前进行了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估,温州近年实施的围垦工作,都经过了专门机构的科学论证,还请南京河海大学就《温州围垦工程建设对海洋水沙环境的影响》进行专题研究,同时还积极参照浙江省有关海洋生态维护的标准进行实施。

  再者,限制围区水面率,确保湿地面积率。每项围垦工程围区开发规划时,确保12%以上的水面率。在近期围垦工程完工后,基本都作为围塘养殖用途。

  从围垦效益看,通过围垦造地,为城市空间拓展、沿海防洪保安、海岛大陆连接、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围塘养殖提供了基本保障,建设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使围垦区增加大量耕地和养殖场,促进粮、棉、蔬等种植业和海水、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在围垦过程中,温州兼顾海堤建设、滩涂绿化、围垦区内水利建设等。通过近些年的围垦建设,温州市共建成300多公里的标准堤塘,这些堤塘有效保护着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在围区综合开发过程中营造防护林绿化带,强化了海堤防台抗台能力。

  另外,从围垦进程看,温州市注重科学调度,在历史的围垦中吸取教训,尽量规避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蚀。如瑞安丁山一期围垦,曾经在围垦过程连续遭受4次台风的打击,前后建设周期达20年之久,但近年温州市围垦工程却在合理设置工期的情况下,基本上没有受台风的影响。

  用水安全:惠及城乡最广大群众

  鹿城区临江镇山根村330国道边上,有一所小房子孤零零地立在瓯江边。房子下面是一个巨大的闸门,这便是瓯江翻水站的进水口。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温州城区居民喝的大多是瓯江翻水站抽上来的瓯江水,瓯江翻水站承担着温州城市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改善温瑞塘河水路航运条件和抗旱救灾方面的翻水供水任务。

  在泽雅水库建成使用之前,瓯江翻水站就是温州老百姓的生命线。

  美丽的戍浦溪在大山的怀抱中蜿蜒缠绵,涓涓清泉在大坝的拦截下汇成泽雅水库。1998年5月,历时两年、温州市自己规划、自己设计、自己筹资、自己建设的泽雅水库建成投用。自此,清冽的山水润泽着温州百万市民。

  随着2001年珊溪水库的建成,温州市民开始了用水的新的历史篇章。

  总蓄水量达18.24亿立方米的珊溪水库,它犹如明珠在崇山峻岭间熠熠生辉。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飞云江干流中游河段,涉及文成县、泰顺县和瑞安市。工程由珊溪水库和赵山渡引水工程两部分组成,是飞云江干流控制性大型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是温州历史上投资最大、受益最广的大型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温州市区及瑞安、平阳、苍南、洞头等地426万人的10~20年内的吃水问题;关系到整个飞云江流域的防洪安全;关系到温州20%面积的水生态安全。珊溪水利枢纽控制的水库库容占全市水库总库容的80%以上,可以说,全市的主要水资源分布在这里。

  水利兴则天下定、仓廪实、百业兴。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水利部门把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放在首位,着力抓好城市、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水利工作,让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

  为了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温州还全面启动了楠溪江供水工程、珊溪向平苍供水工程、洞头陆域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局部地区的缺水问题。

  楠溪江,二十公里的引水工程,犹如潜伏在群山沃野间的巨大水龙,在永嘉县楠溪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不断地喷射着财富之水、发展之水和生命之水。

  楠溪江供水工程是省水资源百亿工程之一。工程建成后,近期可向永嘉县沙头、峙口和乐清市虹柳平原等区域供水,多年平均供水量1.58亿立方米;待楠溪江上游调蓄工程建成,远期供水范围可扩大至洞头县大、小门岛和玉环县玉环本岛,多年平均供水量达3.27亿立方米。

  “十一五”期间,温州市计划开工建设的水资源保障工程还包括东片的洞头陆域引水工程,以及南片的珊溪水利枢纽向平苍引水工程和平阳顺溪水利枢纽工程。目前,总投资2.5亿元的洞头陆域引水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在2008年底全线竣工通水。珊溪水利枢纽向平苍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平阳顺溪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方案正在进一步优化之中。

  让广大农民喝上安全饮用水,是温州各级政府不断的追求。温州水利部门把农村饮水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

  生活在偏远高山的泰顺县雪溪乡武岭村的700多名村民望着清甜的山泉源源不断地流进村里,禁不住喜笑颜开。该村终于结束了靠天喝水、肩挑人抬的历史。

  武岭村是泰顺有名的“饮水难”村,因坐落高山,四周地势相对较低,水源有限,取水十分困难,村里便打井取水,每吨水价高达3元多,是泰顺水价最“贵”的村。即使如此,靠天的井水也十分有限,一遇数日不下雨,井水就不够供用,村民们经常为饮用水发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扎实推进,让农民喝上了放心水。

  为让农民喝上“安全水”,自2003年至去年12月底,温州市已投入3.7亿元,新建“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240处,使全市90多万农民受益。工程建成通水后,极大地方便了村民饮用水,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温州30年 00015 温州水利:辉煌30年 2008-11-19 浙江日报000152008-11-1900015;浙江日报000152008-11-1900005;浙江日报000152008-11-1900006;浙江日报000152008-11-1900007;浙江日报000152008-11-1900008;浙江日报000152008-11-1900009;浙江日报000152008-11-19000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