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9版:温州30年
3  4  
PDF 版
· 创新发展模式 经济转型升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创新发展模式 经济转型升级
温州民企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发展新途径
  创新发展模式 经济转型升级

  温州民企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发展新途径

  温州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温州人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不断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参与国际市场对接,开展跨国经营,培育温州本土跨国公司,加快了“温州制造”向“温州创造”的转变,加快了创新型温州的建设。

  排队上市,借力资本市场

  “10年前,温州企业面临的是‘快鱼吃慢鱼’的局面,今天,我们走上了一条‘狮子吃老虎’的路。”康奈集团副总经理陈增鑫最近这样表示。这家国内外打出品牌的温州鞋业巨头,正考虑尽快上市,借力资本市场,成就跨国鞋业服饰企业的梦想。

  “上市!”

  “上市!”

  进入2008年,温州的企业最为关心、最为关注的,就是这一个话题。具备上市条件的温州众多企业,也正在厉兵秣马。一个千军万马奔向上市之路的“后发优势”正在酝酿之中,正在形成之中——

  2006年4月18日,瑞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结束了在美国OTCBB近两年的柜台交易,转至纳斯达克主板挂牌交易;8月23日,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上市。2家企业的成功上市,分别打破了温州民营企业在海外和国内主板上市零的记录,这应该是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

  2007年11月,中国鞋界发生了一件让所有老板都睡不着觉的大事:百丽国际花费巨资收购兼并了著名鞋企——江苏森达旗下的5家公司,上市了。王振滔说,自己一个星期没有好好睡觉。

  红蜻蜓董事长钱金波也迅速做出反应。他告诉自己的团队:“百丽一上市,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它现在想买谁就买谁。”第二天,钱金波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第一句话就是,“百丽随时有可能来兼并我们”。业界评论说:百丽上市后是“麻雀变成了凤凰”,把中国鞋业的格局搅得天翻地覆。

  这一事件过去之后,奥康痛定思痛,下了决心,无论如何,要上市去,上市去!

  而在一年多前,不少温州企业对资本市场却敬而远之。是什么令他们短短一年间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

  温州民营企业从皮革、服装起家,并形成行业垄断的优势。而资本充足的温州企业一直以来对上市持消极态度。毕竟,平均下来,要付出差不多200万元的保荐费用,还要在上市后公布自己的经营情况,这使并不缺钱而习惯家族管理的温州企业将上市视为畏途。

  然而,资本市场突然迸发的巨大的财富效应,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刺激着温州民企的神经。对比杭州拥有40多家上市公司,绍兴有20多家上市公司的现状,温州在2006年上半年之前只有一家上市公司,而且还是在境外借壳上市的。察觉到资本市场的巨大诱惑后,从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8月,温州的华峰氨纶、瑞立集团、华仪电气、报喜鸟4家企业先后上市,掀起了一股温州企业扎堆上市的热潮。

  当地官员把扶持企业上市形象地概括为“扶上马再送一程”。温州市政府出台规定,企业上市或实现借壳上市并把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温州的,同级政府将给企业二百万元的奖励。政府还将对改制、拟上市的企业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已经上市的企业感受颇深,例如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认为“上市使华峰完成了从家族制企业向现代公众公司的跨越和蜕变”。华仪集团董事长陈道荣则认为“一些博士生、硕士生更愿意来我们企业上班了,人才好招,发展后劲就更足了”。

  笔者从温州市金融办了解到,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全流通时代,像正泰这样的温州企业上市积极性高涨,不约而同地加快了上市的脚步。根据计划,到2010年温州市上市企业将达30家。到时候,资本市场将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经济特色的“温州板块”。

  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温州人在不断破解发展难题,除了争相上市外,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参与国际市场对接,加快了“温州制造”向“温州创造”的转变,加快了创新型温州的建设:

  设立境外贸易公司与机构,带动本地产品与品牌输出;设立境外科研设计中心,享受发达国家技术、信息、人才和成果;设立境外生产基地,绕开贸易壁垒;开展境外并购,实现与国际品牌的嫁接;进行境外资源开发,参与境外资源和能源的竞争。

  如,正泰集团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之本。2002年以来,集团加强品牌建设,加大品牌推广,低压电器、高低压成套电气设备等几大主导产品,全面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环保、可持续的太阳能产业,受到广泛青睐。正泰集团紧紧抓住机遇,引进美国第二代太阳能电池技术专家,首期投资3000万美元,于2006年10月成立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专业从事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光伏应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组件(二期建设薄膜电池项目)。太阳能项目,正在成为正泰集团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原来生产电器的华仪集团,选择风能这一新能源行业实现“转身”,2002年组建浙江华仪风能开发有限公司,从高低压电器制造转型到风能利用设备制造,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邀请专家组成专家组,2007年自主研发的78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已经形成300台的年生产能力,并向智利出口整机。2008年7月底,首台1.5兆瓦风力发电机正式下线,该风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华仪已具备400台风机组的总装能力,产品销往内蒙古、山东、浙江、东北等地风电场。

  近年来,温州市一些优质民营企业的轻工产品如打火机、皮鞋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温州商人开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装、低压电器等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远东、北美、中东、南美都有温州民营企业的身影。

  而且我们惊喜地发现,他们的海外销售占公司总销售的比例已经相当高。温州的打火机、皮鞋、服装等行业外销比例超过50%的企业比较普遍。温州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时,把间接出口代理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大部分企业选择直接出口。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出口渠道和出口产品的价格。更重要的是及时掌握海外市场信息,积累国际营销经验,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说明温州企业并不满足于把产品卖到国外,而是着眼于向海外市场的逐步渗透。

  “资源有限,而创意无限”。进入新阶段的温州民营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屡屡提出发展的新思路,进行新的探索。为在发展中再次突破本地要素资源极为缺乏的困境,学习美特斯·邦威和森马公司进行“虚拟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温州人到全国各地去配置资源,借力经营,集聚优势,温州企业在“走出去”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市外办厂,海外办厂,跨地经营,跨国经营,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温州本土跨国公司逐渐增加。

  跨国经营,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创造了一个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温州人又提出了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设想。劳动力成本增加、美元汇率上升、原材料涨价、贸易摩擦加剧……温州引以为豪的传统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几乎同时,温州民企的跨国行为正在急剧升温,从收购国外森林、投资水电、挖掘矿藏,到境外上市、建立工业园和工厂,再到建立全球的销售终端。种种迹象显示,以外贸为依托、以充裕民资为基础的温州经济正在发生着嬗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巴黎等地出现了中国内地最早的一批跨国商人。1991年,叶康松在美国成立了“康龙公司”,是温州第一个农民跨国公司。叶康松从打火机等温州小商品入手,敲开了美国市场的大门。

  温州具备了全国其他城市少有的华侨和资金优势,有60多万华侨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经商。温州资本全国化步伐加快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温州人走出国门,温州企业国际化步伐日渐加速。

  一个温州的微型跨国公司的门口飘扬着尼日利亚、意大利、美国、阿联酋、俄罗斯、乌克兰、巴拿马、日本、韩国等9面外国国旗,每面国旗下的石碑上都记载这个公司在这些国家开设分公司或加工厂的时间。这是笔者在温州鞋都走访时发现的有意思的一幕。

  这个公司就是哈杉鞋业。2004年8月,该公司在温州鞋业爆出一大新闻:哈杉鞋业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意大利WILSON(威尔逊)制鞋公司,这是中国鞋业第一次收购意大利顶级(鞋类)公司。

  现在,哈杉已形成拥有9条生产流水线、日产皮鞋1.5万双、中外员工1800人、在全球设有8个子公司、3个制鞋厂、年销售额3000万美元的生产经营规模。貌似平凡的一家温州鞋企,实际上竟是一个全球化采购、国际化营销、生产要素全球化整合的跨国公司。

  这个外观像联合国机构一般的小公司,似乎在告诉人们温州民企的跨国之梦。

  一位侨领讲,在欧洲每5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温州人在做生意,温州货一到欧盟的某一个码头,一周后就遍布整个欧洲每一个角落。

  翻开2005年、2006年的日历,我们更多地读到的是:温州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皮鞋反倾销,对话500强,瑞立“SORL”股票升级,温州阀门亮相新加坡,外商登陆温州,世界明胶巨头会师,温州人建立阿里巴巴商务卫视……

  奥康集团已启动三家国际公司,实施新全球营销战略,2007年6月在印度新德里开设的第一家专卖店开业;康奈集团在俄建工业园,先后在纽约、米兰、威尼斯、巴塞罗那、柏林等城市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开设了300多家境外专卖店。当年温州柳市“八大王”之一的胡金林,如今在柬埔寨不仅拥有一个月利润6万美元的水电站,还拥有15万亩的森林开发权。温州人正在实践中研究如何提升温州在全球市场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寻找企业国际化的新路子。

  据温州市外经贸局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温州市经批准设立的境外企业已达526家,今年新增了37家,遍布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生产销售、资源利用、科技研发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并在全市首次出台了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意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立足全球市场、资源全球配置的本土跨国公司,并将这项工作列入该市下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予以培育。

  科学发展,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

  地少,电缺,人才引进困难等,每一个城市发展中遇到的成长中的烦恼、经济转型时的瓶颈,温州首先遇到,而且更加突出。资源约束增强,环境压力加大,如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温州在探讨破解难题的良方。

  2008年4月21日,在沿海产业带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共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要求全市上下要以义无反顾的决心、只争朝夕的精神、务实苦干的作风,合力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实现温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状元岙港的开港拉开了温州港航经济发展的新篇章。这颗温州沿海产业带中最为璀璨的明珠,诠释出温州港从“地区性港”向“沿海主枢纽港”、从“河口港”向“近海深水港”的战略转变,温州的主导产业因此也有了崭新的变化。

  环视整个温州沿海产业带,这样的“明珠”有十二颗之多: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的电力能源、乐清经济开发区的电工电器和电子信息、瑞安东工业区的汽摩配和整车制造、瑞安经济开发区的机械电子和水产品加工、平阳的机械装备、苍南的精细化工和包装印刷……

  “可以说,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是一次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机遇,重点抓好传统产业整合提升的重要‘突围’。”温州市市长赵一德表示,温州的产业体系构建方向就是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临港产业发展,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渔农业。“通过产业发展和布局的优化,假以时日,将会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明晰、配套产业完善、企业集聚发展、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紧邻滨海园区的是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基地内的永兴、丁山围垦地带,一些挖掘机械正在施工作业,已围地段的吹泥管道已铺设。民科基地去年启动,今年年内可望做好基础。

  民科基地的招商引资工作有望在年底启动,其中优先“招募”的是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较大项目。温州国内招商中心的王晓东介绍,许多国内外的客商密切关注着民科基地的进展,有的甚至已明确表示一旦园区启动招商选资工作,将尽快进行项目申请和落地。

  除了承载产业,温州沿海产业带还将成为未来温州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根据规划,沿海产业带核心区的总体开发格局是“一轴六片十二产业区”,区域总人口195万,陆域面积约1645平方公里。

  “沿海产业带不仅是温州产业发展的增长极,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温州必须举全市之力予以推进,这是对温州的未来负责。”邵占维认为,将沿海产业带建成现代产业新城、统筹和谐示范区和改革创新实验区,既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还提升了产业,又促进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有助于温州的可持续发展。

  翻开刚刚出炉的沿海产业带温州市实施规划文本,产业带的核心区是一个月牙型的蓝色区域,构成了温州今后发展的一条黄金海岸线,它和腹地的现有经济带连接在一起,像是一张蓄势待发的弓,以瓯江为箭,射向宽广的东海,融入辽阔的世界……

  从传统走向现代,在缺少土地、物质资源的条件下,温州人曾经把生存的劣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创造了经济奇迹。

  今天,由本土融入全球,面对日趋增高的国际贸易壁垒,温州人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把被动应付变为主动调整,把发展对外贸易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再创全面发展的新业绩,温州人将在新的实践中做出新的回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温州30年 00019 创新发展模式 经济转型升级 2008-11-18 浙江日报000192008-11-1800005;浙江日报000192008-11-1800006;浙江日报000192008-11-18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