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再创新业
品牌温州
叫响全国
民营经济发祥地温州,品牌云集,活力四射。
38个中国名牌产品,113个中国驰名商标,见证着温州深厚的品牌底蕴。每一个品牌的成长历史,都凝聚着温州这座城市独特的智慧与魅力。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率先进行了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走在经济改革前沿,较早地树立起“质量是温州生命”的理念。
自1993年以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温州在区域、资源和产业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质量与品牌建设,使质量与品牌成为加速推进温州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质量立市、品牌强市”新路子。
回顾温州这段厚重的历史,我们感受到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名牌兴业
1999年12月,正泰、德力西、康奈3家温州企业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温州品牌建设迎来了丰收的果实。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企业和政府都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温州市委、市政府在“质量立市”的基础上又提出“名牌兴业”,在全国较早地启动名牌战略,引导企业走“质量立市、名牌兴业”道路,以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挥名牌产品企业的龙头作用和辐射作用,促进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
在温州皮鞋业,康奈、奥康、吉尔达、东艺、红蜻蜓,一个个皮鞋品牌开始出现,这些企业创办者通过在品牌知名度上的大量投入和在产品质量上的持续改进,使企业在短短的三至五年间,迅速成长为当地制鞋业的龙头企业,并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带动了整个皮鞋行业的创品牌热潮。温州皮鞋的大部分企业结束联营之路,转而注册自己的商标,走自己的品牌之路,使温州皮鞋的整体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低压电器、服装、烟具、剃须刀、锁业、制笔业等企业也纷纷走上创名牌之路。
通过持续八年“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的实施,全市涌现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经济效益好的名牌产品,“激光针灸仪”、“氟塑防腐设备”等产品获得了世界博览会发明金奖,“双剑封包机”、“月兔空调”等20多个产品列入省级名牌和著名商标。“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服装名城”等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纷纷落户温州,至2007年末,温州已拥有30多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这一张张金名片,一个个响亮的名牌,是温州产品质量提升最好的见证。
在“名牌兴业”战略的推进中,温州产业集群的特点开始显现。
龙头高昂,才能带动龙身和龙尾腾跃自如。实施质量与品牌战略以来,温州一直鼓励和扶持企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以带动企业集群群体向上,发挥示范效应。而名牌的创建又反过来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推进了温州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正泰、德力西、天正等品牌带动了温州低压电器业,康奈、奥康等品牌带动了温州鞋业,报喜鸟、美特斯·邦威等品牌则带动了温州服装业的发展。同时全市技术支撑体系的基础不断夯实,“国家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电器检测中心”落户温州,高低压电器检测中心、汽摩配检测中心、泵阀产品检测中心、印刷品装潢制品检测中心等一批省级质检中心相继在温州建成,基本建立了适应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检测体系,为温州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各行业商会通过温州产业的集群优势树立行业品牌,为业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开展品牌公关宣传活动等。
温州服装商会1994年成立后,带领整个行业走出去,以整体形象频频出现在国内外舞台上。在国内率先统一组团,打出“穿在温州”的大旗,组织本地企业展团参加北京、上海、杭州、广东中山等地的大型服装服饰博览会,形成“温州军团”强大的冲击力;1999年“巴黎中国文化周”上,商会采用集团作战方式,由5个温州服装品牌组成“联合舰队”,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示东方魅力;2001年7月,“报喜鸟”、“庄吉”、“华士”、“法派”、“夏梦”、“金顶针”等6家温州服装企业,集体亮相在德国科隆举办的第9届国际男装博览会。温州服装商会利用“羊群效应”,引导企业从自发创立企业品牌到自觉塑造区域品牌,在温州建立“中国服装名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质量立市是基础,名牌兴业是龙头,通过质量立市的监督和管理,温州提高了产品的总体质量,而通过名牌创造过程中技术的改造、管理的优化、生产的集约、人的素质的提高,使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得到转变。名牌产品的集群优势,又增强了温州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有力地支撑了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温州的产业集群在全国市场举足轻重。鞋革产业集群约占国内皮鞋市场20%,打火机产业集群占领国内市场95%、国际市场70%。
质量立市
这个场景对温州人来说依旧清晰: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门广场,5000多双产自温州的假冒劣质鞋被当众销毁。
这把大火让温州人从耻辱中惊醒。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温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开始“二次创业”,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质量立市”工程。
从此,温州开始了一段“凤凰涅槃”的历程。
为提高产品质量,温州市实施“358质量系统工程”,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创业”的决定》、《关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决定》、《质量立市实施办法》等,显示了政府坚定的决心。1994年5月10日,温州召开了质量立市万人动员大会,掀起了质量立市的高潮。
在推进质量立市工作中,温州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以示范性方式来引导强化社会氛围。通过扶持企业规范生产、技改资金补助、提供技术支持等,营造一个提高质量、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同时,建立了市、县工业企业技改统筹基金,主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项目的贷款、贴息、风险金,并设立了科技进步奖励基金,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为挽救温州鞋的危机,中国第一个行业自律组织——温州鹿城鞋业协会应运而生。这个作为民间组织的协会,组织企业进行质量自律,协助政府开展质量整治,并在市场经济舞台上发挥出越来越强大的作用。
以此为始,服装商会、打火机协会、眼镜协会……因为质量自律催生了一个又一个行业协会,温州成为全国行业协会数量最多、发育最成熟的城市。
质量至上,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自觉意识,并付诸实践。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率先行动,积极探索提升温州产品质量形象的方法和途径。
1988年1月,乐清求精开关厂(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的前身)领取了第一张国家机械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1988年6月,全国皮鞋行业第一个行业协会——温州市鹿城鞋业协会也宣告成立,370多位鞋厂厂长联名发出质量倡议;1989年“鸿盛皮鞋皮件厂”改名为“长城鞋业公司”,注册“康奈”商标,努力打造温州的“质量长城”;20世纪90年代初,部分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开始了艰辛的品牌创建过程。1991年9月,中美合资温州正泰电器有限公司成立,注册“正泰”商标;1992年“中外合资温州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正式创建。
温州企业纷纷以国标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出厂进行质量把关。1994年底,正泰集团公司在全国低压电器行业中首批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把每年的五月份定为“质量月”,集团内各公司、各成员企业进行自查,同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生产管理人员进行检查或抽查,发现问题,由专人督促整改。到1995年底,温州全市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已有13家,占全省总数的38.2%和全国的2.5%,在全国认证数排行榜上列第13位。
温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吴一新说,质量立市成功的实践,不仅是对温州过去成绩的总结肯定,更是今后持续实施质量立市战略的力量源泉。以品牌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以品牌去赢得声誉、赢得市场、赢得竞争力,才能使温州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
品牌强市
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8个,中国驰名商标行政认定113枚——这是温州在品牌强市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随着温州诚信度和美誉度的提升,温州市连续三次获得“全国质量兴市工作先进市县”。但温州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要素制约瓶颈凸现,产业“低小散”是必须破解的第一难题。
审时度势,温州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深入实施打造“品牌温州”战略,向“品牌强市”目标迈进,鼓励一批消费类品牌,推动一批装备类品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品牌,发展一批服务业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产业品牌和中国世界名牌,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品牌。
“品牌温州”战略的提出,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它不仅仅着眼于温州经济发展中产品的生产,而是要全力争创产业品牌、城市形象品牌、政府服务品牌和温州人品牌,将温州“炼”成一个响当当的区域品牌。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无法维系市场经济的秩序。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讲信用,这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随着温州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的深入推进,温州产品的质量有了新的飞跃,温州人也尝到了从失信到守信的甜头。从2002年开始,温州又在全国率先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开始从传统的市场经济向现代信用经济迈进。由政府带头,不断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行业协会、商会和企业积极参与,全市从上至下发起了一场民间基础深厚的“诚信运动”。在信用温州建设中,知名度最高的是命名每年8月8日为温州信用活动日,也称诚信日。这可称得上是最具温州特色的日子。
温州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还为积极投身品牌创建的企业制定了各项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对品牌企业在联合收购、上市、开拓市场、用地、技术创新、招才引智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政府还为品牌企业的创建构筑发展平台,举行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轻工产品(温州)博览会”、“中国(温州)科技成果交易会”、“中国(温州)民营企业人才交流大会”等,为企业拓展市场、交流技术、引进人才、扩大影响提供服务。
品牌温州战略提出后,温州市各行政部门全力打造政府服务品牌,为品牌温州战略的推进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市质监局制订了《2005年至2007年温州市中国名牌产品培育发展目录》,对86个产品进行了定产品、定时间、定企业的重点培育,他们与79家培育企业结对帮扶,促使名牌产品源源不断地涌现,形成了国家、省、市级名牌的层次梯队。市工商局建立了驰名商标培育库,华仪、森马、美特斯·邦威等24家企业率先入库,受到重点培育。
此外,温州市还不断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质监部门建立打假保名牌协作网,建立起政企之间、部门之间和跨省区之间联合打假的有效机制,加大了对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保证了名牌事业的健康发展。各级工商部门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品牌扶持网络和打假维权网络,并开通驰名、著名商标打假维权绿色通道,积极配合企业外出打假,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这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温州质量建设的不断攀升。
在温州民营企业家的眼里,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赢得市场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一把“利器”,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种战略储备资源。浙江华尔达线缆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汽车发动机电喷系统”顺利通过了中科院专家的鉴定,成为国产汽车“第一喷”;江南控股集团研制成功的0.5秒快关蝶阀,国内无人能及;原本生产低压电器的华仪集团,如今却造起了现代“风车”,风力发电设备畅销全国……几乎每一件产品都搅动了市场新需求。
质量与品牌战略的实施过程,也是温州企业不断创新、快速壮大的成长过程。
1978年,全市工业企业1201家,工业总产值5.9亿元。1992年,全市工业企业41021家,工业总产值182.99亿元,大中型企业37家,实现工业产值13.15亿元。2007年,全市工业企业141073家,工业总产值4951.22 亿元,规模企业6480家,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3343.17亿元,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41 家,实现工业产值1870.84亿元。
民营经济不断做大做强,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96 %,成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支撑力量,全市有29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同时,企业素质逐渐提高,企业创新不断进行。累计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270项,国家级星火计划125项,重点新产品计划112项;列入省级星火计划 82项,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891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85项,市科技进步奖290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9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59家。专利授权31046 项,注册商标84452枚。
温州企业把质量作为基础,把名牌作为向导,做强、做大、做优,品牌优势日益突现。森马集团等通过虚拟经营推进了企业创新,将产品加工生产转移出去,集团只承担品牌的管理、新产品开发和经营网络控制等,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所在城市的土地、劳力、运输等商务成本,充分利用异地资源,实现产业转移,实施低成本扩张,高效益运作,较好地把握了“微笑曲线”的两个利润高端。以创建知名品牌的实践,证明了品牌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一个城市创新利益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创建和保护知名品牌,也是对温州工业创新能力长期持续的保护和提升,是维护企业、产业和城市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今天,温州企业的质量建设,已从最初的产品质量,衍生到管理质量、员工意识、品牌建设等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凭着优良的品质,成为全国行业龙头,打开了国际市场。奥康集团一方面与意大利鞋业名牌GEOX公司合作,另一方面在重庆创办了西部鞋都,全面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和营销网络,把战略目标定向“世界鞋王”;康奈集团已在20多个国家的主要城市包括纽约、巴黎、罗马、米兰、巴塞罗那等开设了200多家自主品牌专卖店,同时实施“走进去”和“走上去”战略,进入欧美超级市场和中高档品牌商店,参与国际鞋类技术标准的制订,在全球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曾云传说,在品牌建设的大潮中,温州工商部门勇立潮头、勇挑重担,致力于品牌培育,建立健全品牌梯度培育机制,大力开展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为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推进品牌的国际化进程,发挥了生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