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温州30年
3  4  
PDF 版
· 温州民营经济30年
· 温州人精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温州人精神
  温州人精神

  温州人精神,又称温州精神。

  20世纪80年代的温州人精神,被人所称颂的主要是“四千”精神。“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说了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以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适应着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这体现出温州人的吃苦耐劳、不断追求、奋力创业的精神风貌。

  20世纪90年代,温州人精神被概括为“四自”精神。1993年7月,温州要树立新形象,再上新台阶,进行第二次创业,于是,全市开展了“温州人精神”的大讨论。9月,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市委书记张友余把温州人精神概括为“四自”精神,即:自力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

  1998年10月召开的温州市第八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蒋巨峰在报告中概括温州人精神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后来有人把温州人精神概括为“四敢”精神: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业,敢于创新。

  进入21世纪,要把体现时代特征的新精神融入温州精神中去。2005年5月,温州城市精神被概括为“敢为人先,民本和谐”。

  在温州人精神中,特别突出的,被人们赞扬最多的是“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这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温州人走在改革实践的前头,经常是“快半拍”,试一试,别人不敢干的,还没人干的事情,温州人先干了起来。

  经济活力的中间和后面,是强劲的新知识文化、新精神理念、新实践行动的支撑和推进。活力植根于民间,来自于创新。温州人敢为人先,不断创新,温州曾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创新源头之一,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策源地。温州人往往是创业创新的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全国金融利率改革首先在温州实行,2002年12月温州又成为中国唯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温州人敢为人先,创造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改革试验,中国第一批股份合作企业在这里诞生;胆大包天,首开中国第一个私人包飞机的先河;走出国门,建立了第一个农民跨国农业公司。温州还是:中国第一份私人工商执照的发放地,全国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的城市,第一个将国有土地有偿出让给境内公民的地区,全国第一个实行全社会养老保险的城市……。

  敢为人先,不断创新,是温州人的灵魂,是温州人的生命。过去30年,温州人努力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温州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全国第一。

  温州学者马津龙1998年指出:

  改革是突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的过程。温州模式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在于一系列旧体制的突破和新体制的建立,许多是成功地从温州开始的。

  对于中国渐进式的改革来说,最难能可贵的正是温州这种“第一”意义上的创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正是通过一个个的“第一”得以实现的。“第一”需要冒风险并且很可能被扼杀,而在“第一”的示范作用下,后续改革的代价则低得多。例如温州的股份合作制经济,不仅由于在企业制度建设以及政府有关文件的制定上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而代价高昂,而且由于在性质上一度不被人们所接受而备受指责;而近年来全国各地大量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不仅可以借鉴温州等地的经验教训,而且已经被十五大作为改革中的新事物加以肯定,从而不存在政治上的风险,从这样的意义说,中国的“第一”是不平凡的。

  而对于温州来说,由于群众中普遍地存在着自发地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的积极性,所谓“第一”一般并不表现为单个改革的孤军深入,跟进、仿效者往往接踵而至甚至趋之若鹜,以至于实际上往往很难说清楚谁是真正的“第一”。而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温州的“第一”则是平凡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温州30年 00014 温州人精神 2008-11-18 浙江日报000142008-11-1800009;浙江日报000142008-11-1800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