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乡村特色展示迷倒城里人
· 老手艺濒临失传
“种文化”重获新生
· 让人叫绝的创造力
· 民间民俗工艺品展上的三大“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让人叫绝的创造力
——民间民俗工艺品展特写

本报记者 戴睿云
  “没想到,真是没想到。浙江不仅有时尚的城市文化,还有这样出色的农村文化。这里的手工艺作品,既符合现代审美又有民族文化底蕴,太有创意了!”一位退休后来杭州居住的洛阳籍女士,在浙江展览馆参观我省“千镇万村种文化”民间民俗展后向记者感叹。

  看起来普通的东西,经过农村能工巧匠的手,却成了城里人爱不释手的精致艺术品。不少民间工艺,都是农民就地取材,新创造的。而一些传统工艺,也因为加入了新元素,平添了一份时代气息。

  在绍兴展区,来自诸暨市阮市镇徐家塘村31岁的何永江,用30多秒就在“脆弱的”鸡蛋壳上刻好了一首唐诗,将农村司空见惯的废物变成了可以把玩的艺术品。参观者都惊叹于蛋雕的神奇。所谓蛋雕,就是在鸡蛋壳、鸭蛋壳、鹅蛋壳上进行雕刻。何永江在蛋壳上雕出了中国四大美女、八仙、古诗词;不仅有平面雕刻,还有镂空雕刻。

  “蛋雕是我自学的。农村里到处都有的蛋壳,就是我的材料。”何永江说,因为热爱蛋雕,七年前结束了自己的小生意,专心搞创作。他精心雕刻的一个龙凤镂空蛋雕能卖3000元。如今,他不仅创作蛋雕,还研究玻璃雕、青瓷雕、瓦片雕等多种材质雕刻,同时还培养起了2个年轻徒弟,让更多人爱上这门手艺。

  在舟山展区,一幅幅色彩浓艳、画在油画布上的无框渔民画映入记者眼帘。舟山市文明办社会处处长邹宏芳告诉记者,“种文化”活动让他们思索怎么革新渔民画,使之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现在我们用的是防水炳烯颜料,色彩比普通水彩更鲜艳,并画在油画布上,不用玻璃框,保存起来更方便,又十分现代。”舟山桃花岛35岁的渔嫂、渔民画爱好者陈丽告诉记者。陈丽说,这样的创新是这两年才开始的,“种文化”种出了不一样的现代成果。当地家家户户都能画的渔民画,经过改良,现在被城里人、外国人争相采购。展会上,一家杭州的装饰公司就有意批量采购具有现代风格的渔民画,作为家居装饰。

  丽水遂昌的周予同则用自己高超的竹编技艺征服了参观者。遂昌是著名的竹乡,周予同就地取材,用0.04毫米厚、0.5毫米宽的黑色与本色竹丝编织出竹编画,现场展出的一幅唐寅的《春游女几山图》竹编画复制图,立体感强,气韵生动,古风醇厚。

  周予同说,他的作品都是用他独创的“雨点式”编织法编织而成,这两年,由于“种文化”等活动开展及省市各文化部门的重视,周予同开始在丽水特殊教育学校和遂昌技校授课。“遂昌技校将我的竹编画专门作为课题来研究,我带的一个学生都说要将竹编画作为终身事业,这让我很欣慰,因为竹编画后继有人了。”周予同说。

  (本报杭州11月16日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4 让人叫绝的创造力 本报记者 戴睿云 2008-11-17 48256F32002924A648257503003F3458[A2-戴睿云≈B1-吴德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