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节能改造繁复程度,不亚于一次复杂的新建工程。首先必须对这一地块上的居民层次,人群结构有所了解,然后尽量在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基础上完成改造。“毕竟,居住者的感受是核心。”
而且每一户的改造,互相之间都会有一些差别。之所以现在要把米市新村的试验做得如此细致,姚冬晖的想法是,尝试构建一套改造方案的“菜单系统”。日后,一旦全市范围内推广旧房的节能改造时,只需要人们根据已有的“菜单”选择“改造套餐”,更加清晰和方便。
“这不仅有利于杭州市住宅节能的推广,还可以应用到国内的其他城市。”姚冬晖说,包括他们这次最终放弃的屋顶“平改绿”的方案,今后都有可能在其他地方试行。
专家介绍,在国外,建筑节能已经涵盖了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像日本、荷兰等国家,关于本国各行各业的产品、材料、服务等的能耗、各种污染气体排放等,都有非常完整、细致的系统数据库。而中国在这一方面的数据积累,还很不完整。
作为省内高校首个绿色建筑研究所,姚冬晖所在研究机构,目前也正致力于建立“杭州市建筑节能数据库”。同时,作为杭州市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善的试点工程,米市新村2号楼的改造,也可以为数据库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
他说,建筑节能数据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它的理想状态是:只要将某一幢楼房的情况,比如说是什么结构的,墙和门窗是什么材料的,门窗比例大小,用的是什么空调系统,照明情况怎么样……一一输入,电脑就会自动分析这幢楼的能耗情况,最大的耗能问题出在那里,怎么改造最经济最有效。
如果以后要建造新楼,只要输入一些数据,就可以告诉设计者,什么样的通风、照明、建筑材料与这种建筑结构最匹配等等。
据了解,这个数据库建设去年刚刚起步,计划5年左右基本成形。按照设想,工作人员将对全市(包括农村)范围内的既有建筑和建筑占地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把各类既有建筑的建筑面积、结构类型、建成年代、产权状况、供热情况、能耗情况等数据一一输入电脑。
目前,研究所已对杭州市内所有的博物馆、部分商业建筑进行了检测。下一步,将对市级机关办公楼进行检测,并逐步向更广的范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