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浙江国土
3  4  
PDF 版
· 节约集约促发展 整理工程赢民心
· 温岭市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纪实
· 临海两项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通过验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整理复垦谱华章 双赢之路写辉煌
温岭市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纪实
温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吴宗斌
  整理复垦谱华章 双赢之路写辉煌

  温岭市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纪实

  温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吴宗斌

  自温岭市区驱车向东,一段长约3公里的公路两侧,是一座座塑料大棚。路的最东头,红色大理石的石碑上,刻着四行大字:浙江省东部土地整理箬横项目区,箬横万亩现代化农业综合园区,国家级千亩节水增效示范园区,浙江省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长山村的29户农民,有着种植西瓜的专长,2001年7月,他们自发成立了箬横西瓜合作社,种植西瓜。目前每亩的净收入均能达到四五千元。除了在本地大面积种植西瓜,他们还在海南、广东、广西等地设立西瓜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全国20个省(区、市)。

  这样的农业生产盛况,在开展土地整理前根本想象不到。过去,这里没有道路,田块高低不平、杂草丛生,很多农民因此放弃耕作。这片土地全面完成土地平整和综合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后,净增有效耕地面积3245.40亩。耕作条件好了,配套设施全了,当地农民还从新疆农科院引进优良品种,与农业科技人员合作培育出“玉麟”牌西瓜等知名农业品牌,直接带动温岭市沿海8万亩西瓜产业带的形成。

  1998年以来,温岭市把土地整理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握机遇,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热潮。2002年,全市在土地整理潜力日渐萎缩的情况下,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挖潜,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建设用地复垦工作,成为继土地整理后实现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目标的又一重要举措。从1998年至今,温岭市实际完成土地整理项目69个,总面积31.25万亩,净增有效耕地面积3.24万亩,建成标准农田31万亩(其中通过土地整理完成23.6万亩);完成宅基地整理项目45个,新增有效耕地4893亩。在土地整理复垦工作中,共获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2.48万亩,获取建设用地复垦指标4419亩,为温岭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用地保障。

  “整”出农田面貌新气象

  温岭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0.44亩,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首批省级农村现代化实验区之一,温岭市当时苦于一无用地指标、二无资金投入、三无一种有效载体,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始终不尽人意。

  省政府鼓励开展土地整理的通知下发后,温岭市在认真调查分析现代化建设现状和土地后备资源状况后,决定把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工作列为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三大硬仗”的首要一仗来打。1998年,温岭市正式启动土地整理工作,整理之初就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国土、农林、水利、财政、审计、计划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土地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对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的全过程实行强有力的领导,确保了该项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督促。

  十年来,温岭市共投入土地整理复垦建设资金7.38亿元,共建成田间机耕路159.9万米,建成三面光渠道226.17万米,建设成一大批“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标准化农田。通过开展土地整理,既不增加村集体负担,又不用农民花一分钱,就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田道路、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整治农田格局,拆除了田间砖窑、乱坟,结合宅基地整理,改善农村建筑物散乱布局,农田面貌得到了相当大的改观。

  “整”出村级经济新发展

  温岭东部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而西部地区,虽然资源贫乏,但经济相对发达。通过土地整理折抵指标的易地有偿调剂使用,既满足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需求,又在资源丰富地区开辟了一条以地生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为调动全社会对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积极性,近年来,温岭市陆续出台了《关于开展建设用地复垦工作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通过宅基地整理净增的耕地省政府给予每亩6000元的经济补助全额到村,同时对宅基地整理获取的折抵指标优先满足本村的建设需要,对尚有节余的指标由市政府按每亩2.5万元的补偿标准统一收购50%,其余50%留给所在镇、街道统筹支配使用。为了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地工作积极性,上半年,温岭市又出台了《关于调整部分建设用地折抵指标有偿使用费和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力度的通知》,把建设用地复垦项目补助标准从原先的2.5万元/亩提高到4.5万元/亩(不含省补助的0.6万元/亩)。

  如新河镇东合村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净增耕地136.8亩,共获得土地整理折抵指标101.85亩,该村除将一部分指标用于村民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外,将剩余指标在全市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在当时获得了450万元的转让收益。箬横镇通过土地整理,与浙大联合开发建设了2万亩的农业科技园区,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整理后,种植大户以每亩每年300~950元的价格竞相承包,单此一项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就可增收200多万元。农民在标准农田上成片种植“玉麟牌”西瓜、“温联牌”果蔗等知名经济作物,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真正从土地整理中得到了实惠。

  “整”出城镇建设新面貌

  通过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新增了有效耕地面积,为温岭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获取了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实现了法定的耕地建设占用“占一补一”。近几年,温岭市经济快速发展,用地需求量大,在国家严格实施土地调控措施,紧缩用地指标的情况下,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全市努力摆正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积极向内挖掘潜力,通过开展土地开发补充耕地,开展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获取折抵、复垦指标,有效弥补了用地缺口,从而既极大地缓解了用地指标紧缺的问题,拓宽了建设用地空间,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一条以建促保的耕地保护新路子,连续11年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在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实施过程中,温岭市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农民走出山区、偏僻村落,向城区、城郊、中心镇(村)迁移,转产转业。政府通过农民原有宅基地复垦造田获取用地指标,农民依靠拆迁补偿金、青苗补偿费和政府扶持资金实现迁建。松门镇松建村在实施农村宅基地整理后,拆除126户老屋、建成小康型住宅128套,人均占用宅基地面积从原来的94平方米下降到68平方米,而人均住房面积则从原来的34平方米提高到64平方米,全村通过土地整理净增耕地390多亩,得到了国土资源部领导的赞扬。通过宅基地整理,撤并自然村、整治空心村,搬迁深山村,许多祖居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农民,搬进人口集中、设施配套、环境优越的集镇、中心村,有效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提高了公共设施的共享率。

  “整”出干群关系新变化

  在土地整理复垦过程中,温岭市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通过试点,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渠配套、树成行”的高标准农田,造起了设计新颖、环境优美的新村庄。不少村干部放弃了经商办企业的丰厚收入,带领群众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地整理复垦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

  为确保土地整理复垦工作落到实处,我们把这项工作列入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了三级责任体系。各镇、街道的工作热情十分高涨,采取班子成员分片包干,驻村干部分村负责的办法落实工作责任,并将土地整理复垦工作与机关干部年终奖励相挂钩。为保证整理复垦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一些镇、村干部立下了“军令状”,一些镇采取机关干部下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方法,做好做细村民的思想工作,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在资金运作上实现了以工补农、城镇支持农村的机制,农民基本上是不出钱改善自家承包的农田基础设施,而且部分村民在投工投劳中还可获得一些报酬,同时新增耕地还使农民土地增加或通过发包使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深受村干部和村民的欢迎。同时各乡镇把实施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一个真切工作载体,镇村干部积极主动争取项目,落实资金,做好宣传、协调工作,组织施工,抓工程质量监理,在为民办实事中反映出了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业绩,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浙江国土 00016 温岭市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纪实 温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吴宗斌 2008-11-14 浙江日报000162008-11-1400027;浙江日报000162008-11-1400026;浙江日报000162008-11-1400034;浙江日报000162008-11-1400033;浙江日报000162008-11-1400025 2